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友故事 | “农民教授”朱有勇 “顶天”更“立地”
校友简介
朱有勇,1955年出生,云南个旧人。中国共产党党员,植物病理学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云南农业大学名誉校长,云南省科学技术协会主席。2019年被授予“时代楷模”称号。
1982年,毕业于云南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2000年获得中国农业大学博士学位。
在《Nature》等学术期刊发表科技论文200余篇,获发明专利20余项、重大奖励18项。曾获联合国粮农组织国际稻米年科学研究一等奖、国际农业磋商组织优秀奖、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云南省科技进步特等奖、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等。
看惯了直播带货,你可曾见过院士当主播、带货卖土豆?
“院士化身‘带货主播’卖土豆刨地”、“一小时近 25 吨土豆销售一空”……2020 年 4 月,新冠疫情一度影响云南深度贫困县澜沧的土豆销路,朱有勇走向田地里的镜头前,边刨着土豆边“吆喝”推销,销售成果大好,成功试了把“跨界”。
作为备受尊敬的中国工程院院士、云南农业大学名誉校长、云南省科协主席,朱有勇虽已荣誉等身,可依旧不服老、不停歇。翻看行程表,今年这个春,他可真是忙:刚进地头直播卖土豆,4 月下旬,又去云南省普洱市澜沧拉祜族自治县,在竹塘乡云山村林下三七种植基地指导种植技术,5 月伊始,又到同省的曲靖市会泽县的者海镇指导林下经济工作……
30 多年来,朱有勇总会走动在老乡的地头上,目的很明确——钻研农业科技、投身科技扶贫,“作为一名‘农民教授’,为农民做点事,让农民过上好日子,就是我的初心。”
回望 2015 年至今,朱有勇与团队扎根深度贫困的云南省澜沧拉祜族自治县,用真性情赢得老乡信任,以科技成果改写当地贫困历史,写下“科技扶贫”的传奇。
他研发的作物多样性控制病虫害技术,大面积应用累计 3 亿余亩,在世界范围都堪称利用生物多样性控制病虫害的典范;在《Nature》等学术期刊发表科技论文 200 余篇,获发明专利 20 余项、重大奖励 18 项……
科研成就上,朱有勇几乎已“顶天”。他却还说,“我就是一个会种庄稼的农民”,“立于地”,是他的心愿。
“学农爱农”路上追寻诗和远方
2019 年 11 月 29 日,不寻常的冬日。“时代楷模”发布仪式现场,灯光璀璨,气氛热烈,催人奋进。
此时,正值全国上下埋头苦干、万众一心,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战的特殊时刻。我们的主角——朱有勇,被授予“时代楷模”称号!发布仪式现场,宣读《中共中央宣传部关于授予朱有勇同志“时代楷模”称号的决定》,播放了反映朱有勇先进事迹的短片。现场内外,反响热烈,掀起一波波学习朱有勇的高潮。
2019年,朱有勇(左)在“时代楷模”发布仪式现场接受采访。(新华社发)
有媒体这样评价,“成长于土地、根植于土地、收获于土地……朱有勇的大半生和土地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的确,朱有勇对土地的感受,生而有之,真真切切。
1955 年,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个旧市农村,朱有勇出生。那个年月,“农民种地很辛苦,但再怎么拼命干活,种的粮食仍吃不饱,”朱有勇说。无论耕田耙地,还是插秧收稻,小时的朱有勇就成了种田的能手。当然,其中的苦与累,于他刻骨铭心。
“农民的命运,能不能改变?”他苦苦追寻,终在大学找到了答案。
1977 年恢复高考,让包括朱有勇在内的诸多寒门子弟迎来人生曙光。考入云南农业大学学习植物保护专业的朱有勇,除了食堂、宿舍,在教室准能找到他。“脱离了繁重的体力劳动,坐在教室里读书成为了当时最为幸福的事情”朱有勇回忆道。专业的农业知识,打开了朱有勇的天灵盖,“原来这才叫农业!”农业科学的博大精深,将朱有勇深埋心底的农村情结、为民情怀彻底激活,带着对知识的渴求,他在“学农爱农”的路上寻觅着诗和远方。
可朱有勇选择的方向,在旁人看来可能就是“冷板凳”。“能不能找到一种办法,不使用农药就能帮农民把病害控制下来?”诸多同行都不愿碰触的难题,愣是被读研期间的朱有勇拎出来,非要攻克不可!
走上自己选的路,一走竟成一辈子。远赴异乡,他国求学,问题一个个,难关一道道。忽地,时间到了千禧之年。
朱有勇成功了!他终于找到水稻的品种搭配规律,为控制稻瘟病这一世界难题作出巨大的贡献。彼时,国际权威期刊《自然》的封面文章,就是他的重大研究成果。
不仅是农作物病害,关心农业的朱有勇,眼光放向世界。他不到 50 岁时,因为突出贡献荣获联合国粮农组织颁发的国际稻米研究一等奖。要知道,当年全世界只有两位科学家获此大奖,朱有勇便是其中之一,从此成为国际知名的植物病理学家。
“成长于土地”的朱有勇,真的“收获于土地”了。
可他心里装着农民,他的“诗与远方”就不会从此休止,而是划起延长线……
把论文写在大地,
让农民在科研成果中受益
“哒哒哒——咣咣咣——”2019 年冬,一段动感抖肩舞短视频刷爆网络。热心网友将视频做成“视频阅读理解”:里头的妥妥是哪儿人?帮助思思、妥妥兄弟致富的是谁?
