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麦肯锡访谈了1万名中国消费者,发现本土品牌有这些大机会

2017-11-28 新零售小蜜 FBIF食品饮料创新

▲ 关注后回复数字“2”,加入系列食品微信群


来源:新零售智库

作者:新零售小蜜




麦肯锡近日发布了2017年中国消费者调查报告。调查访谈了近1万名18至65岁的中国消费者,他们来自44个城市和7个农村乡镇。有一点在今年的调查中非常突出,即“中国消费者”作为一个整齐划一的群体已经不存在,而是形成了鲜明的多样性。

 

报告提出了四个关键趋势。


一、消费者信心达到10年来新高,但风险仍在


中国消费者信心指数从2016年春季的低点100,上升到2017年8月的115,为2007年全球金融危机前夕以来的最高值。


消费者对经济前景及自身消费力充满信心

图片来源:麦肯锡咨询


如果你想一窥中国消费者的信心有多强劲,只消看一下双11就知道了。今年天猫双11销售额达250亿美元,超过了美国“黑色星期五”和“网购星期一”的总和。

 

消费者信心持续走强的背后是越来越多的自由支出, 这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消费升级的驱动,消费者倾向于购买更高端的品牌。


关键快消品的消费升级/消费降级

图片来源:麦肯锡咨询


但风险仍在,一边是居高不下的房价、大笔的子女教育费用和老龄化社会日渐沉重的照顾老人的负担,另一边是收入增长的放缓和物价的上涨。


二、重视健康,但消费者对健康的理解并不一致


65%的中国消费者追求更健康的生活方式。当然,大家对健康的看法也并不一致,麦肯锡划分出五个类别:简单生活家(25%)、健康平衡族(30%)、运动爱好者(10%)、工作狂(10%)和漠不关心者(25%)。


中国消费者对健康生活的不同态度可分为五类

图片来源:麦肯锡咨询


中国消费者似乎正在远离缺乏营养的食品和饮料。41%的受访者表示,“几乎从不”吃不健康的食物。此外,快餐连锁品牌被认为比“小吃店”和路边摊更健康。正在腾飞的外卖服务也开始提供更健康的选择,如沙拉、无麸质和无乳糖食品。

 

麦肯锡也发现,虽然越来越多消费者认同健康生活方式的好处,但有时认知与实际不一定吻合,而且这种矛盾认知颇具中国特色。例如,尽管常温酸奶不含对消化系统有益的益生菌、活菌和酵母菌,39%的消费者却认为常温酸奶与冷藏酸奶同样健康。


超过40%的受访者声称自己定期锻炼。如今,中国有超过1500万名健身房会员。运动类应用程序的用户数量也很惊人,截至2016年底活跃用户超过6500万。


三、90后正成为消费新引擎,但90后与90后还不一样


90后消费群体占中国总人口的16%,从现在起到2030年,他们将贡献中国总消费增长的20%以上。

 

90后与90后还不一样。对于这个具有鲜明多样性的群体,麦肯锡尝试着细分为五类,即追求幸福者(39%)、追逐成功者(27%)、知足青年(16%)、任性挥霍者(10%)和宠二代(8%)。


90后消费者可细分为五类

图片来源:麦肯锡咨询


像腾讯的多人对战手游“王者荣耀”,就成功瞄准了90后中最大的两个群体,即“追求幸福者”——游戏满足了他们对幸福和生活质量的渴望,以及“追逐成功者”——游戏是他们释放压力的出口。


四、对全球品牌和本土品牌的认知更加细致


往年的调查中,中国消费者对外国品牌表现出浓厚的兴趣。渐渐地,人们的视线转向本土品牌,开始密切关注那些主打性价比的品牌。


中国消费者对品牌的认知更为细致

图片来源:麦肯锡咨询

 

