摔跤吧!校长|电讯人物
在罗霄山脉北支武功山深处的一所小学,一位体育老师的到来改变了一切。25年来,朱志辉这所乡村学校培养了上百名摔跤运动员,其中56人被省、市级体校选中,一人闯进国家队
首发:5月13日《新华每日电讯》成风化人
作者:新华每日电讯记者姚子云、胡晨欢、张欢
摄影:新华每日电讯记者胡晨欢
“农村娃娃首先要把书读好,有练摔跤的劲,不如多帮家里干点农活。”
在罗霄山脉北支武功山深处的萍乡市芦溪县新泉小学,听说新来的体育老师朱志辉,要在学校推广摔跤等项目,其他老师都面露惊色。
那是1996年,朱志辉刚从江西省萍乡市体校毕业,来到萍乡市芦溪县新泉小学任教。
如今,朱志辉的学生已斩获近400枚奖牌。由于表现优秀,朱志辉从2006年开始担任小学校长。摔跤取得的成绩,也给他所在的山区学校带来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和资源。学校挂起了3个“国字号”招牌: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国家级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和国家级青少年体育俱乐部。
在麻田中心学校,学生们在操场上晨练。
扎根:我们校长是体育老师
短小的身材、粗壮的臂膀、黝黑的脸庞……初见朱志辉,很难将他与校长、摔跤教练联系起来。
“当年我在萍乡体校的专业是举重,临近毕业选修了摔跤专业,这才误打误撞与摔跤结缘。”朱志辉说,刚来这里时,这所山村学校只有巴掌大的校舍,挤着三百来个学生,大家相信读书才能走出大山,对于体育很陌生。
朱志辉一开始“推销”的是举重运动。教学中,他发现学生更喜欢具有对抗性的摔跤,于是把重心调整到摔跤上。为了提升自己的理论和实践水平,一有时间,朱志辉就研究比赛视频、琢磨教学方法,抱着人型沙袋练习摔打。
在麻田中心学校的摔跤馆,朱志辉(中)给学生示范摔跤动作要领。
当时,学校办学经费紧张,建设一个专业摔跤训练场馆对朱志辉而言不太现实。但架不住他的软磨硬泡,最终,学校挨着围墙给摔跤队搭建了一间60平方米木瓦结构的简陋训练室。
有了训练场所,朱志辉又为训练器材发愁。“真是逢山开路,遇水架桥。”他把汽车内胎剪成长条,供学生们进行肌肉拉伸训练;用木头制成进行深蹲练习的杠铃,靠控制两端木头片的厚度调节杠铃重量;带队员去学校附近的小溪投掷石块,锻炼手臂力量。
朱志辉还打起了母校的“主意”,在一通诉苦后,萍乡体校同意让他把淘汰的杠铃、摔跤垫、深蹲架、人形沙袋等专业器械拖回简陋的训练室。
朱志辉从摔跤馆的楼梯走下。
摆在朱志辉面前的难题远不止这些。他渐渐发现,一些学生练着练着就不来了,“学生文化成绩退步了,就把‘锅’甩给摔跤课。”朱志辉又得上门解释,同时督促学生学业。
暑假集训,朱志辉带着摔跤队员,一人一张凉席铺在教室的地上,一睡就是两个月。他早起买菜,每天训练结束后带着几名稍大一点的队员洗菜、做饭。
朱志辉在晾晒学生们的摔跤服。
功夫不负有心人,1997年,这群孩子参加市运动会,获得6金12银的好成绩。
朱志辉备受鼓舞,摔跤队一直办了下来。他也从一名新手教师,成长为小有名气的体育教师。鉴于他的优秀表现,2006年他担任起麻田中心学校校长。
“破天荒!体育老师还能当校长。”在质疑和惊讶中,朱志辉开启了以体育育人之路。
抽枝:摔跤队员“升职”记
1997年,被领进摔跤队时,只有10岁的曾汉金,已在村里“打”出了名气。
在不少教师看来,曾汉金是一个令人头疼的学生,躲都来不及。可是朱志辉却认为这个孩子“敢打敢拼”,是摔跤的好苗子。
“不行,孩子本来就顽皮,再跟着学武术,那以后就更不服管教了。”在曾汉金父母看来,有了一身“功夫”,孩子以后更容易惹祸。
朱志辉苦口婆心解释着体育能够塑造人的道理。他还拿自己举例,身材矮小的他在体育中收获了自信,成为一名体育老师。
作为师父的朱志辉(左上红圈)和作为徒弟的曾汉金(右下红圈)一起留影(1998年8月摄)。受访者供图
好说歹说,在曾汉金父母半信半疑中,朱志辉把孩子带走。在入队后的第一场较量中,一连三个回合,曾汉金都输了。“摔跤不是打架,要学会在规则里赢”,这是曾汉金在摔跤队学到的第一个道理。
过了新鲜劲,练习扎马步、侧手翻、引体向上……高强度的训练让曾汉金叫苦不迭,隔三岔五逃训。朱志辉鼓励他:“放弃了,前面的苦就白吃了。”
一次训练中,曾汉金踝关节受伤,昔日的“小霸王”痛得坐在地上抹眼泪,哭着要回家。朱志辉帮他穿鞋子,系鞋带,在台阶前蹲下身子,“来,趴在我背上!”
