爬上山顶,才能看到更好的风景!考博上岸人大,他靠的是一股“倔劲”!| 在浙师,你也能
腹有诗书,胸怀若谷
他是学术路上的“攀登者”
也是“心往逍遥游”的“追梦人”
人文学院2017级中国古典文献学专业研究生辜天平
这位自带“山林气”的小哥哥在浙师找到了心灵的归属地为道家道教文化研究注入了新的活力成功考取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哲学专业博士研究生下面,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故事
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
辜天平从本科时期就与他所钟爱的道家道教文化结下了丝丝缕缕的“心动情缘”。在先秦典籍概览课上,他选择以《老子》为精读篇目。此后,他又将《〈庄子〉“以文为戏”研究》作为本科毕业论文。
在硕士研究生时期,他攻读中国古典文献学专业,从《道藏》中寻找新的材料进行论文写作,思考《庄子》经典化、宗教化、神圣化的过程,一步一个脚印,不断深入道家道教文化内核。
提起道家道教文化,大多数人脑海里首先蹦出的字眼是:深奥、难懂、远距离,然而在辜天平眼中,它却有着独特的魅力。面对书中“最熟悉的陌生人”,辜天平表示要在研究时融入自己的情感,与他们同呼吸、共命运。
与敦煌学一样,道家道教文化研究也曾面临着“道教在中国,道教学在外国”的尴尬局面,道教在当代的发展与研究现状令人担忧。对辜天平而言,道家道教文化研究“起初是学习任务,后来转化为兴趣,最终变成了一种责任”。潜心于研究的他,已经在《中国道教》等刊物上发表论文两篇,为道家道教文化研究注入了新的活力。
心中有丘壑,眉目作山河
辜天平来自川南偏远小镇,性本爱丘山的他自带点“山林气”,这也与道教文化的气质“不谋而合”。本科就读于重庆的他,笑称自己的求学经历是“从西南大盆地到东南小盆地,从一个‘火炉’到另一个‘火炉’,不变的是北纬30°(乐山、重庆、金华纬度相当)”。
他乡求学不易,而当他来到北山脚下,面对一如既往辽阔的山脉时,心中的亲近感顿增不少,这让他在浙师找到了属于自己的节奏。
辜天平在北山脚下摄影
学业之余,辜天平喜欢登山。“某一天站在人文楼顶,我就下定决心要走遍整个北山山脊。”于是,2018年的最后一天,他一个人开启了尖峰山的“攀登之旅”。
“那天下着大雪,我没有沿着石阶往上爬,而是选择了一个没有足迹的岔口。”辜天平回忆道,虽然当下无人作伴,但一想到吕祖谦、北山四先生、徐霞客等前辈或许也曾走过这段路,短暂犹豫过后,他选择了继续向上。“我不想错过独属于我的风景,因为我知道,山顶就在上面。”
和登山一样,在专业的道路上,辜天平也有一股“倔劲”。从研一打算考博,到最终确定方向,他愿意在道家道教文化研究领域“一条路走到黑”。
“道家道教文化是涵养性情、求真求实的学问。它让人复朴返真,也让我意识到自我的偏狭。”带着山野般旷达的襟怀,辜天平攀登着生活中的一座座山峰,也在他的“问道”之路上翻山越岭,一往无前。
脚踏实地,不负光阴
在研一时,辜天平参与了“浙江鱼鳞图册的整理与研究”项目,与同学一起在浙江兰溪、汤溪进行鱼鳞册的编码、校录整理工作,并担任了《汤溪鱼鳞图册合集》的编委。
鱼鳞图册是宋代以后史书便有记载的古代地籍档案,编制于清代同治、光绪年间的400余册图册,划分出汤溪县境内一块块分属不同业主的田土,墨笔勾勒出的轮廓,如鱼鳞一样遍布其间,每块土地都详细登记了面积大小、四至疆界、业主姓名等信息。
整理工作看似枯燥乏味,辜天平却在其中找到了兴趣点——怎样利用鱼鳞册进行经济制度史研究。一个个账本,一张张诉状,一件件土地契约,无不诉说着百年前乃至数百年前中国人的真实生活。
“那段时光虽然忙碌,但极大地锻炼了我的阅读、写作和组织协调能力,也加深了我的古籍保护意识和对浙江文化的理解。”这一段经历,给予了他在学术道路上前行的力量。
辜天平与同学一起进行鱼鳞册的编码、校录整理工作
备考之路漫漫,辜天平认为首先要对自己有清楚的定位,根据自己的能力选择合适的目标,再结合自己的兴趣与专业所长、毕业论文方向等因素选择导师。
辜天平强调,在考博过程中要寻找报考学校同专业的师兄师姐的帮助,获取有用的信息,建立自己的学术人脉圈。同时,学会取舍也很重要,在全面复习的基础上有针对性的准备,扬长避短,充分展现自己的长处。
考博不是一个人的战斗,导师张涌泉教授的帮助也让辜天平受到莫大的鼓舞。张涌泉教授尊重他的学术兴趣,时常鼓励他大胆从事自己的研究。
“老师的电脑就像面‘照妖镜’,每次改好论文,我看着批注上他用绿色、黄色、红色标识出来的各种问题,足以让人如坐针毡。”导师的求学之路是由浙及川而及京,辜天平则由川及浙而北上。他相信跟随着老师的脚步,在他乡求学之路上,他将走得更加坚定。
黄色的树林里分出两条路
辜天平选择了人迹更少的一条
从此决定了他的“道”路
心中有“地气”的他
在浙师找到了“底气”
在这里
也有独属于你的风景
文字 | 冯佳佳 张舒蕾
图片 | 来源于本人
今日编辑 | 娄佳慧
责任编辑 | 赵菡婧
往期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