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科普达人“奥卡姆剃刀”:我不是卖剃须刀的网红,我是技术打假专家 | 成风化人

盖博铭、王奕涵 新华每日电讯 2021-03-02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微信公号(ID:xhmrdxwx)

作者:新华每日电讯记者盖博铭


5G基站的辐射对人体健康有没有危害?手机能连上星链卫星的Wi-Fi?信号增强贴有没有用……这些科普设问常常充斥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大多数人“不求甚解”与“难以求解”,给了谣言“生根发芽”的机会。


为了应对社会上的伪科学现象,通信领域专家张弛以“奥卡姆剃刀”为网名,活跃在今日头条、微博等网络平台上:录制科普视频、讲科学小知识、撰写科普报告……在“打假”的道路上,他执着地走了近15个年头


科普是塑造社会价值观、公众世界观的重要途径。“一个会科学思考的民族将是一个力量无边的民族。”张弛就这样本着初心、不断探索。


2020年9月,张弛在中国科学技术馆做科普直播。由受访者供图

 

“我不是卖剃须刀的网红,我是个技术专家”


“我不是卖剃须刀的网红,我是个技术专家。”面对网名引起的误解,张弛解释道。


张弛毕业于中国人民解放军通信指挥学院通信专业,曾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械工程学院信息工程系副教授,从事通信领域工作已经30余年


奥卡姆剃刀”这个网名,起源于14世纪英格兰的逻辑学家、圣方济各会修士奥卡姆的威廉提出的同名原理——“奥卡姆剃刀原理”,意为“如无必要,勿增实体”。


将复杂的事物变简单,剔除掉假设与想象的干扰,尽可能地还原事实,这是张弛做科普的初衷。


“像我学的通信专业基本全是建立在数学上的,你要还是按照学术那一套科普这些抽象的东西,别人是听不懂的。”张弛认为,通过讲故事和举例子,将抽象的东西具体化,是科普成功的关键。


图片来源于网络


2010年,张弛尝试给大家科普公钥密码学理论,但过于专业的知识再加上字数限制,想要让大众弄明白,对张弛来讲着实是个挑战。


于是,张弛写了这样一个例子:“你要给朋友邮寄一个箱子,里面有秘密需要上锁,钥匙怎样交给他呢?你给箱子上好锁后寄给他,钥匙自己拿着,对方收到后再加上一道锁,钥匙也自己拿着。对方把上了两道锁的箱子寄还给你,你打开自己的锁后再寄给他,他收到后打开自己的锁,保密通信完成。这就是公钥体制对密钥管理的原理。”


当时,这段简短生动的小科普受到了很多今日头条网友的关注,得到了上千次的转发,张弛也在此中找到了科普的满足感。


被大众认可的同时,这段科普受到了同行专家的批评:表述不严谨、这需要用一系列数据作支撑、这得函数关系式表达……


但张弛认为,大众科普是要脱离“学术味”,评判标准不再是同行评议而是大众评审。张弛说,“不能用严谨这个词把我们通俗化的东西给抹杀了。”


一次科普,让张弛建立了“受众思想”的认知。站在受众群体的接受能力上传授知识,用“剃刀”削去复杂难懂的部分,只留下最本质、最简单的核心,这样的科普才会取得成功。


2020年7月,张弛在北京广播电台的5G科普节目上。


与“电磁危害人体”谣言斗争15年


有关电磁辐射的谣言,至今仍是个老生常谈的话题,国内外充斥着形形色色的专家建议。


人们坚信磁辐射对健康有益,对磁疗裤、磁疗鞋等磁疗产品“趋之若鹜”,但认为电场对人体有害,害怕手机、电脑的辐射,孕妇甚至还会专门购买防辐射服。


“这是个比较滑稽的认知。”张弛笑称,“我们初中都学过,交变电场产生磁场,交变磁场产生电场,电磁反应是一体的,而且日常生活中产生的电磁辐射和身体健康完全没有相关性。


