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潸然泪下!诗人白桦给儿子的信:当我与世长辞,我想留给你这些……

2017-04-14 白桦 新华每日电讯

【导读】在喧闹的中国文坛,白桦一直特立独行,总以微笑轻言,表达自己的炽热和思考,这是17年前,他写给儿子的一封信。



白桦写给儿子的一封信


来源:思考者iThink(ID:iThink_1 )

作者:白桦


亲爱的儿子:


在此之前,我从来都没有感觉到过衰老,所以也从来没有考虑过应该给你留下点什么,给这个世界和自己的后人留点什么。留点什么——似乎人到了老年必然要想到的一件事。那么,你要什么呢?


儿子!理想主义——英雄主义的时代似乎已经过去了,就像海潮退去一样难以挽回。在这个微妙的时刻,世界,不知不觉地滑入了一个让人困惑的时代,它的特点是用最通俗、最常见的说法来表示,就是:“实际”!派生出实际的哲学、实际的美学,甚至实际的禅学。


由于人人实际,金钱,在人类灵魂的上空如日中天。就像人类曾经在很长的一条历史长河里,迁就过世世代代的独裁者,甚至像希特勒那样的恶魔,现在又迁就起金钱这个万能的君主了。


曾几何时,唯利是图被许许多多伟大的思想家批驳得体无完肤。由此,人类积累了远比金山辉煌得多的智慧的结晶。如今,在许多领域里,人类几千年智慧的结晶,重又在一枚铜钱的光亮下暗淡无光。


当代英雄是什么人?无庸讳言,是那些以权力、以暴力、以蒙骗、以现代科技手段攫取金钱的人。圣者、哲人即使再生复活,夫复何言?



儿子!你的同时代人都出生于清贫的年代,尤其是你。由于1958年的全民大跃进,得到的是始料未及而又无法接受的结果。正如物质不能填充精神的极端匮乏一样,精神也无法填充物质的极端匮乏。中国成千上万的人在挨饿。


当初和你同时出生的孩子,今天都在“实际”中变得面貌全非了。唯有你,依然故我,保持着出生时的淡泊天然。在精神和物质两方面,除了你的流体力学和古典音乐,你似乎什么都不要。


对你的祖国和民族,你好像也没有任何负担。你爸爸那一代的知识分子,很重视所谓历史使命,所谓社会责任。而书生又往往如儿童一般天真烂漫。“百无一用是书生”!的的确确是一句实情话!


历史上,多事之秋多才情,南宋、南明许许多多有才情、有胆识的人,只有极少数人如愿以偿,抛一颗怒发冲冠的头颅,洒一腔惊世骇俗的碧血,成仁取义,名列青史。



儿子!你们这一代要轻松得多,潇洒得多……不!不!这样说可能很不公正,也很不全面。前车屡屡倾覆,岂能怪罪后来者望之却步呢!所以因为你和这个历史悠久的民族文化有着先天的血缘联系,使你总也无法习惯域外的风景,你在大洋彼岸已经生活了十年,我看得出,你就像水中的一滴油珠,永远没法和那里的一切相融。


你曾经多次表示过你内心的隐秘的愿望,宁肯放弃美国最完善、最先进的实验室和超级电脑,回到上海,在你那间九平方米的小屋里,自得其乐地写抽象派的诗歌。


作为一个历经坎坷的过来人,我却站在你妈妈一边给予了断然的否决。很抱歉!我们在对待你的问题上陷入了陈旧而庸俗的传统观念,首先为你考虑的是安全和饭碗。我们当然知道,你在当时是很不以为然的,但是你囿于传统的孝顺,痛苦地服从了我们的决定。说实话,现在,我们真的也有些后悔了。


在九平方米的小屋里写抽象派的诗歌不也是一种活法嘛!甚至是一种很潇洒的活法,而且你和我、和你妈妈至少可以朝夕相处。


近年来,我和你与通常的父子关系恰恰是颠倒着的,不是父亲经常为儿子的处境忧心忡忡,而是儿子经常为父亲的处境忧心忡忡。你每一次从美国来电话,母亲接了还不算,你一定要和我通话,哪怕只是听见我的一句话,然后你才稍稍放心地挂断电话……



我曾经在一部影片开头的第一个镜头里,描写过这样一个悲壮的图画:在一轮红彤彤的太阳里,一根很脆弱的苇草在飓风中顽强地摆动着……十年后,我在帕斯卡尔《思想录》里,读到一句我想通过那个画面要说的话:“人只不过是一根苇草,是自然界最脆弱的东西;但他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我们全部的尊严就在于思想,人囊括了宇宙。”


儿子!我也不过是一根苇草,虽然飓风永远都试图折断我这根脆弱的苇草,有时甚至把我压得倒伏在泥土上,最终我还是站起来了,因为我有思想,在我很小、很小的时候,我就有思想了。


江河的源头是一滴清露,大树的根本是一粒种子。我想,当你爸爸与世长辞之后,给你留下的遗产,就是这些信札了。我将在这些信札里,为你讲述我童年的故事。我的童年和你的童年相隔了三十年,不知道为什么,我总觉得它们之间有着某种联系,甚至在质的意义上,于极大的差异中又有诸多相同之处。


父亲白桦

2000年10月11日


延伸阅读

深读 | 人最不能辜负的是自己,连同那些走过的路

深读 | 99%都无用,聪明人只过1%的生活

深读 | 允许失望,才有希望

深读 | 梁衡:我们为什么要阅读?

深读 | 你的生活,不是活给别人看的

深读 | 人的最高尊严,在于他的思想

深读 | 毕淑敏40岁才想明白,幸福原来是…

深读 | 别让你的人生,毁在仨瓜俩枣上




每日赠书

英国前首相劳合•乔治的曾孙女玛格雷特•麦克米兰所著《当尼克松遇上毛泽东:改变世界的一周》,根据大量档案、访问与口述资料剪辑,深入毛泽东、尼克松、周恩来、基辛格等关键角色的性格,立体呈现当时冷战格局和中美双方的诉求、底线。


这本书首次完整披露1972年毛泽东与尼克松会谈详情,让震惊世界的中美破冰之旅得以完全解密。《纽约时报》将本书评为“第一本关于中美建交的史料翔实的著作”,《华盛顿邮报》则盛赞麦克米兰的著作让我们“在现场”见证了历史对话。


近期,这本书在大陆首次公开出版,许多珍贵史料也首次与中国读者见面。以史为鉴,能让我们将中美关系之间的博弈看得更清楚。电讯公号读者将有望率先读到此书!


书名:当尼克松遇上毛泽东

作者: [加] 玛格雷特·麦克米兰 

译者:温洽溢 

定价:57元 / 册,购买链接点“阅读原文”

出版:天津人民出版社


如何获取赠书?


1、在评论区发表高质量评论(今日上午、下午推送的6篇文章都可以),点赞数量最高者(至少超过30次),将获赠价值57元的《当尼克松遇上毛泽东》一册;

2、编辑将择优放出高质量评论。在4月16日12时,编辑会回复并通知获奖。

3、若点赞数不够,则空缺;若点赞数最高者在近一个月内已获赠其他书,则由第二名递补。




监制:易艳刚  |  责编:张慧、实习生陈梦罗  |  校对:赵岑

↓↓↓春风又绿江南岸,可否请您点个赞!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