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如何学习文言文?
文言文已经出现在统编本小学教材中了,甚至出现在了三年级上下册。那么,文言文到底应该怎么学?
一
首先要思考一个问题:在小学阶段,当儿童学习文言文的时候,到底在学习什么?
对小学文言文学习最大的误解是,我们以为,我们在教孩子学习一门古代语言。一旦这样思考问题,我们就会根据文言文的难易程度来编制文言课程,例如,容易选择一些短小的、有趣的、易于理解的文言文,作为儿童学习文言文的入门。现在流行的小古文课程,就是这样的思路。这个思路有两个问题,一是它以为,在小学阶段,儿童学的是浅易的文言文语言,二是它的编写,基本带有文选性质,顶多是相似主题的集合。
那么,在小学阶段,当我们学习文言文的时候,应该去学习什么?
答案很显然,应该去了解和理解古人的生活世界,能够“看到”这个世界中一个个鲜明的人物形象,能够尝试进入古人的心灵世界并发生共鸣,能够感受到一种很中国的文化精神。而文言文,或者说古代语言的学习,只是工具,从属于这种指向内容的学习。
这种学习,是从更早的时候甚至学前就开始了。当幼儿们吟诵着“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时,吟诵着“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时,文言文学习就开始了。但是,这仅仅是在学习语言吗?或者主要是在学习语言吗?显然不是。孩子是在进入一个生活世界,或者说一个精神世界。在那个世界里,月亮是看得见的,思念也是特别绵长的。每到佳节,或燃爆竹,或登高望远。皇宫里笙歌彻底不停,而隐士或“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或“知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儿童学习古诗,就是温习经典,温习经典,就是进入经典所显现的古代世界,一个生活的、精神的、文化的世界,而不是主要在学习实词虚词,一词多义,句式语法。
因此,至少在文言文的早期学习阶段,语言学习并不是文言文学习的重点。文言文学习的重点,是把儿童带入古典的生活的、精神的、文化的世界,让儿童去感受古代生活跳动的心脏,生动的人物,活泼泼的精神。学习的方式,也是感受的、思辨的、穿越的、对话的,而不是机械的记忆,和词义层面的理解归纳。
二
所以,文言文的学习,到底要经历哪几个阶段?
当儿童在咿呀着“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的时候,与其说他在学习文言文,不如说他在学习儿歌。早期儿童所学的一些浅易的古诗,在本质上,就是儿歌。——文言儿歌也是儿歌。因为儿童在学前,乃至于一二年级,并不适合学习古诗。
为什么?不是学前就可以背诵大量古诗吗?许多人不是拿古诗当成启蒙的好材料吗?
这背后,是一种落后的教育学,是读经运动的理论基础,认为可以利用儿童早期的记忆优势,把某些所谓的经典提前背下来,以后再慢慢去理解。批评这种观念不是本文的任务。我只想表明一个立场:凡是不经理解而记忆的知识,都不是真正属于你的知识;凡是以这样的方式教授儿童,在教学伦理上都是不合法的。
古诗绝大多数不是为儿童创作的,是成人为成人读者创作的。在没有儿童观念的时代里,儿童当然只能接受成人世界的作品。但实际情况是,儿童对意义的理解经历了一个过程,语言学习中,意义学习早期表现为一种节奏感。对摇篮里的幼儿来说,节奏就是意义,可以让他安静;噪音就是无意义,让他变得烦躁。因此,儿歌童谣,是幼年最好的礼物之一。从二年级开始,儿童才逐渐完成从儿歌童谣像儿童诗的转移,对节奏的敏感,进化为对儿童诗内在节奏以及意义的理解。这种理解无法用语言来表达,但是,可以通过朗读来传递。
二三年级,大量的儿童诗歌,能提升儿童对语言的敏感度或者说分辨率。到了三四年级,古诗的真正理解就变得可能。而全人之美课程在四年级和五年级之交有一个特别美好的课程,就是“在农历的天空下”,是每天一首古诗词的持续领会。而且,在农历的天空下,本身就创造了一个古典的生活场景和文化场景,创造了古代人物精神展开的舞台,把儿童带入其中。这一年的古诗词的浸染,算不算文言文学习?当然算。古诗,难道不能叫成“文言文诗歌”?
