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P2P“风口上的那些猪”是如何摔下来的?

2017-10-11 牧晨 网贷之家


中国的互联网金融,从无到有,到高速发展、方兴未艾,在此背景下,行业内涌现了不少的“风口”。与此同时,随着市场与政策的变化,部分“风口”从蓝海变成了红海甚至“火海”,直至被一刀切。正应了那句话: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


在这为期并不算太长的互联网金融大潮中,资产端的“风口”吹得最猛,“风向”也最乱。本文将梳理互联网金融的4个曾经和正在“风口”中的资产端——股票配资贷(消亡)、首付贷(消亡)、校园贷(基本消亡)、现金贷(如火如荼发展,但已被监管重点关注),来揭秘“风口”与政策、市场之间的关系与博弈。


1、股票配资:40多家平台曾涉及,最终叫停被罚


2015年上半年,在牛市催生下,股票配资业务火爆一时。不少P2P网贷平台推出了这一业务模式,在那一波大牛市中,这些平台的业务规模,突飞猛进。


据盈灿咨询不完全统计,彼时共有40多家P2P网贷平台涉及配资业务,纯配资平台包括米牛网、658金融网、756金融网、六合资本、贷未来、六六贷等,含配资业务的平台包括PPmoney、投哪网、团贷网等。



然而,好景不长。此后,野蛮增长的资金杠杆泡沫破裂,对金融市场的稳定产生了重大影响。证监会严厉出手,对场外配资进行严格监管。


先是2015年7月12日晚间,证监会发布了《关于清理整顿违法从事证券业务活动的意见》,严禁账户持有人通过证券账户下设子账户、分账户、虚拟账户等方式违规进行证券交易。同日,国家网信办也发布通知,全面清理所有配资炒股的违法宣传广告信息,并采取必要措施禁止任何机构和个人通过网络渠道发布此类违法宣传广告信息。


第二天(2015年7月13日),股票配资的代表平台米牛网、658金融网分别发布公告称,从即日起,停止股票质押借款的中介服务业务。此后,多家涉及配资业务的P2P平台,也纷纷停止并退出该项业务。股票配资“戛然而止”。


除了叫停股票配资,监管层还“杀鸡儆猴”,对相关企业进行了惩罚。


2015年9月18日证监会通报,日前已对杭州米云(即米牛网)等5家公司涉嫌非法经营证券业务案调查、审理完毕。证监会新闻发言人指出,其行为违反了证券法第122条“未经国务院证券监督管理机构批准,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经营证券业务”的规定,构成证券法第197条所述非法经营证券业务的行为。


证监会拟对杭州米牛作出以下行政处罚:没收杭州米云违法所得1595.18万元,并处以4785.55万元罚款;并对杭州米云董事长兼总经理柳阳给予警告,并处以30万元罚款。


网贷之家研究员陈晓俊表示,互联网金融发展的创新值得鼓励,但是创新的同时,不能忽视了其中的风险,更不可脚踩监管的红线、顶风作案,否则必将遭受监管层的严厉打击。


2、首付贷:累计规模超43亿,仅火热了8个月


首付贷由来已久,在楼市低迷时,一些开发商为了尽快回笼资金,有时会推出“零首付”活动促销。2015年,随着房价上涨、门槛太高,房产中介也逐渐意识到首付贷等产品的前景广阔。世联行、链家、我爱我家、搜房网等线上线下房产中介,纷纷推出包括首付贷在内的金融产品及服务。


而在缺少优质资产,资产荒日趋严峻的背景下,各大P2P网贷平台也都在寻求出口来对接更多资产。在此背景下,一些P2P平台也纷纷涉足首付贷业务。


根据网贷之家不完全统计,当时有近50多家P2P网贷平台出现过首付贷标(出现过1次符合首付贷类型的标即进行统计),其中有20家P2P网贷平台对接首付贷资产为主要业务,包括搜狐旗下搜易贷、多宝贷、合汇贷。不过,在2016年3月时,这20家P2P网贷平台中,已经有多家平台暂停了首付贷相关业务。


规模方面,据盈灿咨询不完全统计,2015年7月P2P网贷首付贷成交量约为2.7亿元,随后数月(排除10月、2月季节性因素),基本呈现出单边上涨态势,至2016年1月单月成交量已达9.2亿元。数据显示,在2015年7月至2016年2月的近8个月里,P2P网贷首付贷的累计成交量达43亿元。