这下,朱有勇帮云南省澜沧拉祜族自治县竹塘乡云山村蒿枝坝组脱贫致富的故事再次走入公众视野。
2020 年 4 月 7 日,中国工程院院士朱有勇为自己引进并带领云南澜沧农民脱贫致富的冬季马铃薯代言。(共产党网发)
2015 年,我国精准扶贫战役如火如荼。中国工程院对口云南省普洱市澜沧拉祜族自治县开展脱贫攻坚。有任务,就得有人干。谁去?都没想到,站出来的,竟是已 60 岁的朱有勇,“我最年轻,我来干!”
这个任务,无疑是块“难啃的硬骨头”。
古老的拉祜族,自称为“葫芦里诞生的民族”,别具浪漫色彩。更客观的现实是,澜沧县是拉祜族的聚集地,拉祜族属于直过民族。“直过民族”,直接由原始社会跨越几种社会形态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先天注定历史遗留问题多:贫困面广、贫困度深、思想观念陈旧、不通晓汉语……随便哪一条,都是朱有勇扶贫路的绊脚石。
迎难而上!朱有勇带上专家团队就钻进当地的地头考察。
大家看到,堂堂大院士,会直接跪在田里双手刨土检查土质,清晨就下地,深夜更是冥思苦寻合适的脱贫方案……一番调研后,朱有勇得出结论:这里光、热、水、土壤条件优越,这么好的生态环境和资源禀赋应该合理利用,不应该陷入贫困。
摆脱贫困,就不能“等靠要”。面对“上面”来的朱有勇,起初有村民直接要钱要物,统统被他拒绝,“不能纯输血,造血才是王道。”
可造什么血?怎么造?朱有勇团队为了真正了解村民的心思,朱有勇穿上迷彩服、扛起了锄头、学起拉祜语,跟村民喝酒唱歌,变着法子“跟村民打成一片”。然后就是一刻不得闲的走访、研究、研究、走访……朱有勇说,“我们习惯了把论文写在纸上、发表在刊物上,现在要把论文写在大地上,让一家家农民富起来、一个个村寨脱贫!”
终于,吃过的苦、流过的汗换来突破口:搞种植,冬季马铃薯!
“村民不相信,我们就种出来给你看;村民不会种,我们来教。”结果,村民惊呆了,朱有勇团队在蒿枝坝组的示范种植基地种起冬季土豆,2017年收获,最高亩产竟达 4.7 吨,平均每亩土豆收益近万元;村民开心了,全国首创的“中国工程院科技扶贫技能实训班”在家门口办起来,学员全是农民。
此后的景象令人欣羡:仅 2017 年一年,澜沧县冬季土豆就推广种植 3200 多亩,“土疙瘩冬闲田”成了“金疙瘩效益田”。视频里思思、妥妥兄弟,就是在朱有勇带动下种土豆致富的拉祜老乡;当地荒置多年的人工松林,也在科学指导下种上林下有机三七……
而这“林下种植三七”的技术,不用一滴农药就能解决名贵药材三七易生病而无法连续多年种植的难题,有企业要花 10 亿元买下技术专利。旁人看来,这是朱有勇耗尽十年心血的科研成果,就此获益无可厚非,可他做出决定——要把技术免费让给当地的贫困百姓。会上,朱有勇一句心里话,道出了“强农兴农惠农”在他心中的意义,“我们科研的目的不就是为了让所有老百姓受益吗?”
现代农村是一片大有可为的土地、
希望的田野
两年前的 5 月,院士朱有勇以“中国农业大学校友”的身份,走进农大“名家论坛”。
两小时,朱有勇以《一个“农民教授”的科研经历》为题,分享了学习、科研、生活等方面的感悟。现场座无虚席,师生无不翘首聆听。
这已不是朱有勇第一次做客中国农业大学“名家论坛”。多年前,还是云南农业大学校长的朱有勇即在“名家论坛”开讲,从农业发展面临的挑战,讲到生物多样性在控制病虫害方面的作用,再到其关于农业科研的思考研究……
愿与中国农大交流,愿在中国农大攻读博士学位,朱有勇热爱中国农大。热爱中国农业大学的朱有勇,也在这所高校收获了一众粉丝。有学生说,“先生(朱有勇)的思考和工作是独特的。先生很勤奋,勤于思考,勤于行动,很严谨,严于律己,严于行动。这些会影响到我今后的做人和做学问。”于朱有勇,这很欣慰。能够以一身之力带动农业同行或农业专业的学子投身“三农”实践、致力现代农业研究,是他久来的心愿。
2019 年两会,有段重要讲话:现在,城乡之间人才、资本等要素的自由流动越来越活跃。现代农业发展空间仍然很大,现代农村是一片大有可为的土地、希望的田野——朱有勇同样希望农业大学的学生能热爱农业、投入农业、贡献农业。
心怀天下苍生的朱有勇曾说,“人倦了,天远了,唯有山水相依,守候着那束透过红尘的梯田之光。”
山水静静,梯田默默,因为有了朱有勇的大爱,而有光,有灵。
注:本文曾刊载于中国农业大学校友风采录之《脱贫攻坚 担当有我》《校友通讯》2020年刊
“
往期回顾:
校友故事 | 邵根伙(88届硕、91届博):在祖国大地播撒农业兴旺的火种
2015年以来,校友办共计组织近200小队/学生志愿者,600余大学生,参与寻访校友活动,走访/云寻访600位具有一定代表性的各行各业校友,以此为基础,分别于2019年、2021年出版了《中国农业大学校友风采录》丛书第一部和第二部,展现了在各个时期,农大人响应祖国号召,肩挑使命、砥砺前行的精神面貌。未来也将继续将优秀校友的故事收录成册,以飨师生校友,欢迎大家提供线索,长按识别下方二维码,一起推荐身边优秀校友吧~
问卷将采用匿名调研的方式,欢迎大家参与~
采写:苏艺
编辑:张丹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