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写材料要避开这20个“雷区”!提炼得太到位了


来源:本文由微信公众号“安徽先锋网”(ahxfwx)转载自微信公众号“老笔头”(ID:oldbitou),原文首发于2019年4月30日,标题为《正厅级笔杆子30年经验,写材料要避开这20个“雷区”(一针见血)》。

作者:静水深流


来源: Unsplash 作者:nickmorrison


1

盲人骑瞎马



 

动笔起草前,不能做到“意在笔先”,对文稿的用途、使用的场合、着墨的重点、欲求的效果,思考不深,琢磨不透,动起手来“方向不明干劲大,心中无数点子多”,成稿后往往跑偏走向、南辕北辙,难逃重起炉灶、推倒重来之厄运。


2


干活不问东



 

没有养成动笔前与领导勤沟通、向领导多请示的习惯,不能准确把握领导的意图,摸透领导的口味,弄清领导想表达的重点和要达到的目的,只是闷下头自顾自地由心写,虽然功夫没少下,时间没少花,到头来却难入领导之法眼。


3


脚踩西瓜皮



 

不善于谋篇布立柱架梁,动笔前头脑里没有形成整体的思路和框架,习惯于“跟着感觉走”,走一步,看一步,东一榔头,西一棒子,滑到哪里算哪里,文气不连贯,文脉不清晰,有的内容甚至写着写着就写跑了、写丢了。


4

临时抱佛脚



 

不懂得“手中有粮,心中不慌”和“好记性不如烂笔头”的道理,平时不重视收集素材积累资料,一旦用的时候就捉襟见肘、左右支绌,才手忙脚乱地翻箱倒柜、东寻西找,即使找出的素材也是凑数的散兵游勇,缺乏典型性和代表性。


5

顾头不顾尾



 

缺乏统筹观念和运筹能力,在结构摆布上分不清主次关系,在行文逻辑上理不清先后次序,在素材取舍上掂不清谁轻谁重,“水里摁葫芦”,“胡子眉毛一把抓”,往往顾了这头、忘了那头,不能做到首尾呼应、前后关照、相互融合、浑然一体。


6


开弓不放箭



 

习惯穿靴戴帽铺垫前奏,行文时大段大段地谈认识、讲道理、说形势,爱用“按照”“坚持”“本着”等“絮叨话”、“口水话”,核心内容却如层层包裹的粽子,千呼万唤不出来,又像厚皮包子,一口咬不到馅儿,使人看着心急、读得心慌。


7


锣齐鼓不齐



 

不善于用观点统帅素材,用素材支撑观点,经常有观点没素材,有素材没观点,两者如同油和水一样不粘连。要么是单纯地摆观点、讲道理,要么是简单的记流水账、搞素材堆砌,不注意两者砧木接穗,写出的文稿有骨头没肉,有肉没骨头。


8


见木不见林



 

对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和方法论理解不透、运用不够,不能用对立统一的观点来观察问题,在析事说理上容易绝对化、走极端,习惯以点代面、以偏概全,攻其一点不及其余,要么好得完美无缺,要么坏得一团漆黑。


9


开口见喉咙



 

行文没有隐曲,没有起承转合,不注重写作技巧和辞章艺术,不能做到虚笔与实笔结合、写意与写实结合,通篇“一是”“二是”“三是”一贯到底,硬邦邦,干巴巴,直棱棱,使人读起来如同吃夹生米饭——不仅没味道,而且牙还磕得慌。


10

紧行无好步



 

不求过得硬,只求过得去,欠缺“精雕细刻字斟句酌”的匠心和耐心,不明白“慢工出细活、功到自然成”的道理,单纯追求出手快、出活快,习惯打“短平快”、搞“急就章”,文稿大都有量无质、有形无神、有体无态。


11

雨过地皮湿




观察事物浮于表象,不善于由表及里抓要害,透过现象看本质,对问题的分析论证不准确、不深刻、不到位,有如隔靴搔痒,穿着衣服洗澡,言虽到而意未至,该说的都说了但没讲透、没说深,总是欠点火候、缺点力度、少点味道。