如今的中国消费者似乎更关心品质,而不是一味纠结成本。华为就是一个很好的样本,中国消费者为拥有一款既时尚领先,又比iPhone便宜的国产智能手机而自豪。对于顶级外国品牌,消费者也愿意为其强大功能、出色设计和优秀品质支付溢价。以英国科技公司戴森为例,尽管其售价远高于国产同类品牌,其产品2016年在中国市场销售额增长仍超过200%。(在天猫上,戴森的吸尘器等产品增长势头尤为突出——新零售智库注)

 

在大多数所调查的品类中,品牌归属地没有以前那么重要了。现今消费者对自己想要什么非常明确,无论是本土品牌,还是外国品牌,要求都是一样的。首先,要物有所值。其次,产品品质要好,而且能满足个人偏好。最后,售后服务要到位。

 

在麦肯锡调查的17个品类中,受访者明确表示有8个品类偏爱本土品牌。其中,个人数码产品国产品牌2012年占43%的市场份额,2017年则升至63%;个人护理品市场,这一比例从61%提升到76%。

 

而国产品牌主导鲜奶、生鲜食品和家禽只是因为外国品牌在生鲜类别上没有竞争力。

 

在六个外国品牌更受青睐的品类中,像婴儿配方奶粉、化妆品和葡萄酒等产品,优质和大品牌成为消费者决策的关键因素。

 

在30%的受访者中,出境旅游影响了他们对国产品牌的认知。他们抱怨最多的是国产品牌质量较差(48%)、品牌形象不太高档(39%)。他们也对外国品牌在中国市场的质量有别(40%)和售后服务(40%)不太满意。品牌商应该将这种不满视为预警信号:这些消费者中有超过一半的人出生于1980年之后,也愿意花钱买更贵的商品。


有意思的是,一些外国品牌被相当数量的中国消费者误认为是中国品牌,而一些中国品牌被相当数量的中国消费者误认为是外国品牌。

 

许多人认为,很多早早进入中国市场的国际化品牌,如玉兰油(Olay)、碧柔(Biore) 和旁氏(Ponds)源自本土。在酸奶产品中,45%的消费者以为法国的达能(Danone) 是国产品牌,48%的消费者则把日本的养乐多(Yakult)当成国产品牌。


对部分品牌的认知

图片来源:麦肯锡咨询


另一方面,一些国产品牌把自己包装成国际范儿。45%的受访者以为婴儿奶粉品牌贝因美(Beingmate)是进口品牌。在服装品类中,已经有76%的消费者更青睐本土品牌,而美特斯邦威仍被45%的消费者认为是外国品牌。


下载完整报告


后台回复“双击中国消费者下载麦肯锡《2017年中国消费者调查报告 :“双击”中国消费者》。


提示:

* 本文经新零售智库(微信ID:newretailinsider)授权转载,转载请联系出处。原文标题:麦肯锡访谈了1万名中国消费者,发现本土品牌有这些大机会

* 投稿与商务合作,联系Wilbur(微信:aotokuer)

/ 更多文章 /


FBIF2018

全球力量,领变未来——FBIF2018食品饮料创新论坛(点击查看)将于2018年4月18日-20日在上海举行。FBIF2018以“新品类崛起”为主题。论坛共三天,将涵盖乳制品、饮料、特医食品、零食、营销和包装话题。往届FBIF吸引了包括雀巢,可口可乐,百事,亿滋,中粮,康师傅,统一,达能,星巴克,蒙牛,伊利,利乐,雅培,农夫山泉,三只松鼠等企业参与,预计1800位食品业界人士将出席FBIF2018。公众号后台点击菜单“FBIF或回复“FBIF2018”获取:论坛、“标志大赏”和“Hello Foods”赛事信息。


/ 微信群 /

添加王淼(Bill Wang)微信:wang494859121,申请加入代工、CEO、CMO、首席研发官、食品综合、功能性食、特医、啤酒、生产&供应链、乳品营销、添加剂、餐饮、饮料、休闲食品、研发、设计、包装、新零售、调味品等微信群。

点击阅读原文,查看更多创意文章。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