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妈妈,我们为什么不坐头等舱?" 睿智的家长这样回答。。。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点路轻留学 Author 江婕


作为家长,假期中带着娃们飞来飞去的时候,有没有遇到他们“来自灵魂的拷问”——“妈妈,我们为什么不坐头等舱”。因为枣枣就曾经问过我


我的闺蜜被问到的时候,愣了两秒,不知如何作答。最后她如实说,“我们的经济条件,还没有到这个程度”。这个问题,我后来问过很多家长,他们有更令人叹服的回复:


一位家长说这次暑假全家出行,他们自己坐头等舱,把积分换的经济舱的给孩子;


还有一位航空公司白金会员的家长回复说,我们可以买三张商务舱但是选择一起坐经济舱,这样不会让孩子错觉一切都那么容易得到;


当然还有一位东北妈妈,踢了她儿子一脚说,切,喜欢公务舱以后自己去赚呀,赶紧努力读书去!



经历过消费主义腾飞的70后80后,恨不能把眼力范围内最好的物质、最好的环境、最好的教育……统统打包递到孩子面前,力有不济的还会对自己的能量感到惭愧。


我们从孩子一出生开始就注定了被消费升级的命运,进口奶粉和尿布,四处看房置换高档的学区房,出入尽量专车,旅游四星以上,这也就难怪,越来越多的“头等舱”拷问此起彼伏。这些小鬼们打从出生到长大,身边的世界是这般姹紫嫣红地繁荣着,他们自然认为,花团锦簇都是唾手可得顺理成章。


今天,我们就来好好聊聊,关于穷养的话题吧。


海外夏校变成小皇帝们的“下乡”

今年夏校季,出现了若干次不适应夏校的事例。有的为没有吹风机烦恼,有的不习惯6-12人的住宿,有的受不了蚊虫叮咬。其中有一个初中的女孩,父母双方皆是高知高管,对宝贝女儿自然是呵护备至,出入有司机,家里有保姆,读的是国际学校,一年数次境外旅游。


家长完全没有料想到,孩子入营后立刻不适应,于是父母轮流每天一封信,见字如面句句真情,而孩子抱怨:喝不惯美国的凉水、睡不好美国的床铺,吃不下那些餐食,最后化作一句“爸爸妈妈,快来救救我吧”。别说父母,连我们都被这样的哀求弄得心理崩溃了,于是赶紧给孩子办退学。


▲▲▲因特劳肯的木屋宿舍,美国传统夏令营、户外夏令营都是这样的木屋,住宿6-12个孩子+1-3个老师。


闺女回国后,妈妈说这事对他们触动很大,为此也检讨了这些年的教育方式。他们一直认为,女儿见多识广,生存和独立能力应该不差,这样短期的出国游学对她来说不在话下。现在意识到,他们营造了一个过于优越的环境,让孩子丧失了普通环境下的生存能力。这就如同,今天的孩子吃的东西太过精细,牙齿得不到锻炼,新牙长出来了乳牙还没有磨掉。


中国的中产阶级发现,贴近自然崇尚户外锻炼独立的西方夏校,反而变成了“下乡锻炼”,成为了一种“照妖镜”,折射出家庭教育的各种问题。



西方中产的“穷养”


凡是在美国英国生活多年的人都可以告诉你,普通西方人的日常其实非常节俭和克制。若非如此,不可能每家都可以供两三个孩子上大学。


笔友在英国一个朋友,藤子老师曾经分享过一个故事,她因为带上儿子和儿子的英国同学去吃麦当劳,而被同学父母警告:“我们不希望养成他动不动就出去吃麦当劳的坏习惯!” 与此同时,儿子另一个同学考上了当地的重点中学,父母问要什么奖励,他说吃麦当劳!


这个情节有没有觉得似曾相识,在70后、80后一代的成长画面里,经常有孩子因为被父母奖励一顿麦当劳、肯德基而奔走相告。而现下,北上广的中国孩子们被奖励的幸福感,和一顿麦当劳之间似乎已经隔着千山万水了。


▲▲▲北京第一家麦当劳


真的是我们的社会发展太快了吗?


