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背景下,小学语数外学习的不同策略
在后知教育联盟校的回访调研中,“双减”是一个高频词。一个突出的问题是,老师不敢布置家庭作业了,甚至不敢跟家长交流学生学习了。但是,每一门课程,毕竟需要练习加以巩固,适量的作业还是要有的,那么,学生做作业的时间从哪里来?老师讲解作业的时间从哪里来?延时辅导可以做作业,但是,艺体特长呢?老师不得不抓住中午午休前后的时间,又出现了语数外老师抢夺学生时间的现象。
这个难题,怎么破解?
一、双减的目的,是督促学校回归教育本质
双减并不是闭上眼睛拿起剪刀咔嚓咔嚓,从数量上减:减学习时间、减作业数量。双减更像是减肥,是从结构上去除多余的脂肪,以便让身体更健康。哪里要瘦,哪里不能瘦,是有讲究的,不能够脂肪和肌肉一块减,甚至伤筋动骨。
对语数外学习来讲,唯有回归学习本质,才知道什么应该减,什么不应该减。
以语文学习为例,我们必须问自己:语文学习中,学科本质究竟是什么?怎样的课程设计与教学设计,才能够抵达本质?怎样的练习才是高效的,而不是浪费学生的时间?
在这样的追问之下,我们会发现,语文学习,归根到底,是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或者说培养学生的读写及口语表达能力。那么,从教学到作业,就要围绕着这个中心来展开。以小学低段为例,语文学习的学科本质,就规定了重点课程内容为:
1.识字
2.写字
3.朗读
4.写话(写绘)
5.教材中的诗文积累
6.阅读
7.口语表达(讲故事)
8.标点符号等少量语文知识
这基本上就是全部内容。那么,低段儿童怎么学语文?讲故事需要设定程序,用活动的方式来进行;阅读除了学校要有一定数量的阅读以及阅读课外,更重要的是倡导家庭的亲子阅读;写绘可以一周一到两次,没必要更多;识字、写字、朗读和诗文积累,则主要依赖于过关。
换句话说,低段语文,在学生学习方面,主要是靠过关来巩固课堂上的成果。我们假设低段需要两周完成一个单元的教学,那么在这一个单元中,把要过关的内容列出一个清单来,内容就基本上是以识字和写字为主了。其他的内容,包括多音字、形近字、语文知识、背诵积累等,分配到每一单元,是极少的,少到课堂上就可以完成掌握。
再简化一下,就意味着低段语文学习,除了课堂外,就是两大任务:阅读和识字写字过关。而且,学生并不是零基础,真正不认识的字,也只是一部分。这样梳理下来,一个单元实际要学的内容就是有限的。
沿着这个思路去减负,就能够实现减负增效。不然,学生做了大量的题,基础仍然不扎实,到了高段,错别字很多,字也写得很差,这是学校要反思的。
二、为什么语文和英语,不能让学生大量做题?
上面的分析是想说明,以往我们可能做了大量的无用功,真正的关键动作,可能并没有做到位。
例如,小学的语文和英语,有必要做题吗?
在有些老师看来,这简直是匪夷所思:学习,难道不需要做题吗?当然,语言学习的本质方法,不是做题,而是通过大量的听说读写训练,来训练思维,提升语感,或者说,提升理解与表达能力。在这里,输入量才是关键。大量地输入和输出,先输入再输出,这才是语文和英语学习的最佳策略。
那学习不需要反馈吗?
当然需要,否则要过关干什么?过关就是反馈,测试对精确学习的掌握情况。阅读甚至是不需要检测的,因为阅读促进的更多是无意识的发展,只要学生保持阅读兴趣,持续提升阅读的兴趣和难度,就可以了。你以为阅读理解题是在检测阅读能力?不是的,阅读理解题是在检测你对阅读理解题答题套路的熟悉程度,如此而已。
现在的弊端,在于小学一二年级开始,就各种花样出题,创新出题。孩子不是不识字,不是不会写字,是弄不清楚出题人的套路。于是,更多的时间,消耗在于套路的练习中,没有用于对基础知识的扎扎实实的掌握。
总之,一二年级语文,没有做任何题目的必要,就是简单的读读写写,很朴素,但是离学科的本质更近。
这并不是对标准化考试的否定。而是说,你不能在一二年级,考查所谓的阅读理解,甚至包括写作。为什么呢?因为早期的理解,往往是潜意识的。潜意识里的理解要用清晰的文字表现出来,需要极高的形式水平,是学生达不到的。在达不到的情况下,就不得不学习套路,这是违反认知规律的。阅读理解,只能在三四年级开始渗透(以句段的理解为主),在五六年级才可以加以考查。这时候,学生已经经过了自动化阅读期,可以在意识层面对语言材料进行理解加工,标准化测评,才算成熟。
英语的学习,道理当然类似。不说英语,是因为小学英语还算健康,现在的流行趋势,还是重听说读,并不过分地强调写。
老师为什么放不下考试?家长为什么放不下做题?
因为我们从前就是这么过来的,已经形成路径依赖。做题、考试,让大家有安全感。就跟许多人特别重视拼音,错把拼音当成识字工具一样。
实际的情况,是应试教育的指挥棒,迫使老师不得不重视考试,做大量无谓的练习。但是双减以后,不允许一二年级考试,甚至不允许小学阶段抽考。
镣铐已经解开,可是你不愿意放下双手;狱门已经打开,可是你还想呆在里面。你这样,真的好吗?
三、双减背景下,语数外学习的不同策略
所以,双减背景下,语数外一定要遵循不同的策略。
语文和英语,提升课堂效率是必然的,不要把所有的学习或复习都放在课后。课后的时间,需要研究一套成熟的过关体系,用过关的方式,把学生没有掌握的字词或词汇,真正地识别出来,有效率地加以练习。
与过关体系相配套的,就是增加输入量,无论是中文还是英文。晚上也好,周末也罢,寒暑假更不用说,阅读,以及各种输入量的增加,应该是家庭长期的任务。学校要在这一方面肩负起责任,给家庭适当的专业的指导,避免家长在焦虑中自己买题给孩子乱做。
关于英语,要再说几句。国家淡化英语,方向是对的。英语学习,浪费了中国人太多的时间,而大多数中国人,一辈子都用不到英语。这从经济学的角度,是一种浪费。但是,家长要正确地理解这件事。从国家的角度,考虑的是大数据,是教育公平,是国民教育经济学。但是,对具体的家庭来讲,要不要加强英语的学习,则要有一个清醒的判断。如果你的孩子各方面都很强,你对他有非常高的期待,他自己也很努力,在这种情况下,英语学习则非但不能削弱,还要加强。因为他将来要融入世界,英语是国际语言,英语的精通水平,直接影响他未来的职业生活。硅谷为什么印度高管多而中国人几乎只能打工?跟英语水平有非常大的关系。
语文和英语以正确的方式学习,那么,节约下来的时间,就要尽量给数学。因为……数学确实需要练习。
低段数学最重要的,当然是概念建构,是加减乘除的建模,不过,这个难度非常大。在这种情况下,适度的灵活的练习,可以促成学生内在的理解。在数学方面,我们反对的是盲目的不加选择和设计的刷题,但不能认为,数学也不能做题。哪怕在小学低段,数学不布置书面作业?我反对。
总而言之,双减政策对中国教育和广大的家庭,是绝对的利好。但是怎么在双减的政策空间里,不削弱教育教学的质量,是学校和家庭要持续思考的问题。
(全文完)
老魏的咖啡馆(第二季)
CCtalk课程号:89355708
觉得有价值的话,可以转发给周围的人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