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逃过思政课吗?有风景看的思政课才能不沦为“水课”
思政课向来是横亘在很多老师面前的一道难题,老师不爱讲,学生不爱听,很多大学生都把这种课列在“水课”之列,“水一水”就过去了,也就是为了那几个必修的学分。意义在哪里?意思在哪里?看了“有风景”的思政课,让人眼前一亮。把思政课课堂搬到博物馆,搬上小火车,把村书记请上讲台,用学生们喜闻乐见的小游戏去解释中国梦,确实是一道很美的风景。
看到这些有风景的思政课,我突然理解了为什么很多思政课吸引不了学生粉丝,为什么有些思政课沦为“逃课”和“水课”下场。
图片来源于网络
毋庸讳言,不少人一提及思政课就蹙眉不已,充满偏见,甚至不无抵触情绪。究其因,一些思政课确实缺乏新意,思政课老师照本宣科,实行灌输式教学,味同嚼蜡,让学生唯恐避之不及。习总书记指出,思政课教学“要坚持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统一,注重启发性教育,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思考问题,在不断启发中让学生水到渠成得出结论”。显然,光有灌输而无启发,不仅事倍功半,吃力不讨好,也难有效果可言,只会吓跑学生。
事实上,现实中有不少可信、可敬、可靠,乐为、敢为、有为的思政课教师,他们有朝气、接地气,肯钻研、善琢磨。最关键的是,他们敢于把创新付诸实践,有动力也有能力对僵化的思政课模式加以改造,把思政课上活了,也上火了。
把学生带进神秘的非洲博物馆,阐述“把生活变成艺术,把艺术融入生活”;通过“搬运金豆”和“坐地起身”两个小游戏,从“集体的力量大”讲到“实现中国梦需打好团结牌”;教室里,你演司机,她演乘客;黑板上,大家拼出“生命之花”……特色思政课,充满新鲜气息,既是对陈腐思政课的颠覆,更给人启发:原来思政课可以这么上!
把有意义的事变得有意思,思政课当然可以这么上。不这么上,如何落实总书记所说的“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等特点?不这么上,怎能入耳入脑,温润人心?有个细节是,某学校思政老师在一节思政课上,巧妙设计,孩子们一个个手捧家书,读得非常认真投入,“几分钟后,有同学眼睛红了,有同学开始偷偷抹眼泪,还有同学轻声抽泣起来。甚至平时班里几个最调皮的孩子,也哭得稀里哗啦。”这就说明效果达到了,如果思政课老师高高在上,一脸威严,全是粗暴而冷漠的耳提面命,恐怕很难实现这样的效果。
育人者必先育己,教育者先受教育。严峻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摒弃方法落后、策略单一、话语僵化的教学模式,不断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为此,广大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一要加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研究,读原文、看原著、悟原理,通过进行扎实的学理研究提高自身理论素养,不断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思想性、理论性,真正做到以理服人;二要运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采用实践教学、案例教学、示范教学等多种方式,通过故事讲道理,不断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亲和力、针对性,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在广大学生心中做到落地生根。
以北京大学为例,有不少同学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在各类思政课堂上展现风姿。有同学曾7次到安徽农村陪伴受艾滋病影响的孩子,讲述她在大山深处看到的变化,向大家阐述青年人的社会责任;也有同学在大三结束时携笔从戎,归来后讲述自己进入雷锋班、获评“百名强军先锋人物”的故事。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的一位同学,曾是一名90后女特战队员,在回忆2017年成功营救出亚丁湾被劫持人质一幕时,她真切地说,“我最自豪的时刻,就是听到被解救的外国船员们举着中国国旗,竖着大拇指对我们说,Thank you,China!”这些感人至深的讲述,成为思政课堂上最新颖、最鲜活、最有效的教学方式,不仅深深感染每一个听课的学生,也为不少老师带来启发。
做好高校思政工作,必须把优良传统讲活,将传承教育与专业学习结合起来,真正做到理念创新、手段创新、工作创新。善用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方式,思政工作才能融入到青年人的精神血脉中,进而鼓舞他们伴随新时代的号角,树立起与这个时代主题同心同向的理想信念。
如果思政课都能这样上,
你肯定不会逃课了吧!
大/家/都/在/看
争议 | “妆化得像‘站街’一样!”南京一高校老师课上这样骂学生,网友吵翻
(来源:钱江晚报 人民日报)
本期编辑:康丽琳
本期校对:刘倩 李兆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