背去食堂吃饭,饭后又背回教室,放学后再将他交到父母手里。就这样,朱志辉背了曾汉金半个月。
暑期训练时,曾汉金吃住都和朱志辉在一起。这个不一样的老师,彻底走进了曾汉金的心里,他决定要跟着老师好好练。
在麻田中心学校的摔跤馆,两名学生听朱志辉讲解摔跤动作要领。
摔跤打开了曾汉金人生另一扇门,他连续4年获江西省少儿赛冠军,一步步从市体校闯入国家队,还获得全国摔跤锦标赛第二名。
“怎么一眼看出是不是摔跤运动员?”曾汉金说着,指了指自己的耳朵。他的耳廓与常人不同。摔跤的时候,一般都会紧紧抱住对方的头,而被抱者又会尽力挣脱,耳廓很容易骨折变形。
“‘跤耳’不是练出来的,是‘摔’出来的,只有经过锤炼的摔跤员才有。”说这话时,曾汉金脸上透着一丝骄傲。
2012年,曾汉金因伤退役,回到麻田中心学校任教,“如果不是朱志辉老师把我领进摔跤队,我现在可能只是个‘小混混’”。
2020年11月11日,朱志辉(右)和曾汉金在学校里合影。
如今,麻田中心学校摔跤队又迎来新鲜血液,一位叫钟文昱的年轻女孩开始担任教练。“当时在萍乡市体校训练时,曾汉金老师是我的教练。”钟文昱说,去年体校毕业后,她就想着像曾老师一样用体育带动乡村学校发展。
“作为女性摔跤教练,很多学生开始对我很好奇。但体育精神不分男女,我要把拼搏进取的观念传递给他们。”钟文昱说。
发芽:摔跤吧!同学们
如今,麻田中心学校有学生600余人、教职员工47人,甚至有从县城学校回流的学生。在朱志辉的带领下,麻田中心学校俨然从一所不知名的山村学校,成为远近闻名的摔跤特色学校。
在麻田中心学校的摔跤馆,两名学生进行摔跤对抗训练。
朱志辉刚担任校长时,学校仅有一栋教学楼,办学条件困难。“一到下雨,要摆砖头铺条路。”不少孩子上完初中就随家人一起外出打工了。
朱志辉决定把摔跤作为突破口,体教结合,培养阳光、自信、全面发展的学生。
每斩获一枚奖牌,摔跤队的孩子都会带回家先“炫耀”几天,再将它送到校长朱志辉手里。随着摔跤队越办越好,奖项越拿越多,朱志辉都快记不清奖牌的数量了。
朱志辉展示学生们在各类摔跤比赛中获得的奖牌。
25年来,朱志辉这所乡村学校培养了上百名摔跤运动员,其中56人被省、市级体校选中,一人闯进国家队。
摔跤对孩子们来说,不仅仅是身体的锤炼,更是性格的塑造。麻田中心学校摔跤队员林俊安,在老师和家长眼里一直是个内向的孩子,“在练摔跤之前,甚至有人说我有抑郁症。”加入摔跤队之后,林俊安逐渐开朗起来,在与教练和队友的“切磋”中,他也逐渐愿意开口表达自己内心的想法,脸上的笑容也多了。
林俊安的妹妹林俊熙,从小就喜欢跟在哥哥身后一起训练、玩耍。去年,10岁的林俊熙终于如愿以偿正式加入摔跤队,成为为数不多的女队员。“前段时间刚打赢了队里一个男孩。”提起这个小小“战绩”,她掩饰不住脸上的得意,“妈妈很支持我,想让我得冠军呢”。
在麻田中心学校附近的草场,朱志辉(右一)和学生们一起进行“轮胎赛跑”训练。
农村家长对体育的轻视是与生俱来的,在“练体育能有什么出息”的质疑中,学校摔跤队立下了规矩:如果期中、期末连续两次考试文化课成绩在及格线以下,就不能继续参训,也不允许代表学校或摔跤队外出参赛。
“一个高水平的运动员,必须要有文化成绩作支撑。”朱志辉说。
随着学校的办学资金逐渐宽裕,朱志辉燕子衔泥般从桌椅到教学楼都在“更新换代”。2018年,一座铺有专业摔跤垫的室内摔跤馆正式启用。
为普及摔跤技能,学校将“摔跤进课堂”作为校本课程开发的起点,把每个班的体育课安排为两节连堂课,确保每个学生每周都能上一次80分钟的摔跤专项训练课。
在麻田中心学校的操场上,朱志辉(右)指导学生练习“摔跤操”。
如朱志辉所愿,学校的很多学生都爱上了摔跤,附近的家长和村民也逐渐了解了这项运动。一年一次的摔跤艺术节也应运而生,孩子们“写摔跤”“画摔跤”“跳摔跤舞”等,在竞技场外,体验摔跤带来成就感。
但朱志辉也清楚,并不是所有的孩子都能去省队、国家队,每个孩子天赋不同,成为专业运动员的概率小。摔跤给了孩子另一个出路,但能走多远,没人能保证。于是,书法、美术、舞蹈等兴趣小组活跃起来。体操课、围棋课、足球课、乒乓球课等体育类课程也日渐丰富。
“体育不仅能强身健体,还能让孩子们有规则意识和拼搏精神,提高抗挫折能力。”朱志辉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