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一帘春风 | 赵熊楹联书法贺新春

赵永金 深圳市书法院 2021-01-21
   点上方蓝色字体一键关注       书画 | 篆刻 |  鉴藏 | 国学 | 人文 | 历史 |  茶道  | 养生 

临摹范本丨篆书《扶风马氏墓志铭》首次出版,欢迎邮购


“一帘春风”

赵熊先生楹联书法贺新春


赵熊 1949年生。字大愚,别署老墙、风过耳堂主人。当代著名书法家、篆刻家。陕西省书法家协名誉主席、终南印社名誉社长、西泠印社理事、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篆刻艺术院研究员、中国书协篆刻委员会委员、中国书协书法培训中心教授。曾出任:当代篆刻艺术大展审定委员、西泠印社评展评委、全国第九届书法篆刻展评委、全国第六届篆刻展评委、2014年第五届中国书法“兰亭奖”书法展评委、2015年第十一届全国书法篆刻展评委。

赵熊先生在诗、书、画、印上皆有成就。出版有《中国篆刻百家·赵熊卷》、《赵熊篆刻集》、《米芾蜀素帖技法赏析》、《怎样学隶书》、《篆刻十讲》、《风过耳堂吟稿》(诗集)、《明道若昧·赵熊选刻道德经》、《境由心造·赵熊诗文书法篆刻集》、《风过耳堂秦印辑录》、《赵熊书楹联百副》、《处厚·赵熊篆刻书画集》等二十余本书籍。



老罴当道    林壑秋声

——赵熊先生艺术暨楹联书法探微


◎范樵父/文


壬辰冬初之夜,清冷静寂,孤月散辉,万木叶黄,群星光淡。


如此夜色,在陈年普洱的薰香中,品味着熊公一幅幅高华的对联书作,浓郁的点线,高古的文辞,淡雅的书卷气息,自然生发出慢呷陈酒般的芳香沉醉。


赵熊先生祖上自绍兴东来,百余年来,世代居于西京长安小南门一带。独特的文化基因,厚重的古长安文化积淀的熏染,先贤张凤翙、宋伯鲁、茹欲立、阎甘园,时贤张寒杉、韩秋岩、赵望云、何海霞、段绍嘉、陈泽秦、李滋煊等营造的长安文化圈之氛围,潜远地影响着赵熊先生的人生和艺术趋向。


楹联(局部)


赵熊先生幼好绘画,少年时代自学书法篆刻。一九七一年投师于陈泽秦先生门下。当代著名书法篆刻家、诗人、书画文物鉴定专家陈泽秦夫子,为民国初年陕西督军陈树藩之子。陈泽老学问渊深宽博,淡泊名利,在书法篆刻上主张继承和创新兼容并举。赵熊先生在治学精神、处世态度上清泉洗心,侃侃明志,深得陈泽秦先生衣法。五十多年间,赵熊先生对于书法、国画、金石、历史、人文、古文字、篆刻、格律诗词等,秋灯夜雨,孤旨探求,以其在书法、诗词、篆刻、学养等诸方面的成就,已然成为海内书法篆刻之重镇,这亦是书法界、学术界之公论。如何赏析赵熊先生之文化思想、艺术精神和艺术特质,品味赵先生之楹联书法,本文试做探微,并以之就教于诸学问者。



诗言志。腹有诗书气自华。格律诗词之魅力,在于平仄韵律之美,在于诗典词牌之蕴,古来为士林读书人所好。赵熊先生之诗,或咏史、或咏书、咏印、咏物,咏志,以诗养志,亦以诗养字,以学养养字。诗韵书魂,相得益彰。


赵熊先生曾与国学巨子霍松林诗老及诸诗友出版有“六人诗丛”《风过耳堂吟稿》,凡二百余篇,体涉古体、近体、词,题材涉及人间情怀、山川物象、历史风物、国运民命、穷通悲喜、书印感悟,诗人刘炜评评其云:熊公其诗,气骨高峻,面目雄浑。又云:“公执守诗家绳墨既久,又复得书家功力之助,故诸作章法疏密有致,迁得妙想,清词丽句,亦时时而有。” 



