厉害了浙师校友!中宣部授予他“时代楷模”,大爱之师,教师节为他刷屏!|浙师初心·我的老师
而就在刚刚
以知识育人,更是以心育人
(收看完整视频点击文末“阅读原文”)
陈立群在浙师大求学的证件和照片。
最后排右边数起第五位为陈立群。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他是个肯学、愿学的老师,更是个有教育思想、教育情怀的老师。退休后赴贵州支教这样的决定,我觉得他应该也不是一时起意的。还记得在浙师大上学的时候,那时候他是班上年纪最小的,当时班上的老班长就选择远赴贵州支教当校长,而陈立群得知此事后就常与他交谈,我想这也许对他以后的选择有一些影响。
陈立群对教育事业有着满腔的热血,他的这份热情能带给年轻的校友很多触动,希望他能常回母校,给新一代的孩子们传递正能量。
——浙师大师长 楼世洲老师
“我们当年是一个班的同学,他也一直都是踏踏实实的学习,退休后的他选择继续为国家教育事业贡献力量,让学校办学质量大幅跃升,无形中,在改变着贫困地区孩子们的未来。中国有今天,是因为有很大一部分像陈立群一样,潜心教书、用心育人的时代楷模。”
——浙师大校友 同班同学陈叔平
“同学会上,在得知陈立群在做义务支教这件事后,我备受感动,也萌生了想为山区孩子做点什么的想法。去年4月,我也来到了立群所在的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台江县民族中学,免费为全校师生做了心理健康教育知识讲座。
深入到当地才发现,那里的生活环境有多糟糕,孩子们的学习条件有多艰难。我还听学校师生们提起,说立群将工作中所获的奖励全部拿来嘉奖优秀的老师和学生,是实实在在用行动去努力改变贫困地区的教育环境。”
——浙师大校友 同班同学龚惠香
提起陈立群,现就读于浙师大的18级学生李春花充满感激,她就毕业于陈立群义务支教的台江县民族中学。李春花说,自己能从偏远的贵州走出来,来到浙师大上大学,她觉得很幸运,也对自己的未来充满期待,而这,恰恰要感谢陈校长。“对台江民中来说,他的到来是一个新的开始,从学校设备到学生老师的精神面貌都焕然一新。”
“我们非常感谢您的帮扶,您放弃舒适安逸的城市来到条件艰苦的大山里支教,带领我们大山走出大山,是你带给我们希望。大山只能挡住我们的视线,挡不住我们的志向。我们不会辜负您的希望。”
——台江县民族中学学生 李春花
教师节前夕,浙师大第21届支教团在祖国西南端广西龙州,刚结束开学一周紧张的授课,看到陈立群学长的故事,敬佩感油然而生。正如陈学长所说,“培养好孩子,不让家庭的贫困世袭”,这是我们每名支教人的目标。用所学知识化成三尺讲台的汗水,让更多孩子感受到学识的重要性,让更多家庭了解教育的意义,浙师人的教育初心,浙师人的支教情怀,一直在路上!
如今,浙师大已有203名志愿者参与研究生支教项目,194人参加了“两项计划”志愿服务工作,为西部、基层及省内欠发达地区教育事业的发展,为当地脱贫攻坚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程梦婕 浙师大第21届研究生支教团
在这个教师节,
为什么陈立群的事迹能让千万人为之感动,为他刷屏?
一起走近他的故事!
