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取消门诊后,医疗空间将发生哪些变化?
近日,在上海政协召开“深化公立医院改革”专题协商会上获悉,未来上海市中心部分二级医院将改成护理院,三级医院和专科医院将不设门诊,只接受疑难杂症病人和住院病人。
除了上海外,北京市近日启动“疑难病症诊治能力提升工程”遴选组织实施工作。根据现状,北京市以肿瘤、心血管、脑血管、呼吸科、重症医学、妇科、儿科、老年医学等8个重点病种(专科)为主,遴选8所综合医院(专科)和专科医院加大投入支持建设,完善区域内学科建制,优化优质资源配置。
据介绍,在遴选中会合理控制大型公立医院规模,引导北京市委属(管)医院和市属医院主要收治疑难复杂和危急重症患者,逐步减少常见病、多发病和疾病稳定期、恢复期患者。
之前,中国排名第一的标杆医院——协和医院取消挂号窗口,就显现出了有关部门打响分级诊疗的决心。
那么问题来了,这种轻门诊、强急重、强住院的趋势会带来哪些变化呢?
“轻门诊、强急重、强住院”导致的医疗空间变化
医疗建筑设计到医院设计的升级
北京价值工程学会会长,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项目管理与价值工程研发中心首席项目管理专家张国宗博士对此表示,这是从医疗建筑设计到医院设计的升级,进入了医院设计2.0时代。医院设计包括学科规划、工艺设计、医疗建筑方案设计、医疗工程设计、医院运营管理设计,这些相互支撑、相互制约等。
医院设计的逻辑是要从医院发展规划——到医院建设规划——再到医院设计。并且医院设计要从建筑设计院的工作任务,升级为医院建设智库的任务,也就是联合知识服务团队。
“轻门诊、强急重、强住院”导致的医院各空间的变化
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无锡市人民医院副院长沈崇德也曾在分级诊疗与信息化对现代医院空间影响研讨会上,对这种趋势所带来的变化进行了深入解读。
01
门诊空间的变化
♦ 门诊诊室数量减少
三级医院门诊大厅的空间规模缩小,一般不会再出现数千平米的大厅。同时,由于门诊病人数量减少,相应的诊室数量或将减少,当然由于医生跟病人沟通时间延长,门诊诊室数量减少不会与门诊病人数同步。
♦以器官或疾病为中心的诊疗空间及一体化门诊区域将会增加
在以器官或疾病为中心的诊疗空间建设增加的同时,一体化门诊诊疗区域建设也将成为常态,包括生殖医学中心、产科、内分泌、呼吸、泌尿、男科等,实现诊断、检查、治疗、宣教一体化,但分科将进一步细化、特色化。
♦强化MDT
多学科门诊单元建设也将得到进一步加强,如疼痛、造口、营养、药学、放射、超声会得到加强。
♦体检空间、休闲及配套商业空间和特设康复空间将会增加
如产后康复、自闭症康复和常规神经康复的空间都会增加。相反,内分泌、呼吸科等以慢病为主的内科系统科室规模调减相对明显。
总之,门诊的体验感会越来越好,各种文化的展现也会越来越丰富。
02
急诊重症空间的变化
♦一体化急诊的规范化建设增强
三级医院会更加强化急诊的规范化建设和专业化处置能力,包括创伤中心、胸痛中心、卒中中心、空中急救以及智能型医院的前后一体化建设,急诊中心的医技检查和相关治疗设施将更加完善。
♦危重症管理更加一体化、专业化
重症医学科比重会有较大幅度增加。同时,专科ICU将被强化,且ICU的床位数会越来越多。其中,ICU的环境部署将更加细化,包括家庭化环境设置、适宜的颜色搭配、和谐声音的调整、柔和光线的调节、适宜的温度湿度调控以及良好的睡眠环境布置。
03
住院空间的变化
♦住院受理中心的建立将增多
为保证住院当日能完成抽血、心电、超声等有关检查和术前准备,并保证第二天能顺利开展手术,越来越多的独立住院受理中心将被建立起来。日间中心也将越来也多的建立起来。
另外,为了加快周转,医院附近酒店将成为平台型医院的补充。目前,国外很多疾病的治疗方式是:病人白天在医院治疗4~6小时,晚上返回医院周边的酒店,酒店晚上成为“医院”。这大大减轻了医院住院中心的压力。
现在,国外保险公司也逐渐认可病人晚上住酒店的模式。
♦病床总数减少,各类危重症病房将增加
未来总病床数相对某个医院来说会减少,但各类特种病房数、危重症病房数会增加,占比可达床位数的10%~20%;但是相对整个国家来说,总病床数仍然是多的,因为医院、医疗机构的数量增多了,康复类、医养类床位增加了。
♦单人病房、双人病房将增加
双人病房的比例会越来越高。越来越多的病人既希望多一些交流,又注重隐私保护,因此单人病房、双人病房会是不错的选择。
新加坡在这方面已有改变,日本变化更大,这些国家很多医院的住院部之前以多人病房为主,目前双人与单人病房增加了,这也将会成为我国的趋势。
♦病区专科一体化检查治疗空间将增加
