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嘉秀风物】 桑蕈——《虎斋》2017年第130期(总第924期,5月22日)

2017-05-22 虎斋

【嘉秀风物】

桑蕈

  

桑蕈是木耳的一种,生于桑树上的木耳即是桑蕈。桑蕈原是野生的,但人工栽培桑蕈的历史也很早,唐朝时就有。苏恭撰写的《唐木草》上记载了桑蕈的栽培方式:“桑、槐、楮、榆、柳,此为五木,煮浆粥,安诸木上,以草覆之,即生蕈尔。”桐乡石门镇有一个村叫陆家庄,近年辟园专门栽培桑蕈,产量颇丰,远销各地,我不知道他们有没有见过《唐木草》这部古书,估计是没有见过的,因为倘若见过,他们肯定要大说特说一番的。

桑蕈一般生在一些老桑树上,青壮桑树上不多见。桑树是一种寿命很长的树木,我小时候,老桑树还很常见,高大盘曲,树枝上方是重叠堆积的桑剪留下的疤痕,俗称“桑柴拳头”,我曾见过一老桑树,足有百年,长在河滩边,树梢却越过小河,可在对岸采叶。这树原是一户人家的,后来这户人家的子孙一分再分,分了五六家,所以这株桑树成了家族的“大家树”,采来的桑叶还要平分。老桑树每年都长桑蕈,采一次有一小篮。

大凡物以稀为贵,一多则必贱,在从前,于农家而言,桑蕈是一点也不珍贵的,与青菜、萝卜无异,绝大多数由它自生自灭,难得去采些来吃,也只是放在青菜、洋花萝卜(即胡萝卜)、春笋里,当当配料而已。我十来岁的时候,祖母很喜欢吃桑蕈,每到春天长雨后,总要使唤我到一爿叫“大地里”的桑园去采一些来。那原是我们家族的专用桑地,有六七亩之大。民国初,曾祖父靠它发家致富,营造了一埭楼房,方圆十里闻名。“大地里”有许多老桑树,靠河边还有一些高大的“火桑”,春雨纷纷扬扬下了三四天后,桑园里水汽氤氲,桑蕈便疯长起来,“桑柴拳头”的“疙瘩”间、桑枝的丫杈间,一丛丛的,大者像人耳,小者如指甲,胖乎乎,水灵灵的,随便去走一圈,便可采一小篮。回来,祖母放于一只钵头里,再浸一天,洗净,剔去一些桑树皮屑,煮烧后便可食用了。

桑蕈的味道并不特别佳,特别是与青菜同炒,倘若油轻,味便很淡,若与肉丝、肉片等荤腥同炒,味道却要好得多,可惜那时,平常农家难得见荤腥。桑蕈浸得太胖,吃起来软乎乎的,还是浸得不太胖的好,吃起来有嚼头。现在吃什么都讲究营养价值,桑蕈极富药疗作用,那倒是确定的,因为《唐本草》、《本草纲目》等医药书上写得明明白白。

文人学者、士大夫则把桑蕈当作美味,原因大概有二:一是他们向来深居高堂大厦,绝少深入民间,不知道桑蕈是极平常之物;二是他们素来喜好风雅,又善夸张,常把一些平常之物说得天花乱坠。我读书不多,仅见过一首写到桑蕈的诗,是陆游所写,诗曰:“湘湖莼长涎正滑,秦望蕨生拳未开,箭荫螯藏待时雨,桑蕈菌蠢惊春雷。”他将桑蕈与湘湖的莼菜、秦望山的蕨菜,还有山笋等并列在一起,是否有点抬高了一些。

 

文:颜剑明 

世界和我都爱你

只相差一指点击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