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伤疤未好就忘了疼?一些卫生陋习已卷土重来 | 每日快评·战疫系列174

贾立君 新华每日电讯 2020-09-11

疫情尚未彻底结束,很多人似乎已将教训抛到脑后。现实一再告诫我们,卫生安全是人类时刻面临的生存大挑战。人类要想“好好活着”,就必须“讲科学”,必须改掉一些不良的生活习惯,不断探寻、遵守“已知规则”和“注意事项”。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微信公号(ID:xhmrdxwx)

作者:新华每日电讯评论员贾立君  


天气渐暖,疫情较轻地区的商场、饭店相继开门营业,街头车辆行人日渐增多,社会生活秩序正逐渐恢复。但记者在北方某省会城市注意到,一些不文明现象也正重新“走上街头”:有人边走路边吸烟,不管不顾身边的人;有人半摘口罩打喷嚏,毫无遮拦;也有人咳嗽一声,随地就是一口痰;商场周边地面痰迹斑斑,路人不得不腾挪脚步小心躲闪,不然鞋底可能会踩上“秽物”……


慢动作看打喷嚏是如何传播病毒的?老外:简直就像是大爆炸!


这些都是老问题,但老话重提尤显沉重。疫情尚未彻底结束,很多人似乎已将教训抛到脑后。现实一再告诫我们,卫生安全是人类时刻面临的生存大挑战。人类要想“好好活着”,就必须“讲科学”,必须改掉一些不良的生活习惯,不断探寻、遵守“已知规则”和“注意事项”。


科学研究表明:一个喷嚏可射出100万粒飞沫,含有8500万个病菌,在无风的室内可飘浮30至60分钟,最长可达30小时;常人一口痰,至少含有5000万个细菌,病人一口痰中细菌数量更多达2亿个以上。而在我们身边,经常有人不做任何防护措施打喷嚏,或是随口吐痰。


痰是病毒细菌的载体,是新冠传播的帮凶?专家:切勿随地吐痰


同样,“私筷乱夹菜”现象也司空见惯。多数饭店不放公筷,有的配备公筷也没人用。还有人对自己爱吃的菜“挑肥拣瘦”翻个不停,如果有此嗜好的人患有某种传染性疾病,筷头粘上口腔内的细菌或病毒,同桌就餐的所有人都将通过筷子成为间接“零距离”密切接触者。


其实,古时人们广袖掩鼻、榻侧痰盂,不失科学;品箸留声、迷箸刨坟、泪珠遗珠,讨伐“非礼”;当今随处可见的“不随便吐痰”标语口号,也在时刻倡导文明礼仪,但约束力并不强。可见,要治愈这些“顽疾”,光靠德育难以根除;要想全民彻底“觉醒”,须用法治手段。


公筷公勺宣传。



新冠肺炎疫情的威胁仍在,杜绝卫生陋习极为迫切。在这场全球性疫情面前,中国有十足的信心战胜毒魔,我们也应有勇气挑战未来的卫生隐患,向不文明行为宣战,给陋习打“叉号”,消除卫生安全隐患。


“德育难改陋习,法治可大治天下。”虽然一些地方发布的文明公约、文明行为规范明确提出“不随地吐痰”,但尚无全国性硬性规定。相关部门可在全国范围开展“随地吐痰”专项治理活动,严厉整治这一危害公共卫生安全的行为;国家层面也可制定法律规范,将“不随地吐痰”写入其中,进一步要求人人遵守,让违规者受到应有的处罚。



疫情过后,亲朋好友、单位同事、接待客人、红白宴席等聚餐场面定会接踵而来。疫情的教训已唤起公众的共识,有关部门可乘势而上要求餐饮行业为聚餐桌面配备公筷,既防“病从口入”,也防“病由筷传”。文明在进步,习惯成自然。使用公筷是对己、对人的负责行为,不要“不好意思”,不要感觉有点“见外”,它是餐桌文明的一大体现。


身边的陋习还有很多,例如“上前一小步,文明一大步”标语呼吁杜绝的“那些事儿”,值得人们梳理总结。治理卫生陋习, 是切断“凶险病毒”传染源的有效途径,是新时代卫生文明建设的需要。希望这场疫情给我们按下杜绝陋习的“加速器”,催生系列卫生文明新风尚。


系列评论173 | 发文倡议干部“带头吃喝”,你怎么看?

系列评论172 | 警惕输入风险,入境管控须“一盘棋”

系列评论171 | 医护放弃抗疫补助,是否应该提倡?

系列评论170 | 为何10份证明抵不过1个过时健康码?

系列评论169 | 武汉一社区用环卫车运肉?底线不能触碰

系列评论168 | 导讲讲话就算开工?复工岂能搞“启而不动”

系列评论168 | 有为才能有位,火线提拔更应经得起检视

系列评论166 | 战“疫”全胜,心理防疫不能缺位

系列评论165 | 防疫莫把关爱变“伤害”

系列评论164 | 防境外输入感染须有“技”有“计”


查看更多文章,请点公号底部菜单栏“抗疫报道”。


监制:易艳刚 | 责编:刘新华 | 校对:赵岑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