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
﹀
﹀
﹀
外媒称,中国媒体日前播放了一段解放军在西藏高原地区进行军事演习的视频。
英国广播公司网站7月18日报道,西藏军区某旅全员全装机动至海拔5000米青藏高原就兵力快速投送、信息化装备应用、多兵种联合攻击等要素展开实兵实弹演练。
电视画面显示,中国军方动用了大炮及火箭炮进行射击等多种实弹演练。
西藏地区军事演习电视画面
中国媒体报道称,中印边境有大量地区是高原山地地形,因此印度陆军非常重视山地部队的建设,目前不算正在组建的第17山地打击军的情况下,印军共有10个山地师、1个独立山地旅和3个后备山地旅。其中有8个山地师分布在中印边界。其中三个山地师部署在中印边境锡金段。
与印度山地部队的步兵配备相比,中国媒体报道称,解放军具备一定优势,一是火箭筒多,二是大口径机枪多。因此“在旅属炮兵的火力上还是优势很明显的。口径大,威力大,自行化和自动化程度高”。
香港《南华早报》引用观察人士的话称,中国解放军秀肌肉的目的“意在警告印度”。解放军希望表明自己有能力战胜印度军队。“虽然中印边界争议地区的印军人数超过中国军队,但中国军队的运动速度、火力以及后勤保障明显具有优势”。
中印边境对峙问题已经持续多日,而中印两国的舆论战也相持不下,中方目前的反应仍然是克制、忍耐的,但这种忍耐能持续多久?
NEWS
﹀
﹀
﹀
中方是否对中印边境对峙失去耐心?
外交部回应!
7.18外交部例行记者会上发言人陆慷讲话
7月18日,外交部发言人陆慷主持例行记者会,对中印边境对峙问题作出了回应。
记者提问:据报道,中国政府向驻华外交官通报了中印边界对峙有关情况,表示中方一直保持克制,但不会永远保持耐心。你能否介绍有关通报具体内容?能否证实中方忍耐是有限度的?
对此,发言人陆慷回答:印度边防部队非法越界事件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一些国家驻华外交官对此感到震惊和难以理解,通过外交渠道向中方求证。我想强调的是,此次事件事实非常清楚,中印边界锡金段是中印双方共同承认的已定边界,这次事件的实质是印军非法越过中印边界锡金段已定边界,进入中国领土。公道自在人心,中方强烈敦促印方不要把派遣军事人员越过已定国界当作达成某种目标的政策工具。
问:中方到目前为止在中印边界对峙问题上的反应非常克制。中方是否正在失去耐心?何时会彻底失去耐心?
答:我们已经多次重申中方对印度边防人员非法越界事件的立场,相信你非常清楚。我们在这里多次强调过,印度方面应当认清事态,尽快采取措施将非法越界的人员撤回边界线印方一侧,不要在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印度媒体:
中国试图在心理战中击败印度
图片自网络
“在边界问题上,印度完全没有能力同中国抗衡,只会大呼小叫。与其和中国树敌,倒不如与中国为友。”这是来自印度前高官的最新忠告。
《印度快报》18日报道称,有消息人士告诉该报,在印中边界对峙一个月之际,中国外交部上周举行一次闭门吹风,向多国驻华外交官通报目前洞朗地区局势以及中方主张。部分二十国集团国家的外交官是被单独通报的。不过,印度驻华以及不丹在新德里的官员只能从他们的外交界朋友那里获知相关消息。
“我的同事在吹风会上被告之,中方不会无限期地等待。这很令我们担忧,我已经把这个消息告诉印度以及不丹的外交界朋友。”一名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外交官这样说道。
根据他的转述,中方在会上说,“印军进入中国领土同时也改变了地区现状”,这一点与6月30日印方的声明正相反。当时,印度声称“中国在该地区的建设明显改变地区现状,同时严重影响到印度的战略安全”。此外,中方在向驻华外交官的通报中还指出,中国有确凿证据证明洞朗属于中国。中国边民一直在那里的牧场放牧,中方还掌握不丹牧民在那里缴税的发票。
《印度快报》称,中国外交部的这一举动在驻华外交圈引起震动。中国想要传递的最重要的信息是,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直在洞朗高地上耐心等待印军撤出这一地区,但这份耐心不是无限期的。
与印中两军相对静默的对峙气氛相比,两国舆论界则已经历多番“论战”。《今日印度》18日刊文称,“中国试图在心理战中击败印度”,中国舆论界正塑造一种“准备好全力以赴让印度自食苦果”的氛围。而且中方似乎也做好了在印中边境实控线进行多点反制印度的准备。
据报道,印度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多瓦尔将于26日和27日两天访问中国,他一方面是参加金砖国家相关会议,另一方面也希望与中方商讨当前局势,以期通过特别代表的方式解决对峙问题。
印控克什米尔地区前官员、印度再生能源部前部长法鲁克·阿卜杜拉18日在《克什米尔时报》撰文称,印度应该加强外交渠道,并以此来解决与中国之间的争端。中国是巴基斯坦的朋友,印度也应该维持和中国的朋友关系。缓解紧张局势的唯一方法是与中国交朋友,战争不是解决办法。
中国网
All About China
中国网客户端
上!线!啦!
9种语言
近80个特色栏目
辐射200多个
国家和地区
共同讲述
同1个中国故事
中国网——你从未和中国如此接近
(来源:参考消息 新华网 环球时报等)
本期编辑:吴婉玲(实习)
本期校对:李兆彧
投稿邮箱:livexwy@qq.com
中国网期待你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