随着首付贷从小而美进入大众的视野,风险也随之而来。


转折点发生在2016年春节后。当年2月,链家等中介被曝利用“首付贷”等金融产品帮助客户“配资”买房,此后很长一段时间,首付贷被妖魔化,有人认为首付贷是推动房价上涨的幕后推手,一时间“人人喊打”;也有人认为如果不禁止首付贷,或将引发系统性金融风险。最终,引发了监管层出手整顿。


2016年3月7日,一条关于房产的重磅消息曝出,有消息称,包括中国央行和中国银监会在内的金融监管部门,正密切关注部分地区房地产行业融资风险,计划推出措施,打击发放贷款作为房屋贷款首付的行为。


同年3月8日,深圳金融办要求对深圳地区的P2P、小贷公司涉及众筹买房、“首付贷”或其他涉及高杠杆房贷情况进行摸底排查。紧随其后,北京市金融工作局也在摸底涉嫌高杠杆房贷情况,通过监测预警平台查控风险。


素有“楼市配资”之称的首付贷,被推到风口浪尖。P2P平台的首付贷业务也戛然而止。


国务院办公厅在2016年10月13日公布的《互联网金融风险专项整治工作实施方案》明确指出:“严禁各类机构开展‘首付贷’性质的业务”——这是继住建部、发改委、央行等七部委联合下发的《关于加强房地产中介管理促进行业健康发展的意见》中首次将“首付贷”正式定性为违法违规的互联网金融产品之后,国家最高文件作出的进一步明确,可以看出高层拦截与封杀“首付贷”的坚决态度。


为何“首付贷”人人喊打?陈晓俊分析称,楼市不断地上涨过程中,所有买房者都处于盈利状态,但是楼市下跌,风险将被明显暴露出来。2008年次贷危机的导火索,就是银行将钱放贷给了次级买房者进行买房,导致房价下跌后无法完全回收放贷资金使得银行出现大量坏账。


在苏宁金融研究院高级研究员薛洪言看来,只要深入了解首付贷的产品机理,就会发现首付贷在刚推出时不失为一款很好的产品。“说到底,还是火爆的楼市毁了首付贷这个优秀的产品。”他表示,首付贷的快速扩容和变质,是房价快速上涨的结果,并非导致房价快速上涨的主要原因。从控制房价过快上涨的角度,一二线城市的首付贷整顿也并非治本之策。


值得一提的是,据财新网报道,银行理财才是提供首付贷“资金端”的重要渠道。该模式就是房产中介与银行协定,通过交纳一定的保证金,将银行理财资金对接到首付贷项目上,而买卖双方则签署一份“阴阳合同”(“阳合同”代表被做高的房价,“阴合同”代表真实房价),房产中介又与卖方签署协议,以保证买方个贷顺利到位,最后让多出的个贷余额来偿还首付贷。


3、校园贷:“小河渠里开大船”,最终搁浅


2014-2015年校园贷业务火爆一时,多家知名互联网金融平台凭借着校园贷业务(主要分为消费分期、现金贷产品),获得了数轮融资,趣分期更是在不到两年半时间里,完成7轮融资。某知名平台则因为校园贷业务“起死回生”。


而正当各大玩家疯狂攻城略地,酣战淋漓之际,河南一名大学生自杀的消息,刺破了校园贷市场的“繁荣”泡沫。


2016年3月,郑州大学生郑某以同学名义贷款,不堪重负的他,微信留下遗言后跳楼自杀。有媒体称,是“校园贷”逼死了这名大学生。经了解,郑某系伪造同学签名贷款,借高利贷赌球,欠下总金额超过58万元的外债无力偿还,最终走上了不归路。


更多问题不断被曝光出来。部分不良平台被曝采取虚假宣传的方式、降低贷款门槛、隐瞒实际资费标准等手段,诱导学生过度消费等乱象。而女大学生“裸条”借贷事件,更是或直接或间接地将校园贷平台线下的野蛮推广、催收中的灰色操作等问题,全面暴露出来。


