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内容已被发布者删除 该内容被自由微信恢复
文章于 2017年3月18日 被检测为删除。
查看原文
被用户删除
其他

关山远 | 假如崇祯也有朋友圈

2015-01-23 关山远 新华每日电讯

欢迎点击关注 新华每日电讯 草地周刊


  今天读明史,那一代文人的自私与庸俗令后人周身寒彻,他们在大难临头之际却不知大难临头,还执迷于争权夺利、党争不休,国家大事不过是他们运作的筹码。他们太心急了,太想去改变一个自己不愿意静下心来理解的世界。


  • 关山远


  现在很流行“假如XX也有朋友圈”,编制出各式古人就一个话题的各式表态或表情:或点赞,或卖萌,或装疯卖傻,或打情骂俏。大家看了也乐不可支。


  其实,“假如XX也有朋友圈”的热闹,正迎合了今人对古人复杂人际关系的好奇,享受片刻廉价的欢乐,让炮制者赚点击与流量。当然,古人不会有朋友圈不会有微信,今人热衷于用今天的思维去揣摩与设计古人的交际,只是另一种碎片化的“穿越”。


  那么,现在,就一起“穿越”到大明最后的时刻,去看看崇祯的朋友圈。 



他的朋友圈,不会再更新


  假如崇祯也有朋友圈,那么在公元1644年3月19日拂晓,他发出了33岁人生中最后一条消息:“朕自登基十七年,逆贼直逼京师,虽朕薄德匪躬,上干天怒,致逆贼直逼京师,然皆诸臣误朕也。朕死,无面目见祖宗于地下,自去冠冕,以发覆面。任贼分裂朕尸,勿伤百姓一人。”他会配上各种表情:流泪、崩溃、诅咒、大哭……


  谁会在皇帝的绝笔下面发表什么样的评论呢?不会有人点赞,应是一片流泪表情。或许吴三桂会评论说:“皇上,我来晚了……”但更多的大明文臣武将,会留言说:“皇上,等等我……”史载:获悉崇祯自缢身亡后,在大明帝都被闯王大军攻陷前,就有数十位大臣自杀身亡,有些甚至是全家自杀,“赴井”“投御河”“饮药”“扼吭”“自焚”……更多人是仿效崇祯,“皆投环自缢而死”。也有人力战而死,也有人“骂敌而死”。


  明朝有很多问题,但明朝君臣中确实有很多硬骨头,有明一朝,拒不投降、和亲、割地。今天人们都记得那些匍匐在闯王和满清铁骑面前的降人,却忘了那么多慷慨赴死的忠烈之辈。


  当然,闯王李自成不在崇祯的朋友圈,在崇祯发出绝笔的同时,他或许正在志得意满地发一条:“紫禁城,老子来啦!”然后下面无数点赞,刷屏,跟帖者之众,犹如瀑布飞泻而下,大多数是“吾皇万岁”,虽然李自成还未称帝,但他的小伙伴们都知道怎么说话,来讨老大欢心。


  这一天大顺军在刷屏,牛金星或许会配金銮殿的美图再发一首颂圣的打油诗,刘宗敏会配上色眯眯的表情,发一句:“陈圆圆,我来了。”代表正能量的李岩,当然此时不会放弃自己的政委本色,应该会发一条“革命尚未成功,兄弟们戒骄戒躁”,但估计只有红娘子一个点赞,然后就迅速淹没在同伴们狂暴的文字中:


  “这金银归我了!”“这豪宅归我了!”“这妞归我了!” 


  他们不刷朋友圈了,开始掠夺各自的猎物,他们不会注意到,瞬间都是要求“加好友”的申请。而在景山的歪脖树上,崇祯的身体孤独地悬在那里,左脚光着,右脚穿着一只红鞋。他的朋友圈,不会再更新。


其实,崇祯没有朋友


  其实,崇祯没有朋友。而他的臣子们,各有各的牢固的群,比如东林群、后宫群、皇亲国戚群,当然,少不了太监群,大家在各自群中,聊得火热,在朋友圈里,很多人还会特别对崇祯设置“不让他看我的朋友圈”。



  崇祯刚登基的时候,太监群是最火的,群号“九千九百岁”,不微信支付一堆白花花的银子,群主魏宗贤不会拉你进去。崇祯刚进宫的时候,怀里揣着利剑,袖里藏着麦饼——害怕魏宗贤在食物中下毒,但他努力加魏宗贤为好友,不时在朋友圈里给魏宗贤点赞,说“魏公公好棒啊”,再送朵花。魏宗贤会回复“皇上更棒”,送两朵花。然后下面一群阉党们——太监和不是太监的无耻臣工——拼命跟着点赞,为皇上和九千九百岁的友谊感动得眼泪汪汪。


  他俩当然不是朋友。魏宗贤拼命给崇祯送美女,崇祯也不断赏赐魏宗贤和其他阉党们,但他在欢乐点赞的时候,其实心里在说:“你这个死太监,这些以后都给朕吐出来!”他缓住了阉党,然后把他的党羽逐个剪除,最后打掉“大老虎”,把他发配到凤阳去守陵。


  但魏宗贤任性惯了,离京时在朋友圈上发了这么一张图片:卫兵一千人,大车四十辆。当然截图很快就送到崇祯面前,他怒了,命锦衣卫旗校将魏忠贤缉拿回京,后者这才真怕了,在驿站自缢身亡,自称“九千九百岁”,只活到59岁。随后,崇祯的四个字引爆了朋友圈:“魏阉已除”,下面自然一片谀辞“皇上圣明”,争相拉黑阉党,“九千九百岁”的群里,退群者如潮水,只剩下一个再也不会说话的群主。


