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健康App合规要点(上)——医疗器械监管要求与广告合规
作者:通力律师事务所 潘永建 | 邓梓珊
飞速发展的互联网医疗技术也对企业合规提出了新的挑战和新的问题。药品在线销售的范围是什么?处方药是否可以在线销售?使用APP进行在线问诊、挂号、出售药械需要办理哪些电信资质?具备医疗监控、检测功能的APP或设备是否属于医疗器械?药品的运输与配送有何具体要求?互联网医疗中如何保护用户个人信息?这些都是互联网医疗无法避免的问题, 但似乎又并非人人知道答案。
有鉴于此, 通力律师结合法律与行业实践, 针对互联网医疗专门起草了系列文章, 以期能够更好地帮助互联网医疗从业者更好地理解法律法规与监管实践。本文为系列文章第二篇: 医疗健康APP合规要点(上)医疗器械监管要求与广告合规。
1. 移动医疗器械定义
2003年, 原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将医疗器械软件列入医疗器械监管目录。在网络技术不断赋能医疗行业的大背景下, 原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于2017年发布《移动医疗器械注册技术审查指导原则》(下称“《指导原则》”), 将采用无创“移动计算终端”(包括通用终端和专用终端)实现医疗用途的软件纳入移动医疗器械的范畴。根据《指导原则》, 以手持式、穿戴式和混合式等形式使用的软件有可能被认定为医疗器械。医疗健康App是通过手持式终端, 例如便携式计算机、平板计算机、智能手机等为用户提供医疗健康服务的第三方应用软件程序。国家药监局于2019年7月发布了《医疗器械生产质量管理规范附录 独立软件》(下称“《独立软件附录》”), 进一步加强了对独立软件类医疗器械的专门监管。作为医疗器械的App, 需要遵守医疗器械管理相关法律法规。
按照不同的分类标准, 医疗器械可以分为有源性医疗器械和无源性医疗器械, 接触人体医疗器械和非接触人体医疗器械。2015年新的《医疗器械分类规则》(下称“《分类规则》”)发布后, 独立软件(即并未附着于任何硬件而可以被单独使用)被纳入有源非接触人体器械这一单独类别[1]。《指导原则》也秉承上述规定的精神, 明确独立软件或软件组件本身即可构成移动医疗器械[2]。
正如《指导原则》所述, 移动医疗器械与普通的移动健康电子产品不存在清晰的分界线, 凡符合医疗器械定义的移动计算设备或软件属于移动医疗器械。根据《分类规则》和《独立软件附录》, 符合医疗器械定义的独立软件是具有一个或者多个医疗目的, 无需医疗器械硬件即可完成自身预期目的运行于通用计算平台的软件; 软件组件则为具有一个或者多个医疗目的, 控制、驱动医疗器械硬件或运行于医用计算平台的软件。由此可见, 构成医疗器械的医疗健康App, 其应具备“医疗”的核心功能, 并通过对App的应用实现其说明或者宣传资料所载明的作用。
2. 根据医疗健康App的作用判断是否属于医疗器械
传统的医疗器械主要通过物理方式实现其功能。《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第七十六条总结了医疗器械的六大功能: 第一, 疾病的诊断、预防、监护、治疗或者缓解; 第二, 损伤的诊断、监护、治疗、缓解或者功能补偿; 第三, 生理结构或者生理过程的检验、替代、调节或者支持; 第四, 生命的支持或者维持; 第五, 妊娠控制; 第六, 通过对来自人体的样本进行检查, 为医疗或者诊断目的提供信息。医疗器械是针对那些需要借助医疗手段获得健康生活的人群和医护人员, 在疾病预防、诊断、缓解、治疗等全过程发挥作用的重要“工具”。如果医疗健康App预期用于疾病诊断、治疗或监护等, 则应当被认定为医疗器械, 例如帮助患者进行康复训练, 进行肥胖症、自闭症的治疗的App; 或是针对“潜在”患者进行损伤的诊断、样本检查等。而如果某类App仅针对健康人群, 帮助其锻炼健身或进行体重控制, 或者仅仅是一种生活方式的记录等, 并不带有任何医疗目的, 则不应当归属于医疗器械的范畴。
3. 合规管理
就构成医疗器械的软件而言, 国家采取与传统医疗器械注册相同的分类管理制度。2017年8月发布的新版《医疗器械分类目录》进一步规定, 若人工智能诊断软件通过算法, 提供诊断建议, 仅有辅助诊断功能, 不直接给出诊断结论, 则按二类医疗器械(中度风险)申报; 如果对病变部位进行自动识别, 并提供明确诊断提示, 则其风险级别相对较高, 需按照第三类医疗器械(较高风险)管理。二类与三类医疗器械在控制管理、注册、经营等方面均有所区别, 比如第二类医疗器械在省级药监局注册, 而第三类器械则要在国家药监局进行产品注册; 第二类医疗器械经营采取备案制, 第三类医疗器械经营则需要向设区的市级药监部门申请经营许可。
实践中, 移动医疗器械与健康电子产品往往不存在十分清晰的划分界限, 同一款医疗健康App也可能搭载多样化的功能, 为不同人群提供差异化的服务。运营企业可以通过上述医疗器械的定义, 结合医疗健康App的预期用途, 对其是否属于医疗器械进行具体判断。对于符合医疗器械的App, 应当进行医疗器械申报。在不能判断App是否属于医疗器械时, 可以向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申请医疗器械分类界定。一旦医疗健康App被纳入医疗器械的范畴, 运营企业除应考虑传统医疗器械存在的风险之外, 还应考虑互联网环境下的风险, 特别是应当将患者的使用环境与使用能力考虑在内, 充分评估用户的操作风险。
【注释】
作者:
潘永建 律师 | 合伙人 +86 136 2172 0830 +86 21 3135 8701 david.pan@llinkslaw.com | |
邓梓珊 |
往期分享
Approvals and Permits for Medical Websites and Apps
《药品、医疗器械、保健食品、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广告审查管理暂行办法》要旨及适用
通力法评 | 我国仿制药行业发展的新契机——简析《关于改革完善仿制药供应保障及使用的意见》
长按下图识别二维码关注我们
© 通力律师事务所
本微信所刊登的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 不代表通力律师事务所的法律意见或建议。我们明示不对任何依赖该等文章的任何内容而采取或不采取行动所导致的后果承担责任。如需转载或引用该等文章的任何内容, 请注明出处。
点击“阅读原文”,直达通力官网了解更多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