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晓雨诗话】第九辑(17--18)

2016-10-09 宋彩霞 云帆诗友会


作者简介

        宋彩霞,笔名晓雨。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华诗词学会常务理事,《中华诗词》杂志编辑部主任。山东省诗词学会副会长。获2015年“诗词中国”最具影响力诗人奖。著有诗词、诗论集《秋水里的火焰》、《白雨庐词》等六卷、新诗集《黑咖啡》、主编《甲午战争120周年诗词选》等。

宋彩霞·晓雨诗话第九辑

17

白话入诗

白话入诗


        除了审美主体必须具有充沛的感情和崇高的人格以外,作为文学作品载体的语言,还必须自然清新简洁朴素。孔子说的“辞达而己矣”(《论语·卫灵公》),就是主张行文朴素晓畅。前人早就认识到这一点:“欲知子美高明处,只把寻常话作诗。”(房皞《读杜诗》)“寻常话”乃是朴素的代名词,也就是白话。空气越清洁,阳光就越灿烂;作品越朴素,作品的美就越完善,它给读者心灵的震撼力也就越强。俗话说:“行家一出手,便知有没有。”白话入诗,往往彰显了一种大家风范,大智若愚,大巧若拙;不经意之间,却四两拨千斤,化腐朽为神奇。 白话入诗,其实加大了写作的难度。在用“旧瓶”装“新酒”的时候,既要遵循传统诗词的格律谱律声韵等“旧瓶“的规则,又要使那“新酒”有不亚于“旧酒”的味道,没了陈旧的套话、僻典这些唬人的家什,就全凭立意、情志去取胜了。闹不好就成了顺口溜打油诗。白话入詩,也是需要各种手法加工锤炼的。熊东遨的《天宫一号升空》:“驭电驱雷一箭风,环球仰首看飞龙。五千年史添新页,大写中华到太空。”应时应景之作,易写难工,既不可空洞无物,又不得人云亦云。熊东遨先生的这首诗,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成功范例。首句写形象:一箭当风,驱雷驭电,再现了“天宫一号”升空时的壮观画面。次句言影响:飞龙在天,五洲仰首,东方巨人不怒自威之气概言外自含。结尾一句尤为精彩:“大写中华到太空”,“天宫一号”为五千年文明史新添的这一“页”,是何等的光彩夺目!读诗至此,一股强烈的民族自豪感便油然而生。移人情于不觉,只要是好诗,往往都能起这样的作用。

        曹植的《七步诗》:“煮豆持作羮,漉菽以为汁。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则如同说话一般,通俗得没法再通俗了。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均用白话。“小子走巴山,踏遍渝川。背星背月背朝天。”(吕子房《浪淘沙·巴山背二哥》)纯用口语,清纯无滓,到口即消,极具动感。最妙在结拍“苦命二哥背不尽,背起人间。”此言一出,夺人心魄,令人思绪万千。 “在表现的许多意义之中,流行语言习惯所用的最占势力”(朱光潜《论诗》),一语中的!熊建华 《鹧鸪天·农民工》云:“背井离乡图个啥?薄微收入寄回家。肩扛煤气披朝露,手捧砖头沐晓霞。思父母,念妻娃。他乡背地泪如麻。风中遥望回家路,天际苍茫挂月牙。”与那些被乱花迷眼的写作者相比,他写得朴素,却着力挖掘那些很小但能蕴藏的具有时代感的忧郁。诗人以“直接”的方式对打工阶层的痛苦和沉重的深切关注,带有明显的叙事色彩,把过程描述得很细腻。动人之处不仅在于细节描写,更在于通过叙事所传达出来的深厚感情。“肩扛煤气披朝露,手捧砖头沐晓霞”,形象生动,用词凝练。农民工诗词和其它类诗词相比,有它特殊的现实意义。该词记录着农民工的命运和生活,无论是叹息和质问、正常和反常、理性和感性,没有切身感受,是断然写不出“思父母,念妻娃。他乡背地泪如麻”这样感人至深的句子来。

                            

                原载《中华诗词》2013年第7期

18

主旋律诗词忌词陈

主旋律诗词忌词陈


        偶见一首写《毛泽东》诗曰:“毕生奋斗掌乾坤,地覆天翻共产存。美帝苏修均不屑,满腔浩气盖昆仑。” “天翻地覆”、“共产存”、“美帝苏修” 生吞活剥,词陈味俗。苕溪渔隐云:“学诗若循习陈言,规摹旧作而不能自出新意,亦何以名家。”叶晓山《颂韶山小路》云:“恰似羊肠穿绿荫,风催雨撼屐留痕。岂知小路通天下,迈出东方一巨人。” 诗中事理,虽非常理,但辗转求之,依稀可得。好诗者,毋须刻意化用唐宋、套用古人。须自然而然,甚或大事件小角度,允有淡笔、闲笔。有张有弛,亦作诗之道也。


  载《中华诗词》2015年2期

晓雨诗话往期链接:

【晓雨诗话】第八辑(15--16)

【晓雨诗话】第七辑(13--14)

【晓雨诗话】第六辑(11--12)

【晓雨诗话】第五辑(9--10)

【晓雨诗话】第四辑(7--8)

【晓雨诗话】第三辑(5--6)

【晓雨诗话】第二辑(3--4)

【晓雨诗话】第一辑·(1--2)

长按识别二维码更多精彩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