卖吸管也能过亿,你想过它是一个这么大的生意吗?
d▲ 关注后回复数字“2”,加入系列食品微信群
来源:市井财经
作者:叶克飞
说到那些看起来很小却能赚大钱的生意,吸管算一个。这篇趣味性的文章带你重新认识“吸管”这个不起眼的小发明,除了方便喝饮料,它还有助于防蛀牙哦。不过,“天下吸管出义乌”,现在义乌也遇到一个转型小烦恼,在环保浪潮袭来之时,塑料吸管该怎么变身?
彩虹色吸管
图片来源:pixabay
有一样东西,虽然不起眼,但在女孩子的自拍照里出现频率真是超高。你翻翻自己的朋友圈,那些云淡风轻岁月静好的自拍照里,有没有一些女孩子喜欢拿着杯饮品,杯子里是不是总插着根吸管?
当然,还有更极端的例子。前两年,法国《费加罗报》报道了北美的富二代中国留学生,其中有女孩喜欢喝高价红酒,并且用吸管喝以避免弄脏牙齿,此举被批为恶俗。
小小一根吸管,如今已成人类必需品。超市里的牛奶、酸奶、饮料,多半配有吸管,餐厅和咖啡厅里的饮品,吸管也多是标配。
据说,人类一年消耗吸管已达数千亿支。
烟草商发明吸管
现代意义上的吸管,英文为straw,由美国人马文·史东(Marvin Stone)在1888年发明。19世纪的美国人喜欢喝冰凉的淡香酒,为了避免口中热气降低酒的冰爽,人们就不愿用嘴直接饮用,而是用中空的天然麦秆来吸着喝。但天然麦秆不但容易折断,还带着股青涩味道,会渗入酒中影响风味。
马文·史东是一名烟卷制造商,他从烟卷中得到灵感,制造了一支纸吸管。纸吸管当然不会断,也没有麦秆的怪味。所以人们不但喝淡香酒时用它,喝其他清凉饮料时也用。马文·史东作为“现代吸管之父”,他的发明不但有效,还很人性化,粗细程度刚好可以避免饮用者吞下柠檬籽。
马文·史东
纸吸管当然也有弱点,毕竟是纸做的,即使用蜡做防水涂层,也没那么耐用。相比于纸吸管,塑料吸管本身就不透水,可以更轻薄,制作成本更低。而且塑料具有极强的可塑性,可以让吸管做出各种有趣的形状和颜色。因此,塑胶吸管随即风靡世界。它被视为一项伟大发明,除了方便喝饮料之外,还有效减少了蛀牙发生率。
塑胶吸管是人类近现代文明的产物,而美国人之前使用的麦秆,还有同样中空的芦杆,都是古代人类所用的“旧式吸管”。
用吸管喝酒
有意思的是,如今吸管基本是用来喝饮料之用,但无论是它的原型,还是现代意义上之吸管的发明,都与酒有关。
杜甫曾经写下“黄羊饫不膻,芦酒多还醉”的诗句,何谓“芦酒”?那些因为用吸管喝红酒而被批为恶俗的中国富二代女孩若是知道了,说不定会把杜甫请出来当大旗,因为芦酒就是用芦杆插在酒桶里吸来喝的酒。
明代杨慎在《艺林伐山·芦酒》一文中对芦酒做过解释:“芦酒,以芦为筒,吸而饮之。今之咂酒也。”这种酒以青稞、大麦、高粱为原料,煮熟后拌上酒曲放入坛内,以草覆盖酿成。饮用时,先向坛中注入开水或清水,再用芦杆吸饮。如果有贵客来,芦酒可谓高规格接待必备,大家轮流吸饮,吸完再添水,直到味淡后,再食酒渣。直到今天,苗族、羌族等地还保留这一待客传统。
唐代吸管杯
但如果以为中国古代的习惯就是如此取材于自然,那可真是小看了古人的智慧。
近年来各种古代陶瓷展中,时而有吸管杯的出现。
比如唐代的三彩吸管杯,就是陶瓷技术大幅提高期间的新设计,算是茶具中的奇形产品。新加坡曾有过“唐代沉船”珍宝展,展示古代海上丝绸之路上沉船中打捞出的文物。这艘名为黑石号的唐代沉船,于1998年由德国打捞公司在印尼勿里洞岛海域一块黑色大礁岩附近发现。这是一艘阿拉伯商船,装载着经由东南亚运往西亚、北非的中国货物,仅中国瓷器就达到67000多件。因为出水长沙窑瓷碗上带有唐代宝历二年(826年)铭文,结合其他器物考证,沉船的年代被确认为9世纪上半叶。在展品中,就有四只吸管杯。
到了明清两代,陶瓷技术更加进步,吸管杯也出现了不少精品。比如光绪年间的“太湖秋操纪念杯”,造型为一朵莲花,莲花以粉彩装饰,杯体一侧有茎,连通至杯底,这根中空的茎便是吸管,堪称巧思。
不过,陶瓷制的吸管杯限于厚度,加上造价高昂,或许并不实用。
古代欧洲所用的吸管,估计都以天然材料为主。
约翰·曼德维尔于1371年所著的《约翰·曼德维尔爵士游记》就提到了吸管,这本中世纪畅销书讲述了大量旅行见闻和宗教知识,其中追溯了一则关于骑士在欧亚非大陆旅行的民间传说,大部分当然是虚构。其中提到了非洲的埃塞俄比亚,说有座小岛上的人们都是侏儒,他们没有嘴巴,脸上只有一个小圆洞。他们用吸管进食或喝水。由于没有舌头,他们也不能说话,只能靠手语,并发出嘶嘶声作为辅助。
