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电影表演艺术周“文都影话”系列活动在南艺举行
11月24日,由中国电影表演艺术学会与南京市委宣传部联合主办,南京广电集团、南京艺术学院联合承办的2023中国电影表演艺术周——“文都影话”活动在南京艺术学院举行。“文都影话”活动由“寻觅南京影脉”学术研讨会和“电影表演大家谈”两个活动构成。
“寻觅南京影脉”学术研讨会合影
“电影表演大家谈”合影
整个活动回溯南京电影发展的源起和南京电影人创作的历史现场,以寻觅南京影脉为文化视角,以发掘新中国电影文化的传承脉络为理论思路,旨在创新新时代中国式电影文化的研究方法,打造有温度、有纵深、有格局的电影文化。“寻觅南京影脉”学术研讨会以中国电影教育的开创者之一孙明经和新中国第一位女导演王苹为学术主题,探究南京电影的人民性基础。“电影表演大家谈”以传承电影艺术前辈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方法和创作精神为核心,陶玉玲、王晓棠与南京艺术学院的学生分享了自己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经历。
南京市委宣传部二级巡视员颜一平, 南京艺术学院副校长张捷,中国传媒大学教授、电影家王苹之女宋昭,上海现代建筑设计集团有限公司经理、电影家瞿白音之子瞿向明,上海电影制片厂摄影师应福康,江苏省话剧团原艺委会主任马昌钰,南京军区原前线话剧团演员张耐霞,南京大学教授周凯,南京电影协会秘书长周正,北京电影学院教授、《北京电影学院学报》主编吴冠平,中国电影资料馆研究员李镇,中国电影资料馆副研究员、策展人沙丹,南京金像摄影艺术研究院副院长石菁,以及南京艺术学院科研处处长王方,电影电视学院党总支书记董蓓,口述历史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余泳,电影电视学院副教授张丹,电影电视学院教师季晓宇等出席领导嘉宾和专家学者出席“寻觅南京影脉”学术研讨会。研讨会由南京艺术学院电影电视学院院长陈捷主持。
作为“世界文学之都”的南京,历史悠长、底蕴深厚,此次将南京这座城市与电影的源头进行梳理研讨,探寻南京影人,是一次重回经典并展望未来的重要之举。颜一平代表主办方致辞,指出南京作为长三角中心城市,在中国式现代化发展上有着义不容辞的职责和使命担当。“寻觅南京影脉”不仅研究南京电影,也研究电影历史中的南京,不断让电影艺术发挥促进现代文化发展的功能。
王苹导演之女宋昭表示,南京艺术学院的师生们聚焦王苹的研究深入细致,期待新生代们能研究和理解老一辈影人的光荣历史和优秀精神。
宋昭致辞
陈捷主持研讨会
在24日晚的“电影表演大家谈”活动中,《柳堡的故事》《霓虹灯下的哨兵》主演陶玉玲,原八一电影制片厂厂长、《野火春风斗古城》的主演王晓棠,以及中青年演员陶虹、李木子、张国强、张桐和南京艺术学院学生分享了自己的创作经历与创作方法。活动分别由著名导演江平和策展人沙丹主持。
左起:沙丹、陶虹、李木子
左起:沙丹、张国强、张桐
江平首先介绍了陶玉玲老师的从影经历,渡江战役后陶玉玲跟随解放军南下,加入南京前线文工团主演话剧、电影。近90岁高龄的陶玉玲曾获得国家人事部、广电总局授予的“有突出贡献电影艺术家”荣誉称号和第33届大众电影百花奖终身成就奖,是德高望重的中国电影前辈。陶玉玲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告诉青年电影学生,要感恩生活,感恩人民,生活是创作源泉,人民会给予最好的平台。
陶玉玲
陶玉玲说道:“努力、感恩、传承都是电影界重要的词语,就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胸中有大志,心里有人民,肩头有责任,笔下有乾坤。艺术的传承是没有句号的,要以成为德艺双馨的艺术家,做人民的文艺工作者为目标。”
王晓棠
南京电影人的活动贯穿于百年中国电影史中,是具体推动中国电影发展的重要历史主体,是新中国电影教育的奠基者,是中国式电影文化发展的重要脉络。筚路蓝缕的开创时期,孙明经将电影作为教育方式,留下了具有史学价值的丰厚影像遗产。新中国第一位女导演王苹,留下了《柳堡的故事》《霓虹灯下的哨兵》《永不消逝的电波》等家喻户晓的红色经典作品,承载了几代人的集体记忆。陶玉玲从南京军区到八一电影制片厂的创作历程。原籍南京的王晓棠从影60载,始终坚守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他们都是南京电影脉络上的重要电影人,是中国电影文化传承不可或缺的精神宝藏。
本次中国电影表演艺术周——“文都影话”活动发掘了生生不息的南京电影的优秀根脉和文化之基,为中国电影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挖掘了人民性的根源。南京艺术学院将坚持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引,继承发扬中国电影文化的优秀传统,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创作人民的艺术,不断为创造中国电影文化的新高度作出新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