但是,一些虚假宣传和社会中遍布的谣言,让老百姓对“电磁辐射”产生了极大的排斥感。从2G时代到现在即将到来的5G时代,基站不让进社区的问题屡见不鲜。


“老百姓看到基站就跟见到鬼似的。”张弛形容道。但越是这样,电磁辐射的科普越是显得至关重要。做好电磁辐射的科普,说小能“挽救”一个小区,说大能产生社会效益和教育意义,服务国计民生。张弛抱着这样的信念,从2005年的2G时代起,就开始与“电磁危害人体”的谣言做斗争,到现在已经不懈地做了15年。


图片来源于网络


2005年,无论是官方还是民间,较少权威机构对“电磁辐射对人体无害”这个观点给予支持。身单力薄的张弛遭到了很多误解。“有网友说我是被运营商收买的黑心专家。”他回忆道。


但质疑和误解并没有浇灭张弛的“打假”热情,反而激起了他的胜负欲。“科普本就是要祛魅的。”张弛坦然地说道。


他开始收集国内外的资料、发表学术文章、撰写报告、上各大平台科普、与网友们在评论区“吵架”……想尽各种办法一步步改变着人们的既定认知。


十几年过去,大众对“电磁辐射对人体无危害”观点的接纳度明显提高了,这是张弛最满意的一件“科普作品”。


5G基站正在铺设,随之而来的电磁辐射谣言又是一个个潜伏的危机。张弛已经做好了斗争准备。“这是一条不会停止的道路。”张弛说。

   

2019年11月,张弛在中国科普作家协会2019年会上做主题演讲。


“共鸣、洞察、互动”,科普的三件利器


作为播放破亿、粉丝超千万的科普届大IP,张弛有着一套自己研磨的科普方法论,他总结为三点,即“共鸣共情”“洞察扭转”和“网友互动”


“让老百姓动情,这才叫成功。”针对“共鸣共情”这一说法,张弛形象地解释道。


在做科普选题时,张弛一直强调,首先要迎合大众口味,走“群众路线”。部分网上冲浪的百姓不具有学习目的,他们寻找的是共鸣与共情。


讲子女教育、收入买房的话题,总要比讲量子通信叠加原理的话题更受欢迎,张弛举例道,因为日常生活的话题会引起绝大多数人们的共鸣,而学术的讨论只限制在专业人士的一小撮人。


放下专家的“架子”,带着和大众一样的情感,表达出他们想表达却没能力表达的东西,得到认同和关注,这便为科普工作开了一个好头儿。


打动人心、引起共鸣之后,科普内容“隆重出场”。洞察到大众抽象且错误的认知所在,用最浅显易懂的科学知识扭转他们的旧思想和旧观念,让他们理解且信服。


最后的收尾工作至关重要,那便是与网友互动。


张弛曾遇到过科普文章阅读量很高但零评论的情况,这让当时的他很不解。于是他问了一个粉丝:“我写这篇文章花了一下午,怎么没人吭个气儿?”


粉丝回复道:“你写这么好,这么正确,我们不敢说话。”


粉丝的回复瞬间把张弛点醒,他开始琢磨出一个名为“下钩子”的写作方法,即每一篇科普文章都用一个问题作为结束。


但是问题也是有讲究的,比起“你怎么看?”这种说错了容易被嘲笑的问题,“你更喜欢哪个?”这种无门槛的问题更容易引起网友的讨论,因为无论选择哪个都不会丢脸。


“现代的互联网媒体和传统媒体最大的区别就在于互动,你看的帖子不重要,重要的是底下的网友怎么说。”张弛总结道。


三个步骤紧密联系、相互影响,形成了张弛特有的科普“三大利器”。


“我想要发挥自己的价值,教会同行们怎样做科普”。这套方法论,张弛仍在不断地尝试和打磨,希望沉淀出最完美的模样传递给其他的科普人士。


近几年,张弛坚持做科普,获得了首批“海淀区新的社会阶层人士联谊会网络知名人士分会理事”等多项荣誉。


“科普是讲给外行人听的”


“专家教授们的科普做得太高冷了,这是给同行讲的,不是给外行人听的。”

谈及现阶段科普行业中存在的问题,张弛首先提到。


说到这里,张弛举了一个例子。有一次,他受邀去“诊断”一部警察宣传片,因为片子的反响不佳令制作人很是费解。


看完片子后,张弛问了一句话,“为什么镜头里警察不打犯人的腿而打的是胸腹呢?”