《风过耳堂吟稿》开篇诗作为赵熊先生1976年诗《病房老妇叙》,凡三百言,句句真情,堪忧民之疾苦,慈悲情怀,读之泪落。《题寒杉翁章草册》云:“惜哉不逢时,晚岁难温饱。惨淡驾鹤游,造化何公道。铁骨梅花映书庐,健笔翰墨独鲜妍。睹物思翁悲伤意,聊写俚语当纸钱。”国运士运,于先生笔下犹然。读之凄美之章,犹如杜甫之《无家别》,又如林散翁之“人命乱世不如鸡”之叹。《许君子韩寄赠茅龙笔有答》云:“许君惠心逾万山,我欲驱龙图破壁。南望八闽云,长安正雨霁。”《学书有感》云:“我爱米翁八面锋,恣情摇曳变霓旌。”雄迈浩越之气跃然纸上。又如世事篇之《被字当选2009汉字之冠》:“被爱被疼被生存,从来弱势是蒸民。大王称帝三千岁,小子享年几十春。柴米油盐竟日贵,楼盘股市与时新。说文解字能催泪,长忆仓颉泣鬼神。”此中诗味诗情,与聂绀弩老何曾相似。



熊公诗云:“墨痕万变清颜老,毫颖终归入性情”。古往今来,一切文人且行且吟的意义在于,表达对人生对社会的独特思考和认识,激发和修正有利于人类正常生存的恒常的价值观和普世理念。赵熊先生率真淳厚的人格魅力,大美至简,平民化的视角意识和对人间冷暖炎凉的客观认知,甘守寂寞,甘守宁静的文人心境,亦然成就了其诗的高情坚质和深蕴。


赵熊先生书法,形姿高古,气象郁勃,内质澄明。先生书法,以汉魏为根基,以隶、篆为本源,潜心浸淫,汲汲穷年,寒灯夜雨,晨昏两忘。及至功学深邃,骨骼挺立,方以晋士为韵,典雅化之,吐纳自如。参以道德文章、人格襟抱、坚质深情及老庄之道,故花甲后的赵熊先生,一反前书尚法、尚逸、尚技之态,独标气骨,浑脱郁勃,笔墨到处,一派庄严色相。



先生篆书,以周秦文字为本固,以周秦器物为法相,以时贤为宾朋,浸沉古茂朴华之气质,参得中锋行笔之本理。继而下溯汉篆,兼及古隶,悟得动态之流美,磊磊之逸致。先生为隶,用功最深,亦最具风华。赵熊先生于《张迁》《乙瑛》《曹全》《封龙山颂》,数度复临,参以北魏墓志、摩崖书法,体形开张,真气弥漫,厚茂浑茫,堂堂满满,俨然国器。先生行书,熔篆隶笔法,兼以道德文章诗词歌赋化之蕴之,左右迎风,字字沉蕴,卓然如清流立鹤。宾虹翁有句云“内美静中参”,如是也。


明代理学家程熙曾云:不偏谓之中,不易谓之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朱熹亦云: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天地万物适得其所。和谐之道,即中庸。慎独可致中庸,仁爱可致中庸,君子之道即中庸。赵熊先生深具中和、中庸仁爱之精神,故其书法深蕴中和之美。清刘熙载有句云:“贤哲之书温醇,骏雄之书沉毅,畸士之书历落,才子之书秀颖”,熊公之书苍郁雄畅,沉毅秀颖兼之,先生又知书印之道,创新最要。故先生在书印中致力于“中和”“奇变”之融合,力求致中极合。



刘熙载云:写字者,写志也。张长史授颜鲁公曰:“非志士高人,讵可与言要妙”,又云:笔性墨情,皆以其人之性情为本。刘氏亦以为:书学即心学,诗文书画之病,曰薄,曰俗。去薄在于培养本根,去俗在于开阔胸襟打磨习气,散怀抱,任情恣性,具学者心及批判精神。赵熊先生的审美取向契合自然平和中深蕴奇骏,受释、儒、道学说及文化影响,在修行书印两学上,多参禅宗的静默沉思,在创作上思维上以佛教的“空境”为心,艺术形式上多鉴道家之返璞归真式的萧散、淡雅之境,不计工拙,故笔刀之所到处,一片化机。

忆江南三首·荷塘冷  赵熊画并书


黄宾虹老曾云:画之高者衡多隐逸之士,其一意孤行,不屑睇荣希宠,甘自蹈于林泉,固殊于庸众,其人之高风高节,往往与忠义抗衡,而学术之正,又得秉经酌雅,发扬豪翰,如诸子之有功圣经。故图画者,文字之绪余,工艺之肇始,有关学术、政治,非泛泛也。赵熊先生与人、与文、与物,与理,悲天悯人,参得世间万物禅茶,诗言情,书抒怀,画遣兴。金石翰墨,诗词文章之外,尝以篆书草书之法画梅画鹤,怡情遣兴。



