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她是二十年资深教育记者,也是冻龄女神——看“新华社王菲”的教育经 | 非常女记者

薛园 新华每日电讯 2021-04-15
资生堂·电讯访谈间


即使是20年的资深记者,也有怀疑自己的时候?

最满意的作品是哪一篇?教育领域专家型记者如何教育自己的孩子?我国首个海外公募项目是在什么情况下完成的?“新华社王菲”的冻龄秘诀是什么?
答案都在下文中~




郑天虹:专家型记者的“教育经”




本期嘉宾:郑天虹


新华社广东分社高级记者

深耕教育领域近20年

多篇稿件获新华社社级好稿

参与诸多教育主题深度调研报道

促进教育领域改革进程

曾被评为广东省三八红旗手

优秀新闻工作者 优秀共产党员



特邀主持人:霍思颖

                     

主持人:您当初是如何进入教育领域的?

郑天虹最初在相当长的时间里面,我是找不到任何感觉的。教育这个话题看似很简单,涉及千家万户,人人都可以说三道四,但是能说到点子上并不是那么简单。



所以在最开始做记者的2~3年时间里面,我一度对自己是持怀疑态度的,我想我到底能不能在地方跑好教育口采访?


慢慢经过一段时间的积累,我尝试站在全国的角度,甚至是全球的角度来看待教育,把地方作为一个切入口,来探讨热点话题、改革的焦点、民生的痛点,并且我非常主动地去参与各种重大教育领域问题的调研。这个时候我就觉得有了一种拨云见日的感觉。


所以怎么形容我现在的状态,就是因为了解,所以热爱,因为热爱,所以坚守。


郑天虹采访哈罗公学校长


主持人:这些年您关注和报道了教育领域非常多的现象,很多都引起了广泛影响,比如说民办园转公转普、义务教育入学改革,高考移民、彩虹屁论文等。您最满意的报道或采访是哪一次?

郑天虹:说到教育报道就有点像四季歌,年年都要唱,比如说开学季、招生季、就业季、考试季。那么说到每一篇以前做过的报道,其实我都觉得可以做得更好一些,所以说满意还谈不上,应该说最满意的作品永远都是下一篇。


但是我觉得我可以跟大家分享一下,我觉得印象比较深刻的一些采访。


首先一个,高考,教育线记者每年最大的一个重头戏高考。跑了这么多年的高考,我觉得印象最深的就是汶川地震后的那次。


当时我在震区现场,看到孩子们在简易的教室里面上课,在帐篷里面吃住,在板房里面考试,他们中有的人是地震之后的幸存者,带着伤病走上考场;有的失去了父母至亲,带着悲痛走向考场。但即便是这样,他们的脸上仍然流露出一种对未来的渴望和灾后重建的信心。这种力量非常强大,当时是很震撼我的。

 


还有一个让我印象很深刻的就是中山大学的一位教授——彭华教授。


他在心脏衰竭、走向生命最后一刻的时候还在为学生批阅论文。他隐瞒自己的病情,4次走上青藏高原;他资助贫困学生完成学业;用17年的时间让中国丹霞走进走上世界申遗成功;用学术的力量带动粤北脱贫。


这样一位教授,他没有一顶学术帽子,没有读过研究生,也没有留过学,应该是中山大学学历最低的教授,但是他却赢得了非常高的尊敬和爱戴。


主持人:做记者近20年了,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郑天虹其实我觉得做记者这些年最大的收获应该是成长和成就感。


疫情期间采访


记者这个职业是最锻炼人的,因为你要时刻保持对某一领域的高度关注,当确定了一个主题后,要去收集相关素材形成一个初步的认知。接下来你还要确定采访对象,去采访,在面对面地沟通当中,既了解他想说的,更要不断突破他不想说的真相。


采访结束之后,你还要面对大量碎片化的素材,再次梳理思考,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升华成一个更加鲜活的、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报道。


郑天虹在田间地头采访


在这个过程当中,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判断是非和沟通共情的能力,都会有很好的锻炼。有时候我们跑小分队调研,一个月之内要走很多地方,访谈很多的人,形成若干篇高质量的报道,最后推动某个问题的解决。我觉得这种成就感是其他任何金钱或者荣誉都无法给予的。


主持人:您自己本身也是两个孩子的妈妈,日常生活中觉得工作和孩子的教育联系紧密吗,会不会培养起孩子来更得心应手一些?

