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也能“玩”出新花样!这些“金课”设计师让高大上的理论接地气! | 浙师初心 · 我的老师
高老师能让一个个汉字“活”起来,她每节课都会随同学们的反应改变节奏,调整内容,上高老师的课简直是一种享受。
孙老师有时候会鼓励我们“吵起来”,他说在辩的过程中才会发现问题,才能优势互补。说来也神奇,吵完之后,我们的思路更清晰了,默契感也更强了。
魏哥的毛概课可以说是干货满满的。他会把书本上的理论知识和当前社会的时政热点话题结合起来,让“高大上”的理论更加“接地气”,让我们更好地内化知识。
在深夜怕耽搁我们的睡眠,张老师总是用秒回消息的方式,陪伴着赶学习任务的我们。在我心中张老师就是一个亲切温柔的姐姐和一位严谨细致的老师。
特别幸运,能成为尉老师教学生涯中的第一批学生。无论多忙,无论面对我们多少问题,她总是能从容、乐观地带着我们向前走。
”她是同学们口中的“人文女神”
他是注重实践教学的“半池”园丁
他是思政课上妙语频出的“金句王”
她是亦师亦友的知心大姐姐
她是善于让学生角色扮演的课堂“导演”
分别获得文科组特等奖
思政课专项组、工科组一等奖,理科组二等奖
左起:孙攀、张依婷、蔡志良、高玉平、魏梦璐、尉小旋
做有温度的课堂“设计师”
“设计一堂课就像制作一个蛋糕。”
“让学生学到更多,就是我教学的首位。”
在安徽大学攻读硕博的六年里,何琳仪先师、黄德宽老师、徐在国老师,让她看到了教师职业的纯粹与温暖,让她体会到教师不仅是“传道授业解惑”,更在于“育人”,这成为她放弃已考取的公务员岗位而选择从教的原初动力。四年的教学工作中,她努力践行自己“以学生为本”的教书育人理念,成了同学们口中的“人文女神”。
高玉平与学生在一起
做传递美的引路者
从大学时期开始
“我每年都会带学生去苏州园林,每次去都有新的发现。”
“是教学让我有了进一步靠近园林的机会。”《江南园林志》《中国古典园林分析》一直是孙攀的心头好,中国传统园林文化更是他心中的一方净土。
对孙攀来说,从不同的视角去讲述园林,从时代的视角去审视艺术是一件需要持续探索的事情。“我喜欢做中外园林历史的对比”,孙攀将中外园林史作为比赛内容,是自己在中西园林探索中的传播和实践。”孙攀如是说。
孙攀注重借助本地甚至本校的景观进行教学。“以前学经典建筑都是从动画、图片中欣赏,但是没有亲身体验。”
孙攀带领学生进行实地考察
为了增强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和丰富实践经验,孙攀实行了课程教改。孙攀组织学生在金华本土保宁门、兰溪芝堰古村、诸葛八卦村等地进行实地考察,“观察本土文化的建筑史和园林史,才能发现课上讲的障景、借景是这样设计而来的。”
图文信息中心一边是石头一边是玻璃,有学生提出疑问:按照标准的建筑法则看起来不平衡。于是,孙攀让学生们一起到校门口实地观察,“从门口向上仰望,建筑上方可以看到青灰色的峰顶,借助尖山峰的远景就达到了视觉的平衡,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借景。”
“我不要做制造的工厂。”
思政课“金句王”背后
“学好概论课,思考更深刻。”
“思政课要实现有意义和有意思并重,有知有畏并且有滋有味,同时使启发与对话结合,真正让理论接地气,让学习有深意,让过程更愉悦。”魏梦璐这样总结他的思政课教学目标。
“晚上吃完夜宵经过大活楼下,抬头时总还能看见魏哥办公室的灯光。”同学们这样说。
为了不打扰家人休息,魏梦璐还成为了停车场的“深夜常客”,一人来回踱步模拟上课的场景,“有时走着走着就会打瞌睡,偶尔有几辆车经过,正好可以让自己清醒一下。”
“我希望每个浙师青年都有一种家国情怀,
能将小爱变成家国情怀的大爱。”
生活点滴也可以是生动的思政课。从创办推广“爱学会议室”开始,魏梦璐努力成为“爱的发动机”,着力打造了“爱校亲青听”“爱浙生活味”“爱读来浙里”等十大“爱”字品牌活动,传递“爱学好学、爱校荣校”的理念。
温柔播种,静待花开
“教学是个良心活,
看教师是否愿意为学生付出一些东西。”
“我当时也比较焦虑,因为我们是交叉性的学科,不像纯工科的课。”张依婷说,在人机工程学里会有一些计算,同时会牵涉到心理学,人体生理学和生物力等学,“一个问题会涉及很多繁杂且零碎的知识点,而我要将其串起来并让同学们有一个好的课程衔接是比较难的。”
作业空间设计,座椅设计,视觉设计,手持工具设计和无障碍设计,这是张依婷参考学生意见后,最终为本次比赛定下的5个贴近生活的主题。
为了更有趣的课堂,她还自己制作测量小卡片,能让学生自己测量各种尺寸,获得对空间设计更深的理解。除此之外,她利用3D打印准备不同形状的手柄,用塑料手套做成的受力手套,把手掌的肌肉用不同的颜色贴在不同位置代表不同肌肉群。在研究使用手持工具的受力分析时,让同学戴上手套抓握手柄,感受肌肉受力,从而得出哪种形状手柄更适合手持工具设计。
张依婷为课堂制作的教具
(滑动查看更多)
张依婷也擅于举日常生活中的案例帮助教学。例如提到驾驶室的例子,学生们便会联想到作为用户的自己,从而产生代入感与共鸣。她要求自己讲课的语调节奏需要自如掌控,一点一点把学生带入课堂。
“教学是一个良心活,45分钟的课程的好坏,主要看教师是否愿意为学生付出一些东西。”张依婷选择了毫无保留地付出。
张依婷用极其细致的教学风格吸引无数学生。上课时,她会关注每一双眼睛,揣摩学生们的眼神反馈。
真心地投入,这位温柔的老师走进了每一位学生的心坎,同时,学生们也给出了反馈。教学竞赛的创意想法,磨课时的积极配合,生日满满的礼物与祝福,张依婷觉得这群可爱的孩子给予了她很多惊喜与感动:“我觉得我和我的学生大概是一种亦师亦友的关系吧,因为年龄相差不大,交流起来也没有太大的代沟,他们也愿意把我当成他们的姐姐来看待。”
设计让学生感兴趣的课堂
一周17课时的教学任务、研究生科研学习指导、两个科研基金项目
作为一个非师范类专业毕业的青年学者
迅速转变身份、调整心态
从不断磨课到最后的定稿
每一分钟的内容都经历过了无数次的调整
“好的课程要有思想的传递和能力的提升。”
在她看来,“探讨的过程也是获取知识和探索方法的一个过程,只有学生感兴趣了,才会更好地跟着老师摸索这个问题的答案,也能够让他们对知识点的理解更加深入,对学习更有兴趣。”
“我会先把自己的书读薄。”
点燃一捧火
拂动一棵树
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
教书育人,教学相长
作为“立德树人”的践行者
浙师人永远在路上
文字 | 陆陈珩 沈奕晨 张芝嘉 张婵媛 苏佳奕 徐煌 田晨晨 李柄辰
(人文融媒体中心)沈进 伍皓玄 余嘉颖 宣楚凡
图片 | 由本人提供
今日编辑 | 魏晓以
责任编辑 | 赵菡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