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艺520嘉年华,为何能轰动全城?
“520”,一场席卷全城的“爱”的狂欢
南艺520毕业展演,已经成为江苏艺术活动的知名“网红”。一场毕业展,为何能获得如此高的关注度?5月20日晚,记者在南艺校园内找到了答案。
真正包容的艺术,向所有人敞开怀抱。
慕名而来的市民、毕业多年的南艺学子、来南京旅游的外地游客、经营画室的工作者……在南艺520毕业展演现场,这些原本素无关联的人因此而相遇在这里,感受艺术与爱的气息。
“周末带孩子来看展览,孩子很喜欢。”在南京艺术学院美术馆,南京市民王先生带着孩子来参观艺术展,现场,一组儿童成长型玩具的设计吸引了孩子的目光。王先生告诉记者,现场许多设计作品不仅艺术想象力丰富,而且还具有非常强的社会应用价值,值得一看。
“我也不懂啥叫艺术,但是看了之后觉得很好看,还想再来看。”当晚,在南艺附近开小餐馆的刘女士也来到了南艺校园看演出,她说,平时餐馆里有许多顾客都是南艺学生,听说今年“520”校园里有很多演出,就想来看看,平时经常来餐馆就餐的一位南艺学生就手把手教她怎么预约,没想到还真抢到了预约门票,让她开心了很久。“校园太美了,走几步都是风景,还有很多艺术雕塑很漂亮,学生们也很热情给我介绍展览,希望以后还能有机会来参观。”
南艺520毕业展演嘉年华,不仅是毕业生们的毕业谢幕曲,更是南京乃至江苏的艺术狂欢。当天,南艺校园里处处弥漫着浪漫青春的气氛。在南艺后街,160位设计师携服装设计作品带来一场服装大秀,高级感时尚感十足。“520”当晚的南艺校园,晚风吹拂下,民谣渐起、民族舞舞团欢乐起舞、光影秀灯光闪烁,一个艺术的“乌托邦”成为夜之金陵最亮眼的存在。
“我看到了未来,更看到了人类生活更美的样子”
在作品设计中,他巧妙构思,抓住对透析患者水分盐分摄入过多会直接影响健康这个关键点进行技术设计。结合数字医疗以及医院互联的趋势,他通过水杯、手环、检测餐具以及App设计,统计尿毒症患者的日常生活饮食,辅助测量并计算患者摄入,通过记录和反馈摄入,帮助患者调理并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同时通过App实现多方信息转换,使患者的摄入更加规律健康。
以工业设计学科为例,它正在不断吐故纳新、在日复一日的积累与更新中蓄力生长。南京艺术学院工业设计学院院长张明说,学院的人才培育从单体走向多元与系统,从封闭走向交流与互融,从传统走向智能化、数字化。在设计中不断与工学、商学、信息学,社会学等学科进行交叉融合,以前沿意识呈现毕业设计作品,包括交通工具、家具家居、文化创意、智能人机交互、AR/VR 技术创新应用、信息可视化空间策划等领域。
城市高速发展,中国传统乡土结构被现代社区取代。刘滢滢和沈涛联合设计的作品基于儿童与老人的社区公共空间改造,思考了这样一个令人深思又容易忽视的问题:现代都市社区公共空间成为老人的养老空间,也是孩童成长之地,如何通过社区公共空间改造,融合老人与孩童需求?
他们在设计中以现代农业与传统土地种植形式相结合,形成社区空间基础模型,让播种、培育、收获、享用、玩乐、养老在社区公共空间中形成系统性闭环,通过社区内部主题式实践与交流,让老人和孩子以社区公共空间为场所,完成生活技能的传承。
记者了解到,今年的联展集结了国画、油画、版画、雕塑、壁画、插画、书法、视觉传达设计、图像与媒体艺术、景观设计、室内设计、现代手工艺、服装设计、产品设计、数字媒体、动画、摄影、乐器修造等30余个本科及研究生专业方向,合计展出毕业作品逾千件。
高校毕业展,不止于高校校园。当高校毕业展服装秀、音乐节走出校门,走进社会更多空间,便会带来更多可能。
今年的南艺520艺术嘉年华,首次走进江苏园博园,音乐演出、生活市集、装置艺术搬进园博园,将其变成一个大型全景美术馆。在园博园与南艺联合举办的交响乐演出现场,交响乐在开阔的草地上响起第一个音符,回响在群山环抱的花谷中,观众郝女士说:“以前听交响乐一般是在室内,而在室外听交响乐别有风味,是一种亲近自然的和谐美。”
当古都金陵,遇上艺术盛宴,碰撞出别样火花。此前,南艺520毕业服装秀也曾在大报恩寺遗址公园等地演出,走出校门,走近金陵。南京艺术学院党委书记俞锋说,南艺520毕业嘉年华已成为一个古都传统与科技潮流深度融合的,面向所有南京市民的时尚生活方式,已成为南京这座古老城市的文化现象和文化名片。
校地携手,让更多艺术生根发芽。鼓楼区区长方靖介绍,在校地双方共同推动下,南艺跨学科产教融合实践中心成功落地。未来,将更大力度推进环南艺艺术文化街区建设,推动南艺相关文化元素、文艺作品真正融入街区,促进南艺后街文、商、旅、体、艺交融互促,推出吃住行全链条服务,实现游购娱一体化提升,打造更多沉浸式、体验式场景,大力发展夜经济,释放更多烟火气。
文化的力量润泽人心。记者了解到,本届南艺毕业展演嘉年华还将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博物馆、江苏大剧院、南京水平方购物中心、浦口村响堂南草坪、中国宜兴紫砂博物馆等地同步开启,让艺术冲破院墙、走出校园、融入社会公共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