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售众筹】关注中国最美乡村,为3188公里外茶马古道上的19匹七彩怒族手工布寻找归宿
3188里路
有着“中国最美乡村”之称的“雾里村”(当地人亦称“翁里”)位于距离上海3188公里以外的滇藏茶马古道深处、云南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里的丙中洛镇怒族传统文化保护区内,也是至今仍沿用茶马古道进出的唯一村落。
“茶马古道是以马帮为主要交通工具的民间国际贸易通道,
这是中国目前唯一活着的一条茶马古道。”
雾里村约有60户人家,主要由藏、怒和傈僳族构成,信仰天主教和藏传佛教等。从滇藏茶马古道上的丙中洛镇出发,不间断驱车前往上海需49小时,即便是乘坐公共交通大巴到昆明搭乘飞机也需要三天的时间。
19匹七彩怒族手工布
据了解,怒族是怒江和澜沧江两岸古老的民族之一,怒族的先民并没有文字,却因其独特的布艺染、织技术闻名。
清朝乾隆年间(1736-1796)的余庆远在其《维西见闻录》中提及怒族“人精为竹器,织红纹麻布,么些不远千里往购之”中的“织红纹麻布”便是怒族女性使用腰织机织成。
怒族手工织布的纬线通常为灰白的本色麻线,经线则有黑、蓝、红、白等色,质朴而简约。
这些色彩是怒族按民间方法的浸泡着色制成:水冬瓜树皮或鸡血藤浸泡出红色、锅烟或木炭浸泡黑色、某种野花染取青蓝色等等。
现如今村民在市面上较为方便购买的大批量彩色棉线比纯手工制作的麻线在色彩上有更多的选择,怒族织女娴熟的织布艺术和条纹间大胆的配色,仍保留传统的民族特色,有着较强的艺术感与辨识度。
gif来源:雷鸥拍摄和制作的纪录片《怒江深处,人神共居》
2016年9月,秉持着“关注中国乡村、推进社区营造”理念的非盈利性志愿者团队“原野计划minproject”从乐创益得知曾对丙中洛进行多年田野研究的人类学者吴科萍通过华东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张晖老师联合表达了“希望可以寻求更多社会力量帮助当地提升生活质量,促进社区发展”的期望。10月底原野计划和乐创益通过微信公开招募,最终15名志愿者于2016年年底走访丙中洛,在王期村和雾里村观察和体验了当地妇女在家门口织布的日常。
2017年9月22日录制于上海
2017年9月原野计划在多家机构共同支持下,以装置、摄影作品、纪录片的形式将云南丙中洛的风土人情带入了无锡苏宁广场和上海七宝万科广场。志愿者团队特邀三位雾里村村民携带19匹标注了织女姓名的怒族手工布前来参展(17匹传统彩色棉布和2匹麻布),并在现场演示和开放给观众体验织布。
上海站回顾文章:《“非遗在城市里是一种被遗忘的文化,需要被发现和传承”》
无锡站回顾文章:《【展览资讯】怒族手工织布和公平贸易走进锡城,本周末丙中洛雾里村村民现场教授手工织布》
▲无锡苏宁广场展览现场
▲上海七宝万科展览现场
当代设计新生
▲合作设计师Ting与雾里村两位织女
展览前,原野计划发起人单丹将公平贸易和怒族手工织布再设计的初步想法与留法多年现居上海的设计师熊庭婷(Ting)做了简单交流后,熟悉和支持公平贸易的她当下决定尝试合作第一批衍生品的设计和制作。
经过设计的布艺产品即便在国际进口家居品牌的零售空间中也显得十分有趣,自由烂漫的色彩和精致的西方生活场景完美融合。
预 售 众 筹
为了希望有更多的人了解独特的怒族手工织布艺术,共同关注和传承民族文化,现将从3188公里外租借到上海展览的19匹怒族七彩手工布制作成布艺产品对外进行预售。
11月5日活动截止后,我们会在一周内统计好所需布料的数量,一个月内生产完毕并快递给支持本项目的热心人。
更多产品
欢迎扫码或点击“阅读原文”进行购买
(产品随赠“支持公平贸易”荣誉证书)
特别说明:本项目遵循公平贸易原则,受乐创益(中国第一家提倡公平贸易的公益机构)监督。所得款项将用于购买原材料、支付设计制作费以及志愿者基本报酬。
