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北京市十六区“一把手”谈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东城区专场召开

7月24日下午,北京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组织召开十六区“一把手”谈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东城区专场。北京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市政府新闻办主任、市政府新闻发言人徐和建主持。东城区主要负责人、相关行业代表人物、社区居民出席,围绕“全速推进‘崇文争先’、全力做实‘六字文章’,努力在打造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先行区、示范区中走在前列”主题,共同介绍东城区学习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具体实践和阶段性成果,全力推进首都功能核心区建设发展的成果、举措,以及市民生活在东城区的体验和对东城区发展的期待,并回答记者提问。



北京市东城区委书记孙新军介绍东城区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相关工作情况:


东城位于北京中轴线东侧,面积41.84平方公里,户籍人口100万,常住人口70.4万。作为首都功能核心区,是全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和国际交往中心的核心承载区,是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重点地区。东城区情主要概括为三个关键词:一是国家中枢,中轴线纵贯南北,长安街纲维有序,承担着服务保障国家重大活动和展示中华泱泱大国气度风范的使命任务。二是文化名城,东城是元明清三朝古都中心地区,文化遗存众多、文化底蕴深厚、文化资源丰富,坐拥3处世界文化遗产,四分之一以上面积为历史文化街区,是全市历史文化遗存和胡同四合院最密集的地区;国家博物馆、中央歌剧院等博物馆、剧院达77家;景泰蓝等“含京量”十足、京味地道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北大红楼、《新青年》编辑部旧址等红色资源众多,建党初期大部分历史事件都发生在东城。三是宜居福地,即生活方便、人际和谐。公共设施健全,城市环境宜人,商业氛围浓郁,“五大商圈”让人们出门即享繁华,是全市5个商业零售额总量超千亿的城区之一,古老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


东城区坚持以新时代首都发展为统领,全面落实“崇文争先”理念,把做实“六字文章”(即六个“jing”字)、实施“六力提升”(即政治保障力、区域生产力、文化影响力、环境亲和力、社会凝聚力、队伍战斗力)的发展思路作为“施工图”,全力推动党的二十大精神在东城形成生动而丰富的实践。


一、做好社会秩序“靖”字文章,我们全力服务保障首都核心功能,全面增强政治保障力



核心区工作的全部要义就是服务保障首都功能。近年来,我们把做好“四个服务”作为坚定捍卫“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的检验,坚持以“都”为先、以“都”为最部署各项工作。


我们紧盯大事喜事,圆满完成政务服务保障任务。肩负起正阳门下、金水桥边重大政治责任,圆满完成庆祝建党100周年、北京冬奥会、党的二十大等保障任务,重大活动服务保障常态化机制日臻完善。开辟服务中央单位绿色通道和服务窗口,实现“一站式”办理和“三个零”工作要求。我们聚焦使命担当,强化空间管控与风貌塑造。完成北大红楼等12处中国共产党早期革命活动旧址周边整治提升。推动长安街纵深区域品质提升和央产老旧小区、平房院落改造,实现长安街沿线区属直管公房简易楼腾退清零,打造一批“雅而秀”的高层次外交外事活动场地。我们着眼优良环境,持续整治提升重点地区。以绣花功夫实施精细化治理,完成东四南北大街、地安门东大街、张自忠路等大街提升。优化故宫周边、王府井主街等区域景观,开展钟鼓楼紧邻地区环境整治,城市更加舒朗庄重。


二、做好城市品质“净”字文章,我们深入推进疏解整治促提升,全面增强环境亲和力



核心区作为“都”的特点表现最集中的区域,我们积极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持续疏解非首都功能,以“城”的更高水平发展服务“都”的功能,努力走出一条“都”与“城”相融共生的崭新路径。

我们在疏解上持续用力。严格落实“双控四降”,疏解转型区域性专业市场19个,住宿业提升239家、压减客房3158间、床位5310张。同仁医院崇文门院区疏解病床984张,完成天坛医院一期拆除,启动北京口腔医院疏解,加快百荣世贸商城转型疏解,核心区长期积累的深层次矛盾逐渐破解。在整治上保持定力,高标准高质量创建“基本无违建区”,拆除违建100万平方米,在途项目规模减量30%。完成178条大街、982条背街小巷提升,123条背街小巷架空线清零,44条胡同实现“不停车”,雨儿胡同等10条胡同成为北京“最美街巷”,近百处“美丽院落”精彩亮相。在提升上集中发力,改造港澳中心等百余处楼宇,中粮置地广场、中粮广场荣获“中国城市更新新地标”称号,生产、生活、生态空间更加协调有序。