由古而今,以书入画为正大之道途。范宽、董其昌、徐渭、吴昌硕、黄宾虹,无不如此。熊公深知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故其画作,色不过三,却笔笔写心。墨分五彩,氤氤冷质。“低首平生只有梅,爱她独占百花魁”。一代草圣林散之咏梅诗正是先生的画艺写照。冰清玉洁,风骨卓立,正是先生画笔下的梅鹤空境。梅花凌雪耐岁寒, “一草一花是爱根”(弘一句),清然君子身,诚然先生之画境。


▲瓦房小院舊年華(連款)


赵熊先生是当代篆刻大家。熊公为印,全然不同于其书沉毅秀颖,往往有摧城拔寨之气,真气十足。先生以为,印虽小道,然内中气象,非惨淡经营者不能与语也。先生以秦汉之朴厚高华为基,广涉明清及近代宗师之法,大气魄,大手笔,大刀法,气味雄厚,真气完足,老辣恣肆。“铁笔能从毫颖出,由心造境第一重”(赵熊先生句)。先生朱文印雄健苍古,力致千钧,线条之质量尤为高华;先生白文印以拙为道,空灵朴茂,亦然“佛在其中”(吴昌硕语)。其在技法、功力、思想、境界及创新变法诸方面高度融合,浑厚华滋,即心即佛,别开生面。先生于印学上的艺术成就,堪可承接明清,相信后来者自有一段公论。



赵熊先生亦致心力于印学的推动,先生及秦地诸贤集三十年之功培植的终南印社蔚然有成,传承着久远渊宏的秦汉精神。先生尤爱青年学人,问道者遍布大江南北。解衣盘礴是真师,灯上犹忆茶话时。不辞冰雪连天冻,尤领诸芳次第开。先生对书印学众的传灯提携之德,功莫大焉。



楹联是中华民族独有的文学形式,其源远流长。历代文人墨客在楹联方面都有很深的造诣。《宋史.蜀世家》载,后蜀学士辛寅逊除夕受孟昶命,撰写春联,后蜀主孟昶认为辛联不工,即在寝室门桃符板上自题有史以来第一副春联:“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谓文“题桃符”(见《蜀梼杌》)。老子云:“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荀子《礼论》亦载:“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合而变化起。”楹联者,对仗之文学也。其语言文字的平行对称,与哲学中所谓“太极生两仪”,即把世界万事万物分为相互对称的阴阳两半,在思维本质上极为相通。《易传》谓:“一阴一阳之谓道。”中国楹联的哲学渊源及深层民族文化心理,即阴阳二元观念。阴阳二元论,是古代中国人世界观的基础。以阴阳二元观念去把握事物,是古来国人之思维方法。这种思维方法也符合哲学意义上的方法论。



赵熊先生是诗人,格律诗作中的联句对平仄、词性要求尤为严格。如本书刊载的“历数书家传法度  偏搜碑刻证源流”出自《旧题西安碑林九百二十年纪念》,原句为:聚石成林九百秋,文星璀璨耀神州。将军广武铁矛钝,县令曹全兔笔柔。历数书家传法度,偏搜碑刻证源流。三千瑰宝人间少,翰墨精微细探究。又如:“乱梦惊回听鸟唱,蓬头搔短面墙谈。” 出自《试步半通斋主人原玉》(原诗为:徒具皮囊满腹惭,身逢浊世愧儿男。人生境遇断无两,今古情怀理再三。乱梦惊回听鸟唱,蓬头搔短面墙谈。心斋不计儒禅道,老眼昏花向夕岚。)。“人事阴阳难论道  风情冷暖欲逃禅(隶)”出自《忆旧》(原诗为:西京幻象幻经年,昨日王城今日田。人事阴阳难论道,风情冷暖欲逃禅。阋墙聊叹三秋雨,立雪遑求一世缘。回首灰飞烟灭尽,土丘荒草鸟空旋。)。“新潮异趣情谁解,老酒陈年味自知(隶)。”出自《辛卯春日梦璧君有杂感一律视余,次韵戏答有此》(原诗为:此一时来彼一时,环肥燕瘦未同姿。新潮异趣情谁解,老酒陈年味自知。韪不韪兮三顾者,名非名也两由之。春风又绿墙头草,闭户翻书弄小诗。)。细品熊公之诗联,人生、世态况味顿生。处于当下之熊公,非出世之士,非空谈之士,更亦非入世之士。