直到今天,西方仍有一些饮品,依稀可见旧时天然材料所制吸管的传统。比如著名的血腥玛丽,这款鸡尾酒以番茄汁混合伏特加,加上一根芹菜梗,这根芹菜梗便是吸管。
梅西喝马黛茶
南美大陆的马黛茶也值得一提。
马黛茶其实不是茶,而是一种树叶饮品,早在印加帝国时代就已风靡南美。这款饮品如今在欧美极为走红,在阿根廷本土更是被奉为国宝。一千多年来,它不但是饮品,更是充饥的食粮,当人们遭遇自然灾害时,马黛树叶不但能够充饥,还能提神解乏。阿根廷遭遇西班牙殖民期间,原本游牧的高乔人沦为替殖民者在山路中运送矿石的赶马人。他们在艰难跋涉中,仅能依靠马黛茶传递思乡情绪。
马黛茶的喝法与众不同,与东方人在茶壶里泡茶然后倒在茶杯里饮用不同,马黛茶使用专门的马黛茶壶。用竹筒或葫芦掏空制成的马黛茶壶约拳头大小,配铜质吸管。吸管插入茶壶中的一端稍大,呈扁椭圆形,有网状过滤嘴。
如果你留心就会发现,在阿根廷足球联赛的观众席上,总有人抱着马黛茶边看边喝,街头上也总有人聚在一起,拿着一个茶壶用吸管轮流吸饮。相比陶瓷吸管,南美传统的铜吸管似乎更为实用一些。
小吸管,大产业
吸管的原理非常简单,当人们吸气时,会造成管内压强变小,而为了平衡气压,大气压强将会迫使管内液体上升。停止吸气时,管内液体下降,压强便回到平衡。制作方面也算不上什么高科技,技术方面一直变化不大。至于吸管的利润,更是微薄。尽管某些造型别致的吸管售价很高,但我们日常所见的吸管,大多还是直接配在饮料上,或是餐厅里提供的吸管,直来直去,造型原始,都是价格最为低廉的那种。在英文里,吸管和稻草是同一个词straw,不引人注目,用完即弃,利润也极其微薄。
国内有吸管生产商算过一笔账,每根吸管“平均销售价在8厘钱,刨除原料成本50%,劳动力成本15%~20%,设备折旧、物流等费用20%多,最后的纯利润只有大约10%。也就是说,生产一根吸管我们只能赚8毫钱,也就是0.0008元”,换言之,卖1250根吸管才能赚一元钱。
但也别小看这门产业,全球一年消耗这么多吸管,自然有企业可以因此做大。
当年有“天下吸管出义乌”的说法,以小商品闻名的义乌,拥有不少吸管生产商,产品远销世界各地。但多年下来,大浪淘沙,义乌的吸管生产商只剩下两三家,其中就包括了占据全世界吸管生产量20%之巨的双童。
在双童掌舵人楼仲平看来,他致力于吸管行业,就是在效仿西方那些几百年只生产一种商品,力求尽善尽美的家族企业。此前,瑞士日内瓦ISO国际标准化组织正式向全球162个成员国发布了《聚丙烯饮用吸管规范》ISO国际标准,这一标准正是由双童主导制定的,这家企业已成为名副其实的国际行业游戏规则的制订者。
有新闻报道称,双童如今已经拥有全球塑料吸管行业三分之二的专利,将小小吸管做成年产值上亿元的隐形冠军。
双童日用品有限公司董事长楼仲平
楼仲平曾在采访中表示,自己也曾对利润微薄的吸管行业产生过质疑,萌生退出念头,但2000年的一次日本之行,让他彻底改变了对吸管的认知。当时,他去日本一家一次性筷子工厂参观,这个小工厂只有十来台不算太先进的生产设备和十几个员工,但生产出来的一次性筷子却像工艺品般考究,包装更是极为精致。售价也极为惊人,五双包装的一盒筷子,出厂价格高达四百多日元,相当于每双人民币六元多,是国内同类一次性筷子批发价格的一百多倍。
这类企业在日本非常之多,也是工匠精神的最好代表。楼仲平也决心效仿,扎根于吸管产业。如今,双童的吸管已经远销欧美以及对质量最为苛刻的日本。除了普通吸管外,这家企业还生产了大量利润较高(部分产品一根就可售价数元)的新型吸管,比如方便孩子吃药的哈哈吸管,在吸管中间设置了一个小盒子,可以放入药物,边玩边吃。又如动物造型的卡通吸管,内嵌风轮会不停旋转的风车吸管等。针对成年人,也有“Y”型的情侣吸管,吸管上方有一颗粉红色的“心”,“心”的两边弧上各有一个小吸管,心形腔体里则装有一个小小的水流止回阀和过滤装置,这样的“爱心吸管”在婚宴等场合中非常应景,零售价每根高达8元左右。还有帮助老人和病人吸饮不会回流的省力吸管,也颇有市场。
为了鼓励员工参与创新,双童每年都会举办产品创新大赛,现在热销的不少新款吸管产品,就来自创新大赛的获奖作品。
如今,双童产量惊人,有时一天就要生产过亿支吸管,有些欧美大客户一度可以包下全年产量。但楼仲平认为大客户会压低产品利润,而且一旦中断合作,会造成极大影响。于是,他别出心裁地提出了“小客户原则”:即最大的客户订单也不允许超过双童年产量的3%,否则宁愿放弃,使得企业不再受制于某一两个大客户,增加了行业话语权。
吸管会不会回归传统?