此后,银监会以及多地地方监管部门相继出台了限制性文件,对校园网贷平台施加压力。各大校园贷或校园分期平台,则纷纷转型或退出这一市场。



2017年5月27日,中国银监会、教育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联合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校园贷规范管理工作的通知》,明确提出,未经银行业监管部门批准设立的机构禁止提供校园贷服务;且现阶段一律暂停网贷机构开展校园贷业务,对于存量业务要制定整改计划,明确退出时间表。这一通知正式为校园贷业务“画上了句号”。


2013年,校园贷首次进入校园,处于初步探索发展阶段;2014-2015年校园贷进入高速发展轨道,特别是2015年开展校园贷业务的互金平台急速增长并达到顶峰,做校园贷业务的平台达108家。但2016年下半年以后,由于政策和社会舆论压力的原因,开展校园贷业务的平台数量急速下降。


据网贷之家研究中心不完全统计,截至2017年2月底,全国共有47家校园贷平台选择退出校园贷市场,其中有28家平台选择停业;19家平台选择放弃校园贷业务及转型。



值得一提的是,校园网贷市场由盛转衰,前后不过3年时间。不过,在业内人士看来,校园贷/校园分期被禁的“命运”,又是必然结果。


苏宁金融研究院高级研究员薛洪言指出,校园贷是个典型的小众市场,撑不起放贷机构的巨头梦。但放贷者不管这些,2014年,校园分期市场同比增长200%以上,2015年,要实现更快地增长。扩展队伍(很多平台都有数万校园代理),攻下一个又一个的学校、一层一层地下指标,总之,增长、增长、增长,恰恰没注意到这是个典型的小众市场。“在小河渠里开大船,不搁浅才怪。”


趣分期是校园分期平台中的代表玩家之一,其CEO罗敏在接受36氪专访时曾表示,当时苹果手机每卖一台亏损1000块钱,为了抢用户,甚至全场免息。2015年一年下来,产生了“大几千万美金”的亏损。在2014年七八月份,趣分期在不到一个月时间内,从10个城市迅速拓展到300个城市,人员也在急剧扩充。罗敏在采访中称,趣分期的风格是“先执行,快速扩张,再快速纠错”。


值得一提的是,2015年至2016年上半年,校园网贷平台业务走上巅峰。也正是这段时间,滥用学生兼职和激进的奖金激励带来的副作用,变得越来越明显。为了赚更多的推广费,地推人员与学生之间联合造假或放松验证,成为“圈子里公开的秘密”。据报道,有人一天能签100多单,如果按每单50元的推广费计算,一个兼职地推的在校生,每天可以拿到至少5000元的提成。


直到有一天,某个环节出问题了,此前在高速增长中被掩盖的所有问题,集中暴露出来。顷刻间这一链条分崩离析。“是校园分期平台的疯狂扩张与激进的奖金激励制度,背后投资方的默许和纵容,一线地推团队的野蛮推广,以及趁机浑水摸鱼的民间小额贷款公司……每个参与到校园网贷的环节,都在齐力把这个细分市场拖进了深渊。”


4、现金贷:利润高到不好意思说,却利剑高悬


互联网高利贷、暴力催收,是外界对“现金贷”的普遍负面评价,尽管如此,不少公司却凭借该业务赚得“盆满钵满”。


9月19日,趣店向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递交了招股书,计划在纽约证券交易所上市。根据招股书,2017年上半年,趣店净利润高达9.84亿元(超2016年全年总净利润),同比增长695.25%,利润率超过50%。


值得一提的是,如果不是因为上市要披露相关数据,外界可能浑然不知趣店竟然已经这么赚钱了。这家于2016年9月宣布退出校园贷市场的知名校园分期平台(原趣分期),目前的主要业务为现金贷和商品消费分期。


此前2年,趣店网在做校园贷业务期间一直处于亏损状态,根据招股说明书,2014年(2014年4月9日起)、2015年,趣店的收入分别为2410万元、2.35亿元,净亏损分别为4077万元、2.33亿元。2016年趣店进行战略转型之后,当年实现营收14.428亿元,净利润达5.766亿元。


据业内人士透露,去年以来至今,不少公司凭借现金贷业务实现了盈利,例如,北京某现金贷公司每个月的净利润达1.5亿元。“现金贷的利润高到不好意思说,除了上市系、持牌系金融企业会披露一些数据,一般公司都不会披露信息,都是闷声发大财。”


