《向南》男主角、音乐制作人……他在南大钻研量子力学与哲学
他是《向南》中的蔡铭根
是《紫金少年》的创作者
是《青春诗》的导演兼编剧
……
这位“斜杠青年”叫刘骁奔
是本科为哲学专业
硕士就读科学技术哲学的南大学子
学科属性文理交融
科学意识酝酿智慧
说唱创作开阔眼界
话剧表演锻造成长
对于生活,他说:
最原初的动力就是最原始的热爱
对于青春,他说:
要找寻藏在我们身体里的神奇的“里子”
那么接下来
跟随小蓝鲸一起领略
这位优秀学长的别样风采吧
(图左为刘骁奔)
刘骁奔,高中毕业于江苏省沭阳高级中学,本硕均就读于南京大学哲学系,现为22级硕士。本科期间获得人民奖学金,担任南京大学哲学系官微主编,南京大学创业紫金班二期成员。曾获南京大学人气演说家等荣誉称号。业余演员,非专业音乐制作人。曾饰演话剧《孩子》中的“少年”,《向南》中的“蔡铭根”,并担任南京大学系列招生微电影《向南2:会飞的梦》、《向南外传:拾光者》制片人,编导长片《青春诗》。
文理融通,在“科学”里找到“哲学”
和我们系的外哲、马哲、中哲等相比,科学技术哲学是比较偏理科一点儿的。
”刘骁奔开门见山地将“科学技术哲学”这门学科的特性一语道破。他继续把这个学科的发展历史与属性娓娓道来:20世纪,维也纳的学派秉持着逻辑实在论,把哲学引入到科学讨论里面,形成关于科学哲学的讨论。其实科学哲学家早就讨论过关于如何判断一门学科是不是“科学”的问题。哲学家波普提出的“可证伪性”的理论,把今天很多的民科与科学给区分开来了。虽然看上去与科学相关,但现在国内大部分科学哲学的研究都把它当做一种文科,方法论上偏社会学研究多一点,研究科学史和科学家的架构。
当被问到选择该专业的原因时,他这样回答:“想学科学哲学倒不是因为我对他的文科属性感兴趣,而是对他的理科属性感兴趣。最近诺贝尔物理学奖颁给了用实验验证‘量子纠缠’现象的三位科学家。其实这个实验就是20世纪两大理论,即相对论和量子力学不可调和的一个关键点。”相对论和量子力学是否不可调和?刘骁奔有自己想法,他认为有一种可能是,一个隐变量掺杂其中。或许主观意识所导致的波函数的坍塌、主体间性对于客观世界的稳固作用,将是统合二十世纪两大科学理论的突破口。而搞清楚这些问题,就需要哲学和数理科学的结合。
我的毕设也是关于量子力学的实验。我觉得关于世界的答案,宇宙的命运等一些终极的、很形而上的东西,属于哲学命题的东西,更能在这种现代科学里面找到答案。
而关于文理分科与交融,刘骁奔同样有着真知灼见:在他看来,文理分科其实是现代社会的功利化追求导致的对学科分化的要求的,某种程度上就像工厂中对不同工种的分化要求。其实像哲学这个学科本身,它就是一门最早的去追求智慧的学科。追溯到古希腊时期,苏格拉底他们最早其实是没有所谓的分科的,哲学的本意就是爱智慧(philo/sophy),所以最早人们对这种学问的追求其实都是用一个词“哲学”来概括的。下面细分了伦理学、逻辑学、物理学等等。直到十七世纪牛顿奠定物理学体系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也是以自然哲学来命名的。因此,刘骁奔认为:
现在的文理分科其实只是一个当下时代的一种趋势,学科之间应该没有太大界限。
”在说唱与影视里点燃艺术与青春
收录到了南京大学百廿校庆专辑中的《紫金少年》,由他参与了创作。他把说唱视为一门艺术——“可能每个搞艺术的人都有一种很强烈的要创造一种东西的那种欲望,想做一个很牛的东西。我最早是看了清华创作的《水木道》。”
然后我在想,假如把说唱和高校文化结合起来,应该会很酷。
刘骁奔一直想着写一首类似《水木道》那样的作品。在大一那年的一个草地音乐节,他和FIRE嘻哈协会里几个朋友先写了一个雏形。第二年,自己弹了校歌的一个旋律片段,加了一点鼓点后自己写了一部分,并且取名为《紫金少年》。第三年,他找到嘻哈社里非常擅长中国风说唱的一位rapper郝若彤合作写歌,接着就拿这首歌报名校庆草地音乐节,那也是第一次在炜华草地上唱他自己写的歌。在今年120周年校庆的时候,这首歌被选入校友总会的校庆原创专辑《诚》。
《紫金少年》这个名字是我起的,因为我们学校的颜色是紫色,我觉得紫色和金色配在一起就很有韵味,也与紫金山密切相连;再加上南大百廿厚重历史,又碰上像我们这样一帮少年人,然后我就把这些东西结合在一起了。用一句歌词来讲,就像是——
修缮了百年的老古董
填上少年的毅力有笔锋
”虽然刘骁奔自谦3分钟热度,但这首歌是他从大一到大四一直都在精心打磨的作品。独具匠心之中,一方面是他对南京大学这所百廿老校的敬意,另一方面,则是带着少年的锐气。
南京大学120周年校庆原创专辑《诚》封面