“我就是一介书生,我一辈子只做一件事,就是教好书,做好我自己的教育工作。”
2001年,正在一个小作坊打工的董永军,突然接到电话让他回家,他还不知道,家里来的人,将是改变他一生命运的人。那天下雨,他没想到眼前这位是校长,而陈校长也没有想到,这个用泥瓦搭盖、多处漏风的土屋,竟然就是董永军的家。因为父亲常年赌博,董永军家里几乎一贫如洗。陈校长按捺着内心的诧异,把录取通知书交给了董永军。
陈校长专程送给董永军的通知书,是浙江首个宏志班的首届录取通知书。宏志班招收品学兼优、家庭困难的学生,为他们免除一切费用、提供补贴。“人生而平等”,带着这样的初心,陈校长摸着石头过河。为了筹集资金,他数不清敲了多少家企业大门,走访了多少山区中学,吃了多少次闭门羹。
这些宏志生们的性格问题逐渐显露。体弱多病、内心自卑,不愿意和外界接触。为了改善宏志生们的性格,他教学生怎么生活,不能死读书。他提议成立铜管乐队、长跑队,孩子们变得阳光、乐观、自信了。陈校长对这些寒门学子的改变,不仅仅是命运上的,还有心理上、心态上的。
在董永军看来,陈校长给他最珍贵的,是给了他“精神支柱”。有一次高中放假,陈校长送他回家,一眼看去房子没了,他家变成了一片废墟,墙全倒了,什么都没了。董永军一下子崩溃了,呆呆地站在废墟上,眼泪止不住地流。陈校长走过来拍着他的肩说,这个家没了,你在杭州还有一个家。董永军这辈子都不会忘记这句话,此后放假,校长都会带他去家里住两天,即便他的成长过程中缺失过爱,但在宏志班,他得到的全都是爱。
拥抱着这样的爱与责任,浙江省首届宏志生交出优异成绩单,首届宏志班51人中有45名上了一本线,第一名被清华大学录取。陈立群一共带出了12届宏志班,招收的学生全部考上大学。相比于成绩,他更坚信一句话:“教育首先是精神成长,其次才成为科学获知的一部分。”
“儿去贵州,不为功利,不求功德,只为心愿。”这是陈立群告别老母亲的话,不止如此,他还把一个人的支教,变成一群人的勠力同心。从创办宏志班,到现在办好一所宏志校,陈立群走过这么一条路,“爱与责任”的办学理念,影响到更多学生和老师。一批批宏志生已经长大成人,将宏志精神传递到更多的土壤上。朱华彬和宏志班的同学一起去看望校长,看着苗族孩子身上的那种无力感,和想要改变自己命运的眼神,直勾勾地戳进了朱华彬心里,就像看到了当年的自己。他们决心像校长那样去帮助更多的孩子。正在筹备宏志基金,以帮助更多的孩子实现求学梦。
“不为功利,不求功德,只为心愿,这个心愿就是有更多的苗族孩子,能够走出大山,去实现他们的人生目标。”
台江民族中学是台江县唯一的公办高中,苗族学生接近98%。副校长刘跃富回忆,陈立群来支教之前,台江民族中学难得有5到10个中考前100名的生源,在黔东南州高中考评时连年排在末尾,个别年份,考上一本的学生不超过1人。3000多名学生只有一个食堂,几十个人挤一间宿舍,老师不负责任、照本宣科,学生家庭外出打工收入微薄,当地流行的观念是“读书无用论”……民中的教师状态和学习氛围之差,更让初来乍到的陈立群感到诧异。
面对教育基础如此薄弱的学校,上任后陈立群大刀阔斧地实施了一系列铁腕措施:统一实行学生寄宿制,制定职工考勤办法、教师退出机制等16项管理制度,整顿校风教风,创新教学方法,短短两个月内学校面貌就焕然一新。他还自掏腰包,把所获得的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和杭州市杰出人才奖的20多万元钱拿出来,设立了台江县民族中学陈立群奖教金,奖励优秀教师。
陈立群治校的三年里,台江民族中学高考本科上线学生人数持续攀升,今年全校885名学生参加高考,有561人考取了本科,高考本科上线率竟达到65%以上,增长人数在全州排名第一。陈立群说,他还要帮更多的孩子走出大山。
“给钱总是要花光的,给物资总是要用完的,唯有把农民的孩子培养好,才能使家庭的贫困不会成为世袭。”
陈立群当年用心呵护的幼苗已经长大,他唤醒的不只是孩子们的宏图大志,更是用爱唤醒了他们那份感恩的心。这样的一种传递,这样一种奇妙的命运相系,跨越时间和地域,让我们看到爱的力量,人性的光芒,以及这片土地的希望。教育的最大魅力,不仅仅是锦上添花,让好的更好,而是雪中送炭。
潜心教书 用心育人
脱贫攻坚 教育报国
这颗心,是一名人民教师的情怀
是一名共产党员的初心
这颗心,烛照着孩子们的成长
也为中国的扶贫扶智做出无私贡献
记者丨赵菡婧 杨树 姚盼菲
素材来源丨 时代楷模发布厅 新华社 央广网等
今日编辑丨徐润喆
责任编辑丨姜旭晨
心有大爱的浙师人,你当之无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