三
有几百首古诗奠定基础,接下来文言文的学习,就顺理成章了。
例如《世说新语》课程。文字虽短,生动鲜明,一个个魏晋人物跃然纸上。这是一个文学的自觉时代,也是一个人的自觉时代。哪怕在今天,我们看到的金庸小说中的相当数量的人物原型,仍然取材于魏晋。
当儿童在学习《世说新语》时,首先也不是学习语言,而是进入一个世界。这是一个乱世,但同时又是一个门阀世界,或者说是一个贵族世界。看到的,是高尚的人格、是行为艺术或艺术人生、是乱世中的惊惧与骄傲、是人性中的卑劣与高贵。儿童经历这些,穿越这些,或惊愕或沉醉,不知不觉间,生命中也蒙上了一些色彩:崇高的、优美的、自由的、艺术的。而这,正是学习《世说新语》的核心意义。
儿童要领会这些,必须穿过语言的障碍,这就带动了文言文的学习,并且,赋予了文言文学习以强烈的动机,让它变得不再枯燥。而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字词掌握到什么程度?语法句式掌握到什么程度?我们也有了必要的边界。这个边界就是:确保对文本的基本理解。
换句话说,我们没有必要聚焦于句式语法,没有必要去纠结一词多义,没有必要搞清楚虚词的精确用法,我们要做的,是在上下文的语境中读通,不影响理解即可。这样,就极大地减轻了学习负担,尤其是机械学习的负担。
这样的话,儿童也可以学习更多的篇目。而且,这些篇目之间的关系,也不是根据难易程度的汇编,或按外部主题编排的,而是一个前后相接的展开的世界,这就是课程。经历的文言文数量越多,儿童阅读文言文的速度越快,理解力也就越好。一直到某一天,达到“文言阅读自动化”为止。
四
那么,能不能在这个过程中加入训练呢?
当然可以。
例如,从学习内容中抽取出若干片断或全文,去掉标点符号,让儿童自行断句,再与原文对照,就是一种极好的精确训练文言语感的方式。
除此之外,常见的实词、虚词、句式、用法,能不能讲?当然可以。只是相对于中学阶段精确的文言文学习,小学处于文言文学习的浪漫阶段,这些精确的教学,只是大浪漫中的小旋涡,要非常克制,根据学生的接受能力、时间以及学习动机,只选择最核心的予以教学,也能够提升浪漫学习的品质。把握住这种分寸感,有益无害。
包括背诵也是。特别经典的片断或文章,学生喜欢了,也会自然地背下来,但不要强求所有的部分都背下来。
从文言文语言的角度讲,小学阶段学习的关键,是利用大量的文言输入,形成文言语感。同时用少量的精确教学,提升文言文学习的整体品质。而在这个过程中,至关重要的是保持学习兴趣,学习兴趣的关键,是学习材料本身的价值,以及与儿童心理发展的高相关性。
换句话讲,文言文学习和一切学习一样,输入量才是王道。从古诗词到《世说新语》这样的课程,并不是小学的终结。学生的潜力是巨大的,如果你愿意,还可以在小学开发更多的文言课程,例如文言小说、《儒林外史》选篇、唐宋或明清小品文系列,以及以主题为人物为单位的编选,例如苏轼的诗文等。
在全人之美课程中,有一个课程是三国课程,就糅合了《三国演义》和《三国志》。作为小学高段的一个浩大的课程,它预示了课程可能抵达的深度和广度。
五
如果在小学阶段,儿童有十多万字乃至于几十万字的文言文积累,这个数量,远远超过了中学六年文言文学习的总量。而且,被证明是可行的。那么,到了中学阶段,就可以利用文言文课文来进行精确教学了。并且,因为有小学浪漫学习的基础,精确教学的效率将变得非常高。
中学阶段,就可以引入精确学习文言的策略,避免精确学习领域的无意义学习,即简单的背诵和刷题。
我们知道,靠刷题解决中学文言文学习的绝大多数学生,进入大学,是没有能力阅读古代文献的。许多学生,甚至在高中阶段,读不懂历史或政治教材中材料里的文言文。如果小学有了良好的文言文学习,那么,这个问题就会顺利地得到解决。
中学生的学业负担重,因此,小学阶段,以正确的方式学习文言文,是有必要且很有意义的。可惜的是,小学教材上文言篇目也特别有限,大体也是教材思维而非课程思维,这就有赖于更多的学校和教师,大胆创造,开发出能让学生终生受益的文言文课程。
倘能实现,善莫大焉。
(全文完)
老魏的咖啡馆(第二季)
CCtalk课程号:89355708
觉得有价值的话,可以转发给周围的人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