公开信息显示,2017年上半年,中银消费金融、招联消费金融、捷信消费金融、2345贷款王的净利润,分别为6.45亿元、5.41亿元、4.96亿元、2.39亿元。



在现金贷公司“闷声发大财”,引无数P2P平台竞折腰的同时,各路人马也争相杀入这一领域,要么为现金贷公司导流,要么自己做起现金贷业务。与当年全民皆P2P的情景颇为相似。


据报道,继腾讯、搜狐、网易之后,门户“老大哥”新浪也按捺不住,开始试水消费金融。新浪不仅试水了线下分期,还推出了线上现金贷产品。而百度与农业银行合作,共同推出了网络现金贷的线上产品“AB贷”。聚美优品则推出由陈欧亲自代言的现金贷产品“颜值贷”。此外,暴风金融、无秘、今日头条、映客直播平台等,也被曝推出现金贷产品。


与此相对应的另一个现象是,目前业内对外普遍保持低调,有不少平台甚至极力撇清与现金贷的关系,例如说自己是“互联网小额信贷信息服务公司”。


现金贷的高利润及监管红利还能持续多久?在一些业内人士看来,“用高利润去覆盖高风险,是现金贷业务的特点。假如监管层对利率、服务费进行限定,高利润没了,还有谁愿意去承受高风险?就看政策的大刀怎么砍下来了。什么时候砍下来,不知道……”


早在今年4月10日,银监会发布的《关于银行业风险防控工作的指导意见》,明确要求做好“现金贷”业务活动的清理整顿工作;4月14日,全国P2P网络借贷风险专项整治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再发《关于开展“现金贷”业务活动清理整顿工作的通知》和《关于开展“现金贷”业务活动清理整顿工作的补充说明》(以下简称:《补充说明》)两份函件,直接将现金贷纳入互联网金融专项整治范围。


针对平台利率畸高一项,《补充说明》中特别提到,部分平台采取日息、月息等概念吸引借款人,而实际年化利率超过36%,突破了《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民间借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相关规定》第二十六条。


在一些地方性的互联网金融风险专项整治工作中,对现金贷业务的规范,也透露出了一些信号(如对利率、砍头息、服务费等做了相关规定)。


利率如何界定,被认为是影响一批现金贷平台存亡的生死线。


摆在现金贷公司面前的,除了政策风险,还有严峻的“多头借贷”风险。多家持牌征信机构的统计数据显示,当前“现金贷”行业的多头借贷比例已超过50%,个别平台高达70%以上,甚至有的客户同时在上百家平台借款。业内人士认为这是危险的信号,如果越来越多的用户拆东墙补西墙,“总债务如滚雪球般越滚越大,最终可能引发雪崩。”


另一个潜在的风险是,新平台的出现(也被称为“新口子”),使得现金贷行业的坏账、违约、逾期等风险尚未暴露。但是,如果“新口子”一旦被切断,将意味着许多以贷养贷、借新还旧的“游戏”无法持续下去……业内人士认为,在整个行业规模迅速膨胀的背景下,这个看起来小小的业务,同样可能造成系统性风险。


如果某一天爆发了代表性社会事件,或直接倒逼监管层重拳整治。校园贷的前车之鉴,历历在目。


今年以来,在部分平台加大业务拓展力度、招兵买马之际,也有一些现金贷平台选择了转型或退出。老兵在默默转型,新人依旧在抢滩。



 来源 | 网贷之家  作者:牧晨

声明 | 登载文章内容仅供传递信息,不构成投资建议,转载请注明来源网贷之家。


精彩爆文


做投资理财,每年想获得10%的收益率有多难?

颤抖吧,老赖!政府出重拳,老赖们将被“游街示众”

签协议≠已经存管 细数易踩雷的三大存管猫腻

赚钱难于登天的时代,富人是依靠什么挣那么多钱?

年轻人嘛,现在没钱算什么,反正以后没钱的日子多的是

没钱不上进又不会理财,那你凭什么做剩女?

深圳网贷整改最新进展:大平台已完成现场检查

一文看懂爆雷平台与羊毛党之间的利益关系

推广的网贷平台跑路了,这口大锅返利网站背?

独家!9月45例互金融资盘点,17家借贷平台上榜(名单)

真实!P2P高返推手自述:我为什么要退出这个圈子


广告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