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MVP!带着知识上山,提着水果下乡,这个浙师小姐姐的支教行不简单

融媒体中心 浙江师范大学 2022-05-17


2013年夏,刚刚踏入浙师校园的胡尹莎,在优秀学子报告会上,第一次听说了研究生支教团的故事。那天,“支教”二字给她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2017年秋,胡尹莎如愿来到了广西边陲小城——龙州。在那里,她成为了“最特别的当地人”



胡尹莎与支教团合影


回想支教生涯,胡尹莎可以挑出许多代表性瞬间:授课、扶贫……但最惬意的不过是来到校门口小巷里一家毫不起眼的小店,朝着里头吆喝一声,“老板,来一碗螺蛳粉!多放空心菜!”熙攘人群,高声谈笑,似乎都打搅不到这个埋头嗦粉的姑娘。






守得山海情,耕耘希望圃


“今天我们要讲的是遗传密码,请大家看屏幕上这张图片——”  



胡尹莎正在上课


这是胡尹莎来到龙州县高级中学的第二个月,她即将要给班里的学生上第一节生物课,此时此刻,她正在办公室里紧张地演练。


作为非师范类的会计学专业学生,却要承担当地高中生物科目的教学任务,胡尹莎一开始觉得“压力山大”。“我不能空着手去,出发前特地考了教师资格证。”在备课期间,胡尹莎反复阅读课本、听网课,打磨教案和备课笔记,不断向支教团里的小伙伴“取经”。


胡尹莎正在备课


在上第一节课之前,胡尹莎小心翼翼地准备课堂串词,从第一句话到最后一句话一字不漏地写完,心里才感到踏实。“上完课我让学生写小纸条反馈,十张纸里有八张说我说话太快、太溜。”从一开始的紧张不安到后来把课本往桌上一放,就可以洋洋洒洒讲完一堂课,胡尹莎的教学节奏调整得越来越好。


谈及为什么选择去支教,胡尹莎称是“机缘巧合”。胡尹莎高中是理科生,科学教育专业是她当时的第一志愿。在了解到支教保研后,本有机会推免的她,毅然决然选择了前者。“其实还有一个小原因,”胡尹莎回忆道,作为金华本地人的胡尹莎,连上大学都是在家门口,于是产生了“人活一辈子,要多去经历,多出去看看”的念头。


让胡尹莎没想到的是,龙高的教学压力比想象中还要大,加上支教团里的另一位生物老师和她自己,整个高二年级同一时间只有三位生物老师,却有二十几个班的学生。时间紧、任务重,胡尹莎仍是咬牙承担了七个班的教学任务。



胡尹莎的课表


“其实我有时候也会觉得无能为力。”胡尹莎显得有些无奈,许多学生的父母都外出务工了,只有祖辈在家照看孙辈,有些老人会特别溺爱孩子,几乎是“有求必应”,再加上当地“读书无用论”的盛行,很多孩子无心学习。


“一个班大概六十几个人,可能在听课的就只有十几个,其他的都趴在桌子上睡觉,”尽管学生们并不如想象中积极,但胡尹莎还是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改变他们,“我想带给他们的不仅仅是应对高考的知识,更是人生观、价值观。”


在讲生物武器这节课时,胡尹莎特地去找了龙州起义的资料,结合“731部队”的暴行,在课堂上引入爱国主义教育,“一个人,他可以不会读书,但是他一定得爱自己的国家。”


胡尹莎和所教第一个班学生合影



“和老师一起上大学”


浙师大研究生支教团从2001年到现在,已有20年的传承历史。一代又一代的浙师人薪火相传,把知识送进大山,让孩子走出大山。胡尹莎说,有时候在龙州打车,会遇到司机师傅和大家闲聊,“我以前也是被浙师大的老师教过的”,每当听到此类的话,她的内心就会深受触动。


浙师大研究生支教团和当地的孩子有一个约定——“和老师一起上大学”。2018年7月,一个来自广西龙州的电话让胡尹莎惊喜万分:她曾经教过的学生谭姗姗成功考入了浙师大的计算机系!“等他们来浙师大,我们还在读研,就又可以见面了,”胡尹莎激动地说。


胡尹莎和谭姗姗的合影


一年的时间并不长,为了不给当地的师生造成困扰,胡尹莎和伙伴们没有把临走的具体时间告知大家。就在支教团凌晨匆匆忙忙收拾行李的时候,当地的老师们不知从哪得来的消息,已然出现在她们宿舍门口,帮助她们搬运行李,一一告别。“现在想来眼眶还是会湿润。”胡尹莎深情地说。



胡尹莎和当地老师的合照


这一年,胡尹莎发生了很大的改变,从性格急躁变得越来越平和。“读研这三年比较累,有很多事情,竞赛、学术……但经过支教一年的锻炼,我变得处事不惊,遇事不乱。”