吸管行业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三无吸管的存在。
这几年有不少媒体都做过相关新闻,报道餐厅、咖啡厅、奶茶店供应的吸管有问题。新闻提到的小店里,吸管常常裸露在外,并无包装。这些无包装的吸管,比独立包装吸管贵得多,质量也堪忧。像有些奶茶店供应的吸管,看起来五颜六色,但闻起来有明显塑料味,批发价是一包两元,共一百支,甚至还有价格更低的,成本可想而知。如此低成本,质量根本无法保证。
有调查发现,“三无”彩色吸管易燃,且在燃烧过程中塑料味非常浓烈,其中颜色最深的黑色吸管气味最刺鼻,在燃烧过程中还伴有大量黑烟,滴落了大量类似于烛泪的物质。
相比之下,合格产品燃烧时气味较淡,基本没有烟,燃烧产物也较为干净。而且,越是颜色透明的吸管,杂质越少。
其实,国内早已发布了聚丙烯饮用吸管的国家标准,规定一次性塑料吸管属于食品相关产品,生产企业必须获得质监部门颁发的食品相关产品生产许可证。在外包装上,必须有QS食品质量安全标志,并按照规定标注相关的使用材料、厂名、厂址等内容。但那些三无吸管,有些用废旧聚丙烯制成,有些甚至用工业和医疗垃圾制成,含有多种有害物质,不可使用,否则会对消化系统、肝脏等造成危害,还可导致性早熟、不育症,甚至癌症。
如何判断吸管好坏?
首先是“看”,要看吸管的外包装有无QS标志;吸管有无颜色,如果有颜色,安全性会降低,颜色深的那种要特别引起注意;如果吸管内有黑点杂质或破的气泡,说明是不合格产品。
其次是“闻”,在吸管未接触饮料前要闻一闻有无刺鼻的异味。第三是动手捏一捏,如果没有弹性捏一下吸管就扁了,那就说明这吸管是用比较薄的材料制成,质量较差,在使用过程中也很容易被吸扁。
当然,随着环保意识的加强,许多人认为即使是合格的吸管,也会带来大量污染。
英国环保人士认为塑料吸管难以回收,是“人类终极浪费”,要求对塑料吸管征税。据他们调查,一根塑料吸管的寿命只有20分钟左右,随后就被抛弃,餐厅和酒吧也不会将之回收。所以他们建议仿效对塑料购物袋征税的做法,对每根塑料吸管征收税费,并建议推广使用纸吸管。
相比从塑料吸管到纸吸管的“回归”,还有一些做法更彻底。前两年有人参加某项设计大赛获得大奖,概念就是返璞归真的麦秆吸管。
在崇尚环保、回归自然的大趋势下,吸管行业会不会出现新的契机?
提示:
* 本文经市井财经(ID:yigejubaopen)授权转载,转载请联系出处。
* 投稿与商务合作,联系Wilbur(微信:aotokuer)
/ 更多文章 /
FBIF2018
全球力量,领变未来——FBIF2018食品饮料创新论坛将于2018年4月18日-20日在上海举行。FBIF2018以“新品类崛起”为主题。论坛共三天,将涵盖乳制品、饮料、特医食品、零食、营销和包装话题。往届FBIF吸引了包括雀巢,可口可乐,百事,亿滋,中粮,康师傅,统一,达能,星巴克,蒙牛,伊利,利乐,雅培,农夫山泉,三只松鼠等企业参与,预计1800位食品业界人士将出席FBIF2018。公众号后台点击菜单“FBIF”或回复“FBIF2018”获取:论坛、“标志大赏”和“Hello Foods”赛事信息。
/ 微信群 /
添加王淼(Bill Wang)微信:FBIFwang,申请加入CEO、CMO、首席研发官、食品综合、功能性食品、代工、茶饮料、特医、婴幼儿、巧克力、啤酒、乳品、营销、添加剂、餐饮、饮料、休闲食品、宠物食品、研发、设计、包装、新零售、调味品等微信群。
点击阅读原文,查看更多创意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