  现在,轮到东林党的群红火了。东林跟魏阉缠斗多年,代价惨重,但终于胜利了是不是?光明前景就在眼前了是不是?皇帝和东林诸大臣,都很兴奋,他们认为:这是他们共同的胜利,也是国家的胜利。


  但是,短暂的蜜月过去后,崇祯与东林党人,又开始拉黑对方了。是的,在晚明,臣子胆敢拉黑皇上。崇祯之前是仅仅当了一个月皇帝的朱常洛,朱常洛之前的万历,在位将近48年,是明朝执政时间最长的皇帝,但此君因立储一事与臣下无法达成共识,一怒之下二十年不上朝,等于他在朋友圈里公布了太子人选,下面却没一个点赞,皇帝恨死了这帮臣子,各种退群、拉黑。


  现在,崇祯也把手下一帮东林党人拉黑了,他开始绝望地又往自己的朋友圈里,拉进一批太监来。


为廉价的叫好,陷入虚幻的高潮


  东林党是个很奇怪的存在,古语云“君子群而不党”,但东林党人最大的爱好就是党同伐异,他们偏偏还以高尚自居,自认为站在道德制高点,把自己瞧不上的人,统统视为“小人”,非白即黑,不是朋友,就是敌人。后人评价说:东林诸人,多数是知直不知曲的君子,对个人声名之看重甚于国家利益,争意气而不争是非,君臣之间尤喜意气用事。换句话说,一语不合,拉黑。



  明末党争一直很厉害,官僚队伍中党派林立,门户之争日盛一日,互相倾轧。东林党、宣党、昆党、齐党、浙党,名目众多。假如皇帝能够搞统一战线,倒也不错,但崇祯偏偏又是个严苛、猜忌、多疑之人,再加上天灾人祸,内忧外患,他与大臣的关系十分紧张,在位十七年,他竟然换了17个刑部尚书和50个内阁大学士,不断拉黑、问罪、下狱、砍头……前一天他还和袁崇焕在朋友圈里互相点赞,没多久就贴出了凌迟袁崇焕的图片,并逼着大臣们点开看。


  在实在无法同时对抗农民起义军和满清两条战线的情况下,理性选择是与清军议和,崇祯与他的国防部长陈新甲达成共识,但陈新甲保密意识太差,这一绝密事件被他的书童弄到当时明朝中央政府办的机关报《邸报》上发表出去了,朋友圈顿时怒火冲天,一片竖中指。崇祯慌了,也跟着竖中指,然后把陈新甲杀了。


  这是历史上皇帝与臣子最为尴尬诡异的时期:不断地拉人进群,又不断地踢出去。群里面那吵得真是一锅粥:皇帝说什么,臣下坚决反对。皇帝只能杀臣下来显示自己的权威,但那些大臣们说:谁怕死啊?死了正好成就我的江湖美誉!


  这些饱读诗书的儒生们,像竖起了羽毛的公鸡一样好斗,为了反对而反对,浑然不顾国家一触即溃。这些自认为占据了道德制高点的知识分子,根本听不下任何对方的意见,“只站队不站对”,门户之争超越了对于国家安危的理智思考。他们的唯一目的,就是打倒对方,甚至置对方于死地。


  后人对东林党人抱有好感,但也有人评价,“明实亡于东林党”。《东林党新论》的观点比较中立:东林党人“从不曾提出过救治国家的政纲”,“长于内争,短于治国、治军”,“他们与齐、楚、浙三党、阉党、与阉党残余的区别之处,仅在于东林误国,而东林的对立面则害国”。


  东林党人号称“清流”,影响着天下的舆论,他们也善于去迎合舆论,用漂亮的语言、激昂的语气,站在道德制高点上骂天骂地夸自己,给自己积攒“粉丝”,在朋友圈里晒各种自拍照,兜售各种鸡汤,然后为一声声廉价的叫好,陷入虚幻的高潮。


  他们都有自己的群,讨论着如何对付皇帝与政敌,自以为掌握了真理,叫嚷着要以死明理。正如梁启超说,明末的党争,就好像两群冬烘先生打架,打到明朝亡了,便一起拉倒。今天读明史,那一代文人的自私与庸俗令后人周身寒彻,他们在大难临头之际却不知大难临头,还执迷于争权夺利、党争不休,国家大事不过是他们运作的筹码。他们太心急了,太想去改变一个自己不愿意静下心来理解的世界。


  时至今日,还能读到这种焦灼与暴躁。对照新加坡学者郑永年说过的一段话,非常有意义:“哲学家的两个任务,一个是解释世界,一个是改造世界。要改造世界,首先要把解释世界搞清楚。中国学者解释世界的功课做得不好,但是每个人都想去改造世界,改造世界的心太急了……”


  在当年,大明王朝风雨飘零,崇祯比臣子的心更急,他不再信任这些读书人了,从自己的朋友圈里一个个踢出去,又把自己一度最瞧不起的太监,一个个拉进来,想靠这些无根之人,来重新稳固明朝的根本。


  然后,就像太监的下身一样,没有了。


转载请注明:新华每日电讯·草地周刊

草地周刊,提供有生命力的阅读。

在这里,读人,读史,读文。

微信号:caodi_zhoukan

二维码: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