“事情总归是能做完的,”在龙州,时间少、课业重,周末更是忙得像“陀螺”,在这样高强度的工作中,胡尹莎心态磨砺得更好了。“用一年不长的时间,做一件终生难忘的事。”她说这辈子都会记得在龙州的这一年。



让山货“乘云”出山门


北纬22度线贯穿龙州全境,这里属于明显的亚热带季风气候。经胡尹莎团队走访与调查,发现龙州的蚬木砧板具有极高的使用价值,刀砍上去没有痕迹,不弯曲,不开裂,也不会发霉,可以说是“刀枪不入”的钢铁木材。但因地处偏远、知名度较低,缺乏市场和认同,蚬木砧板成为了一颗边陲的蒙尘明珠。


胡尹莎和团队正在走访调研


为助力龙州县全面脱贫,发展当地教育事业,让更多寒门学子实现梦想,胡尹莎和团队发起了“蚬木砧板助教脱贫”第一次众筹,以龙州特产蚬木砧板作为实物回馈,并设置了25天的众筹期。


蚬木砧板


在这25天里,胡尹莎睁眼的第一件事就是看看资金筹集到了多少,每天都绞尽脑汁地想还有什么新颖的广告词,还有什么宣传渠道可以使用,甚至做梦都在想着众筹。功不唐捐,在全团的努力下,他们提前5天完成了12000元的目标金额,并最终以13264元交上了一份满意的答卷


胡尹莎正在打包发货


有了众筹的经验后,胡尹莎和团队为助力果农打造了“爱心微店”。“开店”初期,宣传问题成为了销路的“拦路虎”。为此,胡尹莎和伙伴们想尽了各种办法:一遍又一遍地打磨广告上的宣传语;求助当地县团委和浙师大团委的力量宣发;还设置了一些奖励刺激消费……炎炎夏日,胡尹莎奔走在乡间,在仓库里扛上扛下,在农田里忙进忙出,鼓励着当地人插上互联网的翅膀。


看到当地越来越多的家庭加入了电商行业,这并没有让胡尹莎停住脚步,“扶贫必扶智”“扶贫先扶志”。胡尹莎努力“牵线”母校的相关部门和专家,通过她的“搭桥”,团队在龙州开展了“电商实践培训”,用最通俗的语言把做电商的经验教给当地人,努力让越来越多的人摆脱贫困。


胡尹莎在发电商培训教材



当一只快乐又上进的“小陀螺”


回到学校后,胡尹莎参加了互联网+比赛。因为时间紧张,比赛的文本只用了两天的时间完成,这几乎是一个从无到有的过程,项目《大梦想+:边疆民族地区ZHI扶平台》拿到了省第五届“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银奖的成绩。


第二年,胡尹莎团队再次参加第六届互联网+比赛时,遇上疫情,只能线上路演,当时胡尹莎远在美国参加短期交流项目。“美国凌晨2点,我还蹲在客厅里讲演我的项目,”胡尹莎表示那段时间压力特别大,“头发一把一把地掉,睡眠严重不足。”


胡尹莎还是咬牙坚持了下来,晚上熬到两三点,早上八点准时到达会议室和团队成员讨论项目,日复一日。“拿到金奖的那一刻,我们三个陈述人直接蹦了起来,答辩人直接就在台上哭了。”



项目进入国赛选拔时,胡尹莎正值研三,学术压力、考注册会计师、毕业论文、找工作等几座大山齐齐压到了她的肩上,她也想过放弃,“但比赛规定,负责人是不能换的,而且我这个人,一旦做了就要做好。”


研究生期间压力虽大,但胡尹莎仍保持年级综测第一,同时还担任了校研究生会的主席。在闲暇时刻,她会打打羽毛球、跑步。有时还会打几把游戏,“我没有游戏瘾,这对我来说是一种调节。心情比较郁闷的时候会去峡谷‘遨游’,拿了MVP就有动力继续去工作。”胡尹莎笑着说。



“生活已经很苦了,我必须要找点甜。”就这样,竞赛、学业、专业考试齐头并进,胡尹莎渐渐在忙碌的校园生活中找到了平衡点。有时,她也会念起那碗远在一千八百多公里外盛满空心菜和螺蛳肉的龙州螺蛳粉。



行动是理想的高贵表达

踏出舒适圈

她走过龙州曲折的山路

回望来时路

她站在浙师的土地上

迈向远方的步伐将更加掷地有声



“跟着总书记学党史”专题
学史明理 学史增信 学史崇德 学史力行
欢迎大家在评论区一起分享学习心得


文字 | 娄佳慧 丁敏婷

图片 | 来源于本人

编辑 | 娄佳慧 丁敏婷

责任编辑 | 姜雯静


往期回顾





为优秀的学姐点赞、点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