赵熊先生楹联书法极具古拙之美、浑厚之美。赵先生的篆书、隶书楹联书法,散发着强烈的金石之气,古雅之气。其书或杨波振激,或鹰跱鸟震,或延颈协翼,其若行若飞,势似凌云,鸿鹄群游,络绎迁延。赵熊先生遍览、浸沉、临习、研究夏商周秦汉之器物、印封文字图饰,同拙存道,心摩良久,久而久之,观秦地之浩瀚黄土厚地,体味斯地山川风物人情,任情恣性,发之其秦人之豪浩之心性,其书作自然而然生发出古拙苍茫之气息。


其集唐人句篆书联:功业须当垂永久,行藏争不要分明。大篆参以金文字法,中锋行笔,线条锥辣古雅,中宫紧密,重心上移,结字上不圆不方,而又圆方并用,若坐若行,顿生庄严之钟鼎之美。其上联出自牟融《寄周韶州》,下联出自李咸用《山中夜坐寄故里友生》。联侧跋曰:《论语•述而》载:"子谓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唯吾与尔有是夫。"此亦儒家为人处世之道矣。古来经世之道,读之熊公之跋,亦即明矣。


篆书联“山花水鸟皆知己,渚烟溪月共忘机”。法自汉篆《汉袁安碑》,稍掺隶意及金文,体格平正扁直,笔势劲健逸动,虽看似沉密,默坐静思之状,然细品之,“山”“花”之最上之划,无不灵动如飞天,“皆”“己”两字,又取之侧势,观之上联,正侧相依相犄。下联“烟”“忘”两字,飘逸如道坐谷,隐者忘世。此联上联见戴叔伦《暮春感怀》,下联见权德舆《田家即事》。熊公有行书跋曰:庄子云"有机械者,必有机事,有机事者,必有机心,机心存于胸中,则纯白不备。",故能忘机则去心累矣。篆联行款,愈见高华之象。另一篆联犹期明月清风夜,好是登山临水时。亦熊公汉篆清雅风格之力作。


篆书联“云开半夜千林静,月照平沙万里空”。上联出耿湋《宿万固诗因寄严补阙》诗,下联见周朴《塞下曲》。此联虽取法小篆,结字圆润厚朴,若虫食木叶,依然厚重山林,“云”“千”“平”“里”字之横笔,苍茫厚重,嵯峨连冈,远望之邈邈翩翩,近观其质,钟鼎器也。



熊公隶书联“新潮异趣情谁解,老酒陈年味自知”。为其自作诗联。原诗为:此一时来彼一时,环肥燕瘦未同姿。新潮异趣情谁解,老酒陈年味自知。韪不韪兮三顾者,名非名也两由之。春风又绿墙头草,闭户翻书弄小诗。熊公隶书,向来以苍深厚远大名于世。熊公隶书,如深山乔木,若壮士配剑,远非似以曹全碑起蒙之样。公之隶书,气与石门、西狭、礼器者同,其藏骨抱筋,其高强劲实,筋骨血肉之丰沛,又与商周文字者类。“新潮异趣情谁解”之“新”字,左右相依相侧,右部之“斤”字横笔开张取势,如夫妇行于山腰之道,与之相对的下联的“老”字,中宫紧抱,横笔取波势,下部亦取右之侧势,生花顿现。


隶书联“风引白云归坐榻,雨蒸花气入窗纱”。此联出自王冕题画诗。原诗为:今时自与古时别,酒兴何如诗兴赊。风引白云归坐榻,雨蒸花气入窗纱。此联为熊公隶书本色之作,此联书法笔力劲健,章法茂密空灵兼之,结字古拙,用笔方正,字势正侧相揖,神气完足,“坐、云”两字方整,“风、雨、纱、榻”字流丽,“引、归、花、气”字奇古,一联之中,正变乖合,集方整、流丽、奇古之三美。“窗、纱”两字之变,浏漓顿挫,意味莫可穷极。“白云归坐”四字之章法气韵,磅礡郁积,笔笔如铸,势压三峰间,依稀华岳碑之意包千古之韵势。隶书从古而今,实笔易为,而虚意难写,复观熊公此联,实处厚,虚处尤见空境。