三、做好文化文明“敬”字文章,我们坚持传承保护与活化利用并举,全面增强文化影响力



北京历史文化是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的伟大见证,我们不仅要守好历史文化根脉,更要不断塑造新的城市文脉,推动实现老城古韵新生、绽放时代芳华。

我们聚焦老城保护复兴,重塑独一无二的壮美空间秩序。推动重点文物、历史建筑腾退,保存老房、老树、老乡、老理儿不变。在全市率先出台历史文化街区管控导则。扎实推进钟鼓楼周边、三眼井地区恢复性修建。完成太庙、社稷坛等文物腾退和钟鼓楼、关帝高庙等修缮整治。首个央产文物腾退项目—皇史宬完成腾退并向社会开放。以雨儿胡同为代表的南锣四条胡同走出了一条统筹老城保护和民生改善的新路。推进“大运河文化带”景观恢复,三里河故道重现“水穿街巷、绿树成荫”的柔美风貌。完成2.7万平方米的北京中轴线绿色空间景观提升工程(东城段),实现御道景观贯通。

我们强化文物资源展示利用,让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熠熠生辉。制定文物保护和博物馆规划纲要,鼓楼展陈“时间的故事”,生动展示中轴线古建筑魅力。推出《薪火传承——东城区党史游学地图》,集中力量打造“觉醒年代”“光辉足迹”等五条党史游学线路,涵盖24处革命活动旧址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发布焕发会馆文化活力伙伴计划,韶州会馆“样板间”全新亮相,联动广东省等四省五市签订6处会馆合作意向,共建中华文化“百花园”。颜料会馆、临汾会馆等联袂上演“会馆有戏”,一批“小而美”“小而精”“小而雅”演出节目,让百年戏台再现光影、沉睡文物焕发新生。

我们推动文化空间全域布局,推动居民幸福生活成色更足。出台全市首个加快“书香之城”建设的实施意见,7个大型书城、190家实体书店、5条慢生活书店探访路线密织阅读网络,实体书店建设指标全市第一。大戏看北京、好戏在东城,“戏剧之城”建设取得新进展。中央歌剧院新建剧场开门迎客,北京人艺国际戏剧中心建成使用,百年大华电影院变身城市表演艺术中心。区内有演出团体79家、经纪机构293家、剧场40家,占北京艺术类剧场的三分之一。年均演出5000余场。文化领域全国性品牌论坛“北京文化论坛”永久落地东城。举办北京大学生电影节等活动,率先建设“十分钟文化圈”,人均公共文化设施面积全市第一。

我们加快文化产业融合创新,把“文化+”这篇文章书写得更加精彩。创建国家文化与金融合作示范区,在全国率先成立3家示范区银行支行、认定8家文化金融专营机构,发布“京彩文园贷”“文化英才贷”等文化金融创新产品,形成“文化+金融”的东城模式。推进国家文化出口基地建设,2022年文化进出口额4.02亿美元。出台文化产业园区高质量发展导则,利用老旧厂房等腾退空间建设文化产业园区,今年,金台共享际、龙顺成文创园建成开园,为中轴线南北两端再添文化地标。16家园区入选“北京市级文化产业园区”,总数位居全市第二。

四、做好产业发展“劲”字文章,我们深入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全面增强区域生产力



抓住疏解非首都功能重大机遇,聚焦“白菜心”,以“两区”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和全球数字经济标杆城市建设为契机,推动经济不断开创新局。

我们攥成强拳头、形成聚能环,产业结构更趋优化。以文化为底色、以金融为引擎、以数字经济为引领,赋能服务业升级,孵化产业类聚的“银巷”“硅巷”“文巷”“杏巷”,推动主导产业扛起大梁、新兴产业加速成势。金融业方面,打造REITs产业集聚区,2022年增加值首次突破千亿元,占GDP近30%,占全市增加值比重超过12%。文化产业方面,全区有规上文化产业法人单位531家,产业规模保持在全市前列,地均产值保持全市第一。保利文化集团等5家企业入选第十五届“全国文化企业30强”及提名,入选数量持续位居全市首位。数字经济异军突起,现有国家高新技术企业566家、中关村高新技术企业521家、“专精特新”企业80家。