制片人理所当然地回答道,“腿作为活动目标很难打中,当然是相对固定的目标更容易瞄准。而且打腿没有打胸腹的停止作用大。”


张弛当然都懂,但是对于没有行业常识的普通观影者来说,他们可能并不了解这些,很多共情点就会被走马观花地忽视掉。


这虽然不是做科普的故事,但也反映了很多“行内人”做科普时的潜意识——这些知识“显而易见”,用不着科普。


然而在科普过程中,恰恰不能把行业常识当作“众所周知”。张弛说,对于无专业常识的群众来讲,“显而易见”便意味着“不知所云”。


科普届的“高冷”还体现在“小众”的受众群体上。


现在科普届的受众,还聚焦在生活在一二线北上广深的“小众”群体里,而张弛认为,真正的科普受众群体应该是生活在三线以下城市,没上过大学,甚至没考上高中的年轻人


“这个群体才具备可科普性,他们迫切地需要被引导着去观察这个世界。”张弛说。


张弛有一些生活在农村的青年粉丝们,在看到一些新的社会现象时,会在头条上问“奥老师,你怎么看?”这样的年轻人被正确的科普认知引导后,会对未来产生极大的社会价值,这才是科普的重要意义所在。


谈到科普的呈现方式,张弛提到,国内的教授博士想给老百姓传递的有很多,但他们更多的还是在把大学教课的一套方法移植到老百姓身上去。


讲专业课的时候,老师要用文字解释清楚后引导学生去思考,所以迁移到科普工作中,他们的科普视频和报告界面也会被文字解释塞得满满的。


但科普引导民众思考太过于理想化,比起繁冗的过程推导,“结论前置”,是张弛认为最直接最简单的科普呈现方式。

 


“我们做的是一份具有社会公益性的行业”


早在2017年,张弛就已经辞去了教职。如今他在今日头条创作已有3年之久,成为一名“全职”的“科普达人”。


我要把教育放到一个更大的空间上来,这样比我在三尺讲台上讲课能产生更大的价值”张弛说。


张弛把科普博主定义为一份“清高”的职业。他表示,“我们做的是一份真正具有社会公益性的行业,无论从个人层面,还是从国家社会层面,科普产生的价值都是重大的”。


对于个人来讲,科普可以提升全民的思考能力与科学素养。套用巴尔扎克的名言“一个能思考的人,才真正是一个力量无边的人”,我们可以说,一个具有科学思想力的国家,才会成为一个力量无穷的国家。


从社会层面来看,科普是抵挡社会谣言、辅助国家科技创新的重要保证。


5G建设作为“新基建”之首,对中国的未来发展意义重大。张弛也紧跟步伐,在头条做起了“5G脱口秀”节目——《奥侃》,成为一名“行走的5G教科书”,为5G建设的保驾护航尽着自己的一份力。


“我很快乐”。谈及“科普博主”这份职业,张弛笑着说:“我能感觉到我的工作在影响着整个社会,这让我有非常强的满足感和自我价值实现感。”(参与采写:王奕涵)

 

国考已开启!有岗位“三千选一”…是啥这么抢手?

收到蒙古国40斤羊肉,3名援鄂医生为啥没吃?

纪念费孝通诞辰110周年,重温其一生的情怀

“云卖菜”巨头夺走菜贩生计?别把问题简单化

“我不想当网红县长,该红的是这里!”

回归圆明园的马首铜像,还有这些你不知道的细节

美疾控中心:新冠病毒去年12月就在美国出现

100%眼泪收割,看到第几个你哭了……


监制:易艳刚 | 责编:刘新华 | 校对:赵岑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