当我们还躺在物质的温柔乡里,闲下来就研究淘宝和境外游的时候,另外一些国度里大人和孩子正崇尚着健康简单的生活方式,喝白水,做志愿者、环保……


我们到了国外,全部被当成粗俗没文化的暴发户了。


过去资源贫乏,如今我们很难脱离物质享受,让买买买、逛逛逛、吃吃吃占据成为了生活的一大主题。而我们这一代人成为父母如果不能跟孩子划清界限,也就为孩子抬高了幸福的门槛,降低了幸福感的平均指数。


我的钱是我的钱,与你何干

   

中国的家长尤其是独生子女的家长,在界限感上的无知,是众所周知的。我的钱都是你的钱,父母所有的整个家庭的资源都是你的。


林则徐曾说过一段发人深省的话:子孙若如我,留钱做什么,贤而多财,则损其志;子孙不如我,留钱做什么,愚而多财,益增其过。


老祖宗的名言,中国家庭能做到的少之又少,倒是很多欧美家庭能对此知行合一。我们在拼尽全力富养的时候,人家都在费尽心思穷养。


股神巴菲特曾宣布捐出99%的个人财富。很多中国人的第一反应是:“那他的后代还不得气疯了?”


他们一定没听过巴菲特的另外一个故事:小儿子彼得酷爱音乐,在他搬到密尔沃基市前,开口向父亲借钱(这是彼得唯一一次向父亲借钱),却被拒绝了。彼得气愤地去银行贷了款。而最终,“在还贷的过程中,我学到的东西,远比从父亲那里接受无息贷款多得多。现在想来,父亲的观点对极了。”


▲▲▲巴菲特和他的儿子音乐家、慈善家彼得·巴菲特


拥有了一座金山的人,是不会甘心每天汗流浃背地去沙中淘金的。很多父母通过自我奋斗,能够给孩子一个很高的人生起点,能够留给孩子一笔丰厚的物质,拼尽全力时却往往忘了没有雨伞的孩子靠自己能跑得多远。


其实,对一个家庭来说,最难的不是,我们为什么没有金山银山,而是我们怎样通过一招一式的习得创造金山。用双手创造的价值坐上头等舱,享受人生旅程的妙曼,这种越过山丘的成就感和存在感,大抵才能值得人生这一遭了。


就是那个一人坐经济舱爸爸妈妈坐商务舱的男孩,我问他这正常吗,他说,这很正常呀,我们去过英国的火车的CoachD,那里全部都是老头,妈妈说,他们奋斗了一辈子所以这是他们应得的,这位妈妈,在一旁得意的哈哈大笑。


内心的富足VS钱包的富裕


在那些穷养还是富养的争论中,很多人都分不清我们讨论的到底是物质还是精神。


一个在机场咬牙切齿拿着七百美金说,我一定要把钱全部花掉否则剩下的就被妈妈拿走了孩子,提醒了我,钱包富足和内心的富足感,根本就是两码事。


内心的富足感来自于爱不是来自于钱,如果你一边买商务舱一边呵斥孩子,也是没有办法富养的。与此同时,你并不需要非常高的家庭净值,一样可以培养内心富足视野宽阔,没有穷人思维局限的孩子。


我们在挖空心思换各种培训机构和各种高大上的学校,试图激励孩子奋斗动力的时候,忘了其实生活中的小小磨练和延迟满足,才是培养意志和坚毅的捷径。


有人说,只有经历过物质的追逐,才会看清和超越物质。但是对经济腾飞下的独生子女而言,恐怕连追逐奋斗的过程都是奢侈。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绝对不是空话。与其舍近求远,不如从生活的小事入手,从自己开始,以身作则。


▲▲▲送孩子入营的美国家长


为什么中产阶级对于教育这么焦虑?


因为我们输不起。


大部分的中产阶级,一边焦虑阶级跃迁如何在下一代身上继续,一边拼尽全力创造物质丰盈金碧辉煌的温室和泡沫;一边感慨一代不如一代孩子们坐着不如躺着不像我们那么努力,一边忙于带着孩子享受三亚马尔代夫夏威夷出了个新饭店就要去尝尝鲜。


其实拼尽我们的全力,整个家族的资源和智慧,如果能教会孩子在创造中收获幸福感,培养克服困难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在任何情况下都能让自己开心的能力,这才是我们能给予孩子的最大财富了。



枣妈的朋友圈@all

喜欢枣妈的碎碎念

kristenwang2009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枣妈和恺摩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