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谢谢你曾来过,谢谢你还记得

千叶树 千叶树 2023-08-07

第581片树叶儿

1

一早一位朋友联系我,说是他家有位亲戚,一直在外地生活,这次长假回来,聊天时很意外的说起我来,知道跟我是朋友,就请他电话我,约了见一面。

对方说了名字,我是有印象的,只是从没见过面。

是20年前我做报纸副刊编辑的时候,编辑过他的文章,还寄了样报,随信写了热情鼓励他的话。

其实是微不足道的的小事,但是没想到这位朋友,一直记在心里了。

这次见面主要是想了却一个心愿,跟我当面说一声谢谢。

他还为自己此后中断了写作,表示了歉意,仿佛是辜负了我的热情。

2

当年我编辑副刊的时间很短,很快就调去了记者部,但是那时候的我,浑身都是激情,仿佛自己渴望已久的梦想得以实现,整天就琢磨着怎么约来好文章,怎么发现本地热爱写作的朋友。

每次从厚厚的来稿中,读到写得好的稿子,那种欣喜不是言语可以表达的。

我一般都会主动写一封信过去,说些肯定鼓励的话,还要叮嘱对方,请务必多给我们的报纸惠赐大作。

编辑在我的心目中,是个很了不起的职业,我熟悉很多老一辈和年轻的著名作家,写过的记录他们,和各自的编辑之间的生动故事;

那是一种亦师亦友,令人愉悦的关系,是知音,是同道,是彼此欣赏,是惺惺相惜,是歌唱与聆听,是火焰和掌声。

3

在我正式成为一名小报的编辑之前,作为一个文学少年和青年,在长期的投稿和等待退稿的经历中,我有幸收到了近10位编辑老师的来信;

他们有的在扬州南京,有的在广东深圳,还有的在北京上海,共同的特点就是我都不认识他们,甚至都不能确定他们的性别。

印象最深的是16岁那年,我冒昧的写了一封信寄到《儿童文学》的编辑部,措辞激烈的批评这家全国最著名的老牌刊物,背离了儿童的定位。

没想到的是我很快收到了来自北京的一封信,很漂亮的手写楷书,满满三页信纸,耐心的解答了我的疑问,署名是当时的主编著名的儿童文学作家王一地先生。

这件事对我的触动很大,我完全没有想到远在北京的王主编,竟然会这么郑重其事的,对待这样一封幼稚天真的挑刺声讨的读者来信。

4

后来20年的新闻从业经历中,有时候我会很意外的,遇见一位当年的读者或者作者,就像今天的这位朋友一样,他们会很开心的说起,当年收到过我的信件,还记得我的字迹,以为我是个老先生呢。

10多年前的一个夏天,我骑车经过宝应县城的叶挺路,挂在路边的扩音喇叭里,正在播放县电台采访本地的一位文学新秀,我忽然听见电波里她在说,我想感谢一下一位编辑老师xx先生……

我听到了我的名字,那一刻的激动啊,真的要手舞足蹈了。

那是一种被尊重、被认可、被记得的喜悦吧。

5

今天的这位朋友,跟我说起了他这么多年在异乡的生活,虽然不再动笔写作了,但还是保留了读书的习惯。

他很诚恳的说,幸亏当年给你们报纸投稿的经历,促使他从那时候起就主动的,去读书思考学习了,这个习惯在以后的工作生活中,带给他很多意想不到的改变呢。

他说真的哎,读书和不读书,肯定是不一样的。

新结识的这位朋友高高兴兴的告辞了,我却还没有平静下来。

我在想啊,当年那么做,虽说不是单位的硬性要求,事实上也只不过是我的举手之劳,谁知道在收信的那一方,却再也不会忘记了。

就像这么多年过去了,我还能一口报得出当年鼓励过我的,几位素昧平生的编辑老师的名字,并始终对他们心怀感激。

6

都说人这一辈子啊,其实能够保持频繁正常交往的,不会超过20个人,很多人在我们的生活里出现了,又会匆匆的离开,有些也许以后还会重逢,有些就再也没有因缘见面了。

就像徐志摩的诗里说,你我相逢在黑暗的海上,你有你的,我有我的方向。你记得也好,最好你忘掉,在这交汇时互放的光亮。

嗯,是的,无论是记得抑或是忘掉,但是最好在彼此交汇时,留下一些美好的温暖的瞬间吧。

谢谢你曾来过,谢谢你还记得。


2017/10/5

恭祝

《千叶树》的朋友们

长假继续快乐

小雨算得了什么


相关阅读

中秋:过着过着就淡了

从前的中秋

我想你,并不是因为中秋快到了

过松岗/致ZR

土地庙(上)

土地庙(下)

春风与桃李的情话:如果喜欢,随意看看;感谢有你,一路陪伴。

如果没有遇见你:人生并不会不同,是否有更深的迷惘?

风吹过来,你的消息:总是会有人,爱你虔诚的灵魂

谢谢你,替我记得那些事

九月再见,你好十月!(2017年9月份目录)

一场秋雨一场凉(2017年8月份目录)


感谢

@天涯海角

友情配图

苹果手机赞赏请长按这儿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