我们激活一池水、打造强磁场,重点功能区生机勃发。打造“故宫以东”文商旅融合生态圈,推动构建故宫-王府井-隆福寺“文化金三角”成为国际顶级文化矩阵。利用故宫这个“超级IP”,推出“故宫以东”文商旅品牌,文商旅深度融合“大提速”。隆福寺与故宫合作,融合艺术街区、共享办公等文创生态空间,成为紫禁城外体验故宫文化的新基地和年轻人感受传统文化、享受世界艺术的消费新地标。作为东城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桥头堡”,我们投入2.9亿元升级王府井街区品质,主街向北衔接隆福寺建设开放式街区,向西连结故宫打造古都文化带,与隆福寺形成“宽街窄巷”空间格局。前门大街入选首批国家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永外城转型升级为碳中和智慧园区。东直门交通枢纽即将建成集办公、商业、酒店等功能于一体的地标性建筑,形成全区重要经济增长点。

我们擦亮“金招牌”、引入“动力源”,推动营商环境亲清有度。擦亮“紫金服务”品牌,全面推进政务服务规范化、便利化,坚持用“真情实意”和“真材实料”,为企业着想、助企业发展,让企业家宾至如归、如鱼得水。开展形式多样政企交流活动,为重点产业项目、产业空间组团派驻服务专员,上门提供一站式服务,营商环境、聚商策略、富商资源和适商生态持续优化。


五、做好社情民声“静”字文章,我们持续改善民生福祉,全面增强社会凝聚力


我们立足民本、关切民生,紧扣“七有”目标和“五性”需求,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群众生活更加幸福安宁、社会更加和谐共融。


我们持续开展环境优化美化。王府井地区成为全市首个地面不停车街区,新增共享车位近4000个。抓好两件“关键小事”,物业管理“三率”基本实现100%。完成30座密闭式清洁站改造,实现17个街道垃圾分类示范片区、437家垃圾分类示范单位创建全覆盖,获评市级示范小区128个、市级示范商务楼宇34家。完成龙潭中湖公园改建及智慧园林建设,将承载几代人记忆的北京游乐园改造成集城市悦动、儿童游乐、赏景观光为一体的城市公园。龙潭三湖公园实现水系连通。完成地坛公园周边路网、东四南北大街林荫大道等绿地景观提升。公园绿地500米服务半径覆盖率提升至96%。

我们不断增进民生福祉。义务教育优质资源覆盖率100%,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89%,教育资源更加优质均衡。建成1200张家庭养老床位。推进区第一人民医院迁建、区公共卫生综合楼、和平里医院综合楼等项目建设。创建国家全民运动健身模范区,完成东单体育中心改造升级和1800平方米冰场建设,“一刻钟健身圈”社区覆盖率100%。建设提升便民商业网点74个。

我们深化基层社会治理。完成866个智慧平安小区建设。推动常态化扫黑除恶走深走实,“全国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验收位居全市第一。打造懂技术、会方法、善服务的“东城社工”队伍,创新性地探索出小院议事厅、小巷管家等“多元参与、协商共治”的社会治理模式。强化“吹哨报到”作用,用心用力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实现文明与幸福共促共进。

六、做好干事创业“竞”字文章,我们强化示范引领作用,全面增强队伍战斗力



持续打造坚强战斗堡垒和过硬干部队伍,高度自觉落实好“看北京首先要从政治上看”的要求,牢记“三个务必”要求,党的建设质量全面提高。我们坚持正确选人用人导向,创新建立干部选拔任用情况通报制度,讲清选人用人意图。实施年轻干部“源头储备、素质提升、择优选用”三大工程,不断充盈年轻干部“源头活水”。我们坚持大抓基层导向,实施基层组织体系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建立45个基层党建示范点和52个优秀社区党组织书记工作室。在区委直属27个党(工)委全部建立基层党校。在全市率先成立首个金融行业党委暨东城区典当行业党委,成立区互联网行业党委和区物业行业党委,基层党组织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显著增强。实施优秀人才“集贤计划”,深化“四巷”专项人才引进,打造人才发展高地。我们坚持发扬优良作风,大力弘扬时传祥精神,在学习道德模范中锤炼党性修养,在破解难题中淬炼本领,让有为者有位。持续纠治“四风”,确保核心区政治生态风和日丽、海晏河清、草木葱茏。

紫禁之东,万物勃发;时盛岁新,矢志前行。东城区将持续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立足建设好国家中枢、千年古都、文化名城、人间画卷和宜居福地,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火热实践中奋勇向前,持续书写“崇文争先”的精彩华章。


















编辑丨文杨 排版丨魏旭  校对丨温迪

主编丨井梦远 审核丨张筱倜

来源 | 北京发布

东城青联·回望这五年|筑牢各族各界青年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感悟文化 乐享传承——东城区少先队社区成长营伴你度过难忘夏日

中国瓜鉴

今年最后一次,就在明天

你有在看文章吗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