说唱,对于之前没有学习过声乐或乐器的刘骁奔来说,是带领他走进音乐殿堂的钥匙。“我觉得音乐是一个有门槛的东西,但说唱没有。我经常把说唱比作是一种无产阶级的东西,它能打碎这种门槛。说唱起源于Hiphop,而Hiphop起源于布鲁克林的贫民区,最早玩hiphop的那帮人可能就是白天在工地上打工搬砖,晚上到一个Club或者某个朋友的家里面,就变成了另一种模样,唱起来、蹦起来,我觉得这就是在生存之外的另一种更开阔的世界。”
由此观之,说唱带给了他一个更开阔的世界,而话剧则让他成为开阔世界下更加真实自信的自己。
刘骁奔刚上大学时有些自卑,也会在不断的受挫中怀疑自己,而与话剧的结缘使他稳住了自己前进的心态与脚步。“假如没有一个自己的评判标准,跟着别人步伐走的话,很容易陷入这种自我纠结和盲目焦虑中。所以话剧是能让我稳住自己步伐的东西。”当时刘骁奔有一个室友是文学院的同学,在上傅元峰老师的课,老师要求把海子的生平改写成剧本,并决定把其中一个叫《孩子》的剧本搬到舞台。在室友的推荐下,刘骁奔成功面试上了剧中的一个角色。而后,《向南》的导演苟馨予看了《孩子》后觉得刘骁奔很适合蔡铭根这个角色,他于是通过面试在《向南》成功出演。此外,刘骁奔还作为制片,在《向南》的制片人杨昕达的带领下完成了《向南2:会飞的梦》以及《向南外传:追光者》的制作与发行。在大大小小的歌话剧舞台上,他既是表演者,也是影视制作者。通过这些经历,他找到了自己的步伐、累积了一些经验、认识了很多朋友、也有了许多成长。
2019南京大学招生宣传微电影《向南》海报
记录青春,在原始的热爱里找寻未来
《青春诗》是刘骁奔在大四拍摄的一部微电影,也是他对青春的审视与思考。
在南大的最后一年,一个大四人决定认真审视自己的青春,将某种不可名状之物从时间剥离,切开碾碎,就像把泥土从尘封的人骨上扒落,试图擀出旧时代的遗珠。在无数个长眠不醒的夜晚,我们决定把青春拍成一首诗。
“我很难说我现在是不是还在青春里面,但在拍完《青春诗》之后,我就已经有意识的把自己从那种青春的状态里面抽离出来了。最早意识到‘青春留不住’这个问题,是在大三大四的时候:一是大四快毕业了,可能有一点对未来的迷茫。二是看见身边很多人,已经开始结婚生子、为生计奔忙。于是我就想,青春迟早都要走的,只是每个人走的时间不一样。因此我就想要做一点事情来把这个东西记录下来。”这样的想法与思考催生了刘骁奔《青春诗》剧本的创作——它由四首诗生发而来:
第一首叫《火焰》
形容很青涩的人,一开始就很茁壮的生命力。
第二首叫《足迹》
这个是描述大家的青春其实都差不多,我们只不过是在不同人的足迹里面走过我们自己的足迹。藤蔓总有一天会盘上这些旧的墙砖瓦,但是那些人、那些事的痕迹都还在,只不过已经被藤蔓给盖住了。
第三首叫《里子》
它写的是一个抽象化的人。我们每个人都有一个里子,都有一个自己,我们要找寻藏在我们身体里的神奇的里子。
第四首叫《青春诗》
这4首诗分别对应着4集。
微电影《青春诗》海报
《青春诗》是关于一个男孩和一个女孩的故事。“我创作时特别注重的一点是,我想让他们都是很普通的人,不要被那些很光辉、高大上的宏大叙事所捆绑。”这部作品里包含着刘骁奔对青春的迷茫和思考,剧中的两个主人公想着差不多的事情、过着相似的生活,但是他们彼此并不知道。他们各自和“里子”相遇,生活也随之发生变化,而变化之后,最终要面临对青春的告别。”
拍摄时《青春诗》剧组还采访了许多人,问他们“青春是什么”,大家的回答各式各样。炜华操场上一名满头大汗的男生这样回答:“青春在于运动,我经常参加马拉松跑步。”剧组在先锋书店也做过采访,一个二三十岁的店员说:“我也不知道,反正已经过去了。”还有一个四五十岁的大叔,他说:“不同的人有不同的青春,对于我们这一代青春来说,青春在于奋斗。”最后整个影片的结尾曲《Blow in the wind》里,有“一个男人要走过多少路,才能成为一个男人”这样一句歌词。伴随着电影落幕,观众心中也一定有着对青春不同的理解与答案。
在采访的最后,他提出:
真正的天赋就是热爱。有的人可能做某件事很有天赋,但他若无兴趣,再有天赋也发挥不出来。
”那是什么让刘骁奔对一件事怀抱热爱呢?他觉得,有一种是在个人成长期间发生的,并且给我们烙下烙印的东西,我们是丢不掉的。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讲的话,最开始的那种热爱可能就是最原初的动力,但是谋生又是一件很现实的事情。所以当热爱和枯燥的生活相碰撞的话,就要看你的热爱到底够不够劲了。假如你的热爱不够劲的话,那就回归生活吧,总能找到别的“热爱”。
假如你的热爱很够劲的话,我觉得,是没有任何东西可以消磨掉的。
”母校我想对您说
感谢母校,尤其感谢高三班主任胡亚伟老师的培育。从沭中出发,走出小镇,走过青葱。来到南大,面对成长,面向世界,学生仍在路上。
图片来源|刘骁奔
采访|刘菁
文编|童颖
美编|邵镕 林欣
责编|滕亦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