12

一语撞倒墙



 

不讲究措辞的艺术,用语“生冷硬噌”,喜欢使用“要……”“必须……”“务必……”之类的祈使句式和“最……”“绝对……”“一定……”的臆断性词语,容易把话说得过满、过于极端,使人读起来不温软,听起来不舒服。


13

小儿强解事



 

写作时不与上级精神和指示要求对标对表,懒于查阅相关权威资料,疏于讨教此方面专业人员,单凭自己的认识和理解想要“单骑走天下,一招定乾坤”,却文不对题、荒腔走板,驴唇不对马嘴,扭曲了事物本真,歪曲了文稿本意。


14

瓜皮搭李树



 

引用别人的观点和素材,不加分析,不作甄别,不管适宜不适宜、恰当不恰当,只是简单地复制粘贴、照抄照搬,借外人的话,说自家的事,似曾相识却又似是而非,没有自己的特色、自己的个性、自己的气质,经不起推敲,容不得考量。


15

版版六十四



 

行文循规蹈矩、刻板僵化,拘泥陈规旧习,囿于固化套路,习惯于一形势、二任务、三措施的“三部曲”和“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强化措施”等四六句,不善于通过角度的转换结构的调整句式的变化语言的锤炼,求得文稿的出新出彩。


16

空口说白话



 

习惯于说一堆正确的废话、无用的套话、空洞的虚话,实在的干货少,可操作的措施少,能量化的数字少,貌似高屋建瓴、气势恢宏,实则蹈高临虚、大而无当,真正有用的、能用的、管用的却不多,如同挂历上的花瓶----中看不中用。


17

道三不着两



 

说事情,讲道理,洋洋洒洒,漫无边际,三句有两句说不到点子上。头痒不挠头先搔脚,说禁烧秸秆的必要性却先全球气候变暖讲起,拎不出重点,找不准要害,抓不住关节,人为地“拉长”“增肥”“注水”,使人如坠云雾、不明就里。


18

说事不表理



 

习惯就事论事、见子打子,只是简单地叙述过程和堆砌素材,对主题不升华,对观点不提炼,对经验不挖掘,对问题不剖析,看似素材充分、内容充实,实则如拎了一堆抹布摆在人面前,立不起,架不住,站不稳。


19

捧心效西子



 

喜欢追时尚、赶时髦,爱用那些“高大上”的新词热句,不管合不合体、恰不恰当,先把大帽子给戴上、新衣服给穿上,地方常说中央的话,基层常说机关的话,科员常说领导的话,有如邯郸学步、东施效颦,画虎不成反类犬。


20

首弄姿颜



 

过于重视形式上的渲染雕琢,喜欢使用华丽的词藻,刻意追求标题的工整对仗,生搬硬套不合适的比喻,对语句过度整形美颜,对文字精心涂脂抹粉,并且动辄一连串的口号式的排比句,貌似抓人亮眼,实则文胜于质、华而不实。


往期文章

 习近平给母亲的“礼物”

 毛泽东任用干部的艺术

 副省级领导经验之谈:你凭什么在办公室立足?

 南宋词极简史:这些慷慨长歌记录王朝背影

 中国雪糕简史:总有一款带你梦回童年

 近14亿人的口腹之欲,是如何被满足的?

 灾难塑造人类:世界多灾多难,人类多姿多彩

 令人又爱又恨的臭豆腐,臭味到底怎么来的?

 中国到底哪里的豆腐最好吃?

 拆开一座城能看到什么?这些图片令人惊艳!

 天山,从来不只是一座山峰 | “疯狂”的沃柑


声明:“新华每日电讯”微信公号刊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欢迎致电010-63076340,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或依法处理。部分文章推送时未能及时与原作者取得联系,也烦请原作者联系我们,我们将按国家相关规定支付稿酬。

监制:易艳刚 | 责编:刘新华 | 校对:赵岑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