郑天虹这个问题经常会有人问起,说你本身就是跑教育的,应该非常懂教育,那么教育孩子应该是非常得心应手的事情。


郑天虹和两个孩子在一起


其实并没有,我跟所有的家长一样,也是一个焦虑的老母亲,其他妈妈焦虑的事情,我也一样或多或少存在。


但有一件事情我特别想跟大家分享一下。2016年我曾带孩子在英国留学,这期间我关注到一条消息:100多年前在英国葬身的北洋水兵,他们在纽卡斯尔的墓碑倒塌了,荒草丛生,无人过问。


我以留学生的名义给中国驻英大使馆写了一封信,呼吁修缮水兵墓。


这个事情我是全程带着孩子参与的,带着他前往纽卡斯尔水兵墓去敬拜献花,还一起去当地的政府部门了解情况。最后,在我们的努力之下,这个事情得到了中国政府和海外华人的关注。北洋水师水兵墓的修缮成了首个海外公募项目,修复工作也终于在2017年启动。


虽然当时孩子并不十分懂得这段历史,但是我觉得这是一个非常好的爱国主义教育,至少在他年轻的心灵里面埋下了种子。


带孩子在英国纽卡斯尔的北洋水兵墓前敬拜


现在我是一个面临孩子小升初的妈妈,也是一个面临孩子即将入托入园的妈妈,如何更好地平衡工作和家庭,仍然是我生活中最大的考验。
对于职业女性而言,我觉得对孩子的陪伴往往都是不够的,我们的心里难免会觉得有亏欠,但是我觉得如果做好自己,给孩子树立一个好的榜样,也能潜移默化地带给他们一些正能量。


主持人:您唱歌唱得特别好,人称“新华社王菲”;而且也是很多分社年轻同事心中的“冻龄女神”。所以在繁忙的工作之余,生活上还能保持这么好的状态,秘诀是什么?

郑天虹我觉得这个真的是谬赞,唱歌是我的兴趣爱好,其实也就是个卡拉OK的水平。



我是分社合唱队的积极分子,也在工作之余和孩子们一起学习弹钢琴,这些都是我Wish List上的一些事情,我希望自己有空的时候去一项一项地完成。


我觉得对于一个女性而言,永远都不要迷失自我,永远有自己的追求,温柔从容、优雅自信。女人无论到什么年纪,都能展现她不同的美。


新华社我们有很多优秀的女记者,有的是前辈,有的是新锐,都值得我学习和欣赏。人的生命很短,我想尽量增加它的宽度,让自己更加丰富。



       


资生堂“美力福利”时间


资生堂于2001年12月成立资生堂(中国)研究开发中心有限公司,这是日资企业首次在中国全额出资的化妆品研究所。

该研究所通过对中国各地的化妆习惯、嗜好、皮肤及毛发研究,研发更有针对性的产品。作为资生堂集团全球研发基地之一,中国研究所为实现“共创美丽”持续地提供支持。


问题:资生堂何时在中国成立研究所?


评论区回复答案,并说出你对本期节目的感受,点赞数最多的5人将获得由资生堂提供的礼品一份。




                       




与陈道明同窗……这位舞台上的“抗疫总指挥”自有坚守

超速别车泼咖啡案,判了

青岛市民半年“吐槽”163万条,谁有不满大声说出来

跳“热舞”、学造型、体验非遗制作工艺……这届阿姨有点潮

14岁,身高2.21米!网友:分我一点点点点就够了

发现商机!大爷免费帮学生拆快递日入百余元

抗美援朝战场上,他们用摄像机战斗,留下气壮山河的珍贵影像

被羁押15年后重获自由,张志超将获332万国家赔偿

监制:易艳刚 | 责编:薛园 | 校对:赵岑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