再观赵熊先生行书书法楹联,摇曳临风,诚君子之美、中和之美。熊公抱持魏晋名士气骨,浸考北魏诸多庙堂及民间造像、墓志、俗铭,又参透米芾“八面出锋”左右迎风之笔势,中锋为本,写心为道,故熊公行书卓如深川孤鹤,空谷道人。行书集唐人句联“波生野水雁初下  雪满空庭鹤未归”,上联见张籍《送友人卢处士游吴越》,下联见刘沧《题王校书山斋》。熊公跋曰:人尝叹秋之悲凉、冬之寂寥,若能识得野水之静流、空庭之旷美,则能于虚中味知天人之道矣。再观其书,横向取势,虽存筋藏锋,隶意用笔,然落锋混成,雄浑厚壮,龙威虎振,骨气洞达。“雁初下”三字,结字字法似为颜真卿之法,“雁”字通字以满锋为笔,多提按、停顿、断笔,而少使转,斩金截铁,如老帅挥锤;“初”字之点,若空凝断云,力压万钧,又若惊涛骇浪,水打窗棂。



闲坐夜明月,幽人弹素琴。忽闻《悲风》调,宛若《寒松》吟。钟期久已没,世上无知音。品赏熊公行书对联,最直接之观感是绿绮之音。行书联“唯是尘心殊道性,莫将时态破天真”。上联出白居易《留别五七正字》,下联出自杜荀鹤《晚春寄同年张曙先辈》。熊公跋曰:余甚喜此联,二十年前曾书之,今日读来依然闻金石掷地之声,且记老子"能婴儿乎"之问。此联盖熊公行书本色之作也。此联为熊公心性之喜,在书写上自得其心手两合之妙,“如道门之子,仙路时通”,“犹崆峒上人,世俗谁偶”,(窦臮《述书赋》语)。观此联之书之法,禅空道隐,间或亦禅亦庄,亦楷亦狂。上联“尘、性”两字,逸性庄严,色相浑脱;下联“态、真”二字,如古琴之音,虽律动而沉潜,若云奔群壑之上,其质超然。



此生披衲过,在世得身闲。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尘心道性,时态天真,大千万象,于熊公眼中,一丘一壑,一泉一溪,一叶一花,一夏一秋,皆梦幻空花,如露如电。于大欢喜中,书此禅联,自然如抄贝叶之书,心得欢喜。复观整幅书联,恍恍然如闲坐深壑忽闻《渔樵答问》,如散行松下而听摩诘低语穷通,又若溪边煮茗忽来隐隐梵音。《菜根谭》有句云:蓬茅下诵读诗书,日日与圣贤晤语;机息坐忘磐石,古今尽皆蜉蝣。熊公有诗云:心能独处红尘远,便坐林泉二十楼。复赏熊公此联,亦识熊公澄明之心也。

     

结语


刘禹锡云:名由实生,故久而益大。先生由浅入深,根固杆雄,巍然硕栋乃自然使也。先生才大功勤,龙马精健。先生之艺,老笔纷披,风骨已具。云岩寂寂无窠臼,灿灿仙风是道吾。探索赵熊先生的艺术轨迹和人生历程,我们欣然发现,从花甲迈向古稀之年的赵熊先生大象具矣。诗书画印,关山郁葱,丘壑经重,澄明了然、法相浑穆间,已然渐入梵我两忘、诗书画印俱臻之化境。杳杳寒山道,千古求真名。尺幅云烟重过眼,空濛可似往时山(陈泽秦句)。我们喜悦地期待,假以时日,苍雄深林、厚重丘壑、闲行闲坐间之熊公,开一埠书风、印风,为书、印两学之巨镇。


因有俚句赞曰:

昔有缶庐翁,百年传真如。

钟鼎陶器文,熔糅歌一浦。

夏彝与石鼓,华滋复高古。

丽质显苍劲,流美见厚朴。

今世此灯稀,熊公宏法乳。

每持寂寞道,常坐松壑谷。

有山来枕上,无事到心如。

秦汉尚幽意,碑碣摩崖书。

变化气质老,深邃功学骨。

遒润兼峻险,气象贯海湖。

浑脱且郁勃,蕴藻吹兰杜。

摧城拔寨时,豪气逸姑苏。

开张天岸马,雄超林中虎。

空灵拙茂朴,别开生面符。

五色笔一支,十香辞几库。

奇崛承古风,琴歌书妙赋。

我今望公厚茂茫然处,超然摩诘终南儒。

清风过雅堂,素心寄苍梧。

展卷心印图,临风且一呼。                   


O一二年立冬日于听雪山房


延伸阅读:庚子大吉 | 范樵父书法贺新春


范樵父

工商管理硕士、书法家、美学评论家。陕西省书协理事、中国散文协会会员、西安外事学院客座教授




2020


庚子大吉


您转发朋友圈或点在看

就是对小编最好的鼓励!

——深圳市书法院官方微信平台——

欢迎关注、欢迎投稿、欢迎合作

客服QQ:535757222  投稿邮箱:139024489@qq.com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