乐创益于2009年9月22日
经上海市静安区民政局批准成立
统一社会信用代码:52310106690132675G
产品拍摄花絮
软软的弹性不错哦
腿长手长的设计师Ting拎起怒族手工织毯就是流畅
今天可是第一次有摄影师帮我们拍照哦
背景小知识
#公平贸易Fair Trade
从上世纪40年代开始,公平贸易作为新贸易潮流在逐渐被推广和尝试,但直到90年代几个国际公平贸易组织的成立,才标志着它成为国际贸易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
「公平贸易」是相对于现行国际贸易中不公平的运作方式而言的概念。简言之,「公平贸易」是一种建基于对话、透明和尊重的贸易伙伴关系,目标是令国际贸易更符合公义,缔造有利可持续发展的环境,同时保障生产者的权利,改善他们的生计和发展机会。
更多信息查阅往期文章《公平贸易|维持公义,让劳动有回报让世界可持续发展》
#丙中洛
云南省怒江州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丙中洛镇曾经是茶马古道的必经之地。这里虽然山川奇特、景物秀美,是著名的生物多样性基因库;但是由于地处边远,现代交通不便,因而人们生活贫困不堪、教育水平低下,且现有的发展模式多为掠夺式地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可能导致当地社区的边缘化和对主流社会的依赖性。
虽然人口很少,可是丙中洛非常的多元化。丙中洛主要有怒族,傈僳族,藏族和独龙族四个民族,还有少量外来其他民族。各个民族之间相处融洽、通婚很常见,因此常常有一家人四个民族俱全的情形。不仅如此,大部分丙中洛的村民都会说三四种语言、会唱其他民族的歌曲、跳其他民族的舞蹈、熟知并尊敬其他民族的风俗习惯。
多民族的丙中洛还以多宗教共存著名,号称“人神共居”。藏传佛教在18世纪传入丙中洛,怒江州唯一一个藏传佛教寺院普化寺就坐落在丙中洛的东风村,主要信徒为藏族和怒族,也有少量傈僳族。天主教由法国传教士于19世纪传入当地,主要成员为藏族和怒族。基督教在20世纪初传入当地,主要成员为傈僳族和独龙族。除此以外,本土鬼神信仰依然存在,为村民提供不同的对宇宙的想象空间。各个宗教都有自己的传统节日和风俗习惯,但是并不造成当地不同宗教社区的竞争,在各种村落仪式中,各宗教都会参与。这是丙中洛独特的人文风景线。
资料来源:吴科萍(中山大学人类学系副教授)
#有关怒江的部分影片
吕乐导演《怒江,一条丢失的峡谷》,1987年
田壮壮导演《茶马古道,德拉姆》,2003年
李月英/黄海耘《走进怒族》,2012年
摄影:Kiyo Yu/Kiki Tsui | 文字:April Zhang
设计: Peili Qin
特别鸣谢
合作设计师:Ting
监督机构:乐创益iFAIR
雾里村村民代表:李平、张丽梅、吴金花
场地支持:Lavie Home(上海七宝万科广场)
原野计划由各行业不同背景的志愿者组成,调研落后地区乡村,结合当地自然和文化遗产,搭建和外界资源合作的平台,孵化社会企业项目帮助当地居民改善物质和文化生活。
Supported by the volunteers from different backgrounds, MIN Project explores local natural and cultural heritages in the underdeveloped countryside by establishing a platform for integrated resources. By relying on this platform, MIN Project initiates social enterprises to improve the local residents' life quali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