医院病区专科自有的检查与治疗空间将比现在增加。某些专科检查如产科病房一体化后,产妇在本病区检查摔跤等意外事故发生几率大大降低,也符合未来临床医生自己为病患做超声等检查的发展潮流。
另外,医院设计时会更关注陪护空间,以减轻陪护人员的心理和生理负担。
♦病区辅助休闲空间及工作人员空间将增加
医院设计时,在病区要考虑设置一个可以聊天、看电视的共享休闲空间。未来,重症医护室男护士将会增多,所以更衣室的规格尺寸要适应未来发展要求。
♦大厅休闲及配套商业空间将增加
在建医院进行设计时要以人为本,增加医生吃饭,喝咖啡的空间。目前美国在医生办公室普遍设计了面包、咖啡、牛奶的自助空间。
案例——深圳宝安人民医院(集团)第一人民医院
据华艺设计顾问(深圳)有限公司副总建筑师余海燕介绍,在深圳宝安人民医院(集团)第一人民医院的设计中就体现了这种趋势。
宝安人民医院(集团)第一人民医院位于宝安区新安老城区繁华地段。扩建后,医院总用地面积7.11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69万平方米,病床总数3300张,成为了深圳西部的医疗中心。
围合布局
整个院区规划为一期医疗中心区、行政及体检康复区和二期办公科研宿舍区,将就诊人群与行政办公的健康人群、以及体检康复等亚健康人群分开,实现合理分流,减少疾病传播。
一期建设范围内,将门诊住院按专科中心分化布置为外科、内科及妇幼和体检康复区块,再布置对应功能的住院塔楼。形成相对独立的医疗中心。可实现与现有医院在拆除前的连接使用。门诊医技体量之上的住院楼,与现有外科楼形成围合关系。
二期科研办公与一期门诊医技楼中间,布置体检康复楼。与现有门诊楼形成第二个围合关系,充分利用保留建筑形成的两个围合关系,分别组织场地内各功能区域和绿化广场空间。
诊疗区结合就诊人群的结构,设置了外科中心、内科中心和妇幼综合中心。医疗中心中的外科住院楼、内科住院和妇幼综合科室的住院病区基本各为三分之一。
每个专科中心设置相应的门诊模块和住院病区单元,具有灵活性和适应性,有利于功能的置换和调配。三个医疗中心同时共享医技资源,便于医院的高效运行。医技和住院楼沿场地外围布置,形成围合布局,视野相对开阔。
双设首层与集中设计
通过双设首层,竖向分流的设计,将现有院区与北侧即将拆除的地块,利用现状存在4.5米高差的地形,形成双首层布置。在首层布置急诊急救功能,普通门诊布置在“第二首层”,患者可直达各门诊医疗中心,互不交叉又相互联系。
医技在三个门诊中心后方和住院楼下方集中设计。各个医技部门根据使用密切程度与对应的门诊或住院科室就近布置。需要共享的部门位于中间位置。组团式的布置更方便患者寻医就诊,也减少往返周折。
门诊等候区采用退台绿化
门诊单元拥有良好的通风和采光,每个中心结合等候区设置相对独立的交通核心,方便病人的到达。 等候区采用退台绿化,为患者提供舒适的就诊等候环境。每个中心设置相对独立的挂号收费,避免大量人群在高峰期的拥堵。
住院单元增加休息诊疗空间
住院单元的设置把卫生间调整位置布置,为每个病人增加了休息诊疗的空间,方便病人家属的陪护。同时留出足够的晾衣阳台,让病人在住院期间的每个生活细节和需求都得以满足。
设置入口雨棚
场地的西北角规划有公交站和地铁的出入口,这里设置了入口雨棚,仿佛张开手欢迎病人来医院就诊。入口雨棚和围绕整个建筑群的连廊延伸至各个专科医疗中心,方便引导患者就诊的同时,也为车行下落患者遮阳挡雨,体现了人性关怀。
打造放松的医护工作环境
人文关怀除了为病患提供更多贴心的服务和空间,同时也考虑为紧张工作的医护人员设置不受干扰、身心可彻底放松的空间。医院在顶层的架空花园和病区的办公区花台设置了咖啡层、健身房、减压室、为医生和护士创造了人性化的工作环境。
公园绿色引入建筑
高密度的医疗中心更加需要自然、绿色的建筑空间。从城市视野考虑,将西侧的公园绿色引入建筑。利用堆叠的建筑体量创造不同的绿色空间,例如门诊绿色中庭、门诊医技屋顶退台花园、住院楼屋顶绿化等。这些不同层次的绿色空间,可以为病人提供环境优美的等候空间和舒适开放的休息锻炼空间。
余海燕表示,在国外也采用分级诊疗的模式,由家庭医生提供前沿服务,需要住院的病人再转诊到大医院,这样一来会更加高效地利用资源,方便患者。
来源:本文案例来源于华艺设计顾问(深圳)有限公司,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往期回顾
2018全球大学排行榜(附中国大学入选名单、医学领域各学科全球top10、亚洲全榜单)
又改了!“养老院不能超过3层”已成过去,最新养老机构设计标准出炉~
End
投稿邮箱
news@zhuyitai.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