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麦肯锡70页特辑报告论述《人工智能的未来之路》
点击上方FBIF食品饮料创新,置顶公众号
中国已成为全球人工智能的发展中心之一,自20世纪50年代“有思想的机器”诞生以来,人工智能一直未能实现突破性进展。直到近10年,由于技术的突飞猛进和商业应用的快速推广,人工智能才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随着中国老龄化日益严重,人工智能已成为竞争新赛道。然而,中国要想在这波浪潮中抢占先机,似乎路途还很遥远:专业人才的培养、教育培训与时俱进、人工智能在传统行业的适用范围得到拓宽、开放性生态系统有待建立与完善等等。
麦肯锡季刊第三辑聚焦《人工智能的未来之路》,从宏观与微观层面论述了中国人工智能的未来:中国应如何用好这一经济新引擎变成全球引领者,AI将如何为企业创造价值,而传统企业又该如何布局转型?该刊继续从物流、供应链、消费领域行业展开话题,引人思考。
人工智能
数字化的下一个前沿
人工智能技术即将掀起新一波数字革命浪潮,企业应当从当下开始积极准备人工智能研究的五大方面:机器人和无人驾驶汽车、计算机视觉、自然语言、虚拟助手、机器学习,特别是深度学习。
人工智能在大部分行业中的应用仍处于早期试验阶段,仅有极少数企业开展了规模化部署。麦肯锡在调研中采访了来自10个国家、14种行业的3000余位关注人工智能的C级高管,其中仅有20%的受访者表示在企业大规模应用人工智能,或者已将其部署干核心业务。多数企业对人工智能的商用前景和投资回报心存疑虑。该刊调査了160余种人工智能应用案例,发现其中仅有12%属于商用部署。
应用模式的差异导致率先将人工智能付诸应用的数字化企业与后来者的差距不断拉大。早期证据显示,大力投资人工智能的企业不仅取得了实际效益,也获得了突破性发展的机会。
人工智能技术对企业的数字化实力有一定要求,企业没有捷径可走,只能加快数字化转型的步伐,包括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
不过,虽然人工智能可以带来诸多益处,但它也向企业、开发者、政府和劳动者提出了紧迫的挑战。劳动者需要接受新的技能培训,学习如何与人工智能协作,而非与之对抗。渴望成为全球人工智能产业中心的城市或国家必须勇于投入全球竞争,延揽人才、吸引投资。此外更要解决伦理、法律、监管等方面的问题,为人工智能的发展扫清障碍。
人工智能对中国意味着什么?
中国与美国是当今世界人工智能研发领域的领头羊。中国的人工智能发展多由科技企业推动引领。发展创新能力是重中之重。以下,该刊从数据、算法和计算能力等三个关键因素出发分析中国面临的挑战。
在数据方面,尽管中国的科技巨头能够通过其专有平台获得海量数据,但在创建一个标准统一、跨平台分享的数据友好型生态系统方面,中国仍落后于美国。其次,全球各国都已意识到开放政府数据库有助于促进私营领域创新,但中国政府数据的开放度仍极为有限。最后,对跨境数据流通的限制也使得中国在全球合作中处于不利地位。
在算法方面,中国的研究人员在基础算法研发领域仍远远落后于英美同行。主要原因是人才短缺:数据科学家经验不足、从事领域单一、资源不平衡。
在计算能力方面,中国绝不能忽视发展先进半导体、微处理器和高性能计算技术的重要性。长期以来,中国的微晶严重依赖进口,部分类型的高端平导体则几乎完全依靠进口。
从基础研究到应用开发,再到硬件生产,人工智能全产业链的各个环节都包含着大量国际合作。在建设自己的数据生态系统、培养数据科学和研发人才,以及打造半导体产业的同时,中国还需要将其人工智能产业建设成为一个与全球市场融合的开放系统。
以上方面给中国的影响主要有三。
经济上,可以提高生产力来弥补老龄化带来的压力,创造新的产品和服务,提供新的岗位和业务,不过,这会造成收入差距的进一步拉大,先进数字技能的需求増加和低端劳动力的剩余将可能导致不平等的加剧,进一步拉大富裕沿海地区与欠发达内陆地区的差距,加剧城乡发展的不平衡;
社会上,个人信息安全遭遇危机,算法数据自身携带“歧视”,以及法律和伦理问题方面该如何评判;
地缘政治上,全球监管方面的许多领域仍是一片空白,如武器资源、科技发展等方面,需要中国连同世界共同治理。
中国人工智能的未来之路
中国要将目前的创新转化为长期可持续的増长率,就必须精心制定一整套战略。政府可以为人工智能的发展打牢根基,并且设定激励人心的目标,以此刺激私营部门的创新和应用。在具体做法上,麦肯锡季刊提出了三个维度的政策框架共五个战略重点,以供参考。
建立完善的数据生态系统。海量数据是训练人工智能系统、吸引人才、加速创新的核心要素之一。中国可以通过建立并落实数据规范体系、向私营领域开放公共数据、鼓励跨国数据交流等方式来构建一个更为完善的数据生态系统。
而建立数据标准是进行广泛数据分享和实现系统间交互操作的重要前提条件,有助于提升物联网及人工智能技术的价值。其次,为了提升数据的多样性,政府应提高公共数据的开放程度,并带头建设行业数据库。这些举措同时能够提升公共服务质量、提供政策和洞见,从而带来额外益处。再次,还需考虑国际数据流的价值。
拓宽人工智能在传统行业的应用。传统行业运用人工智能技术存在着三重障碍。其一,很多商业领袖还没有意识到改变现有业务运作方式的紧迫性;其二,专业技术知识缺失;其三,实施人工智能成本较高。
人工智能最大的价值在于引导传统产业的彻底变革。如果政府能够帮助克服人工智能发展初期的这些障碍,市场将有机会充分驱动人工智能未来的发展。
加强人工智能专业人才储备。人才是未来吸引国际公司的核心所在。政府需要大力投资人工智能相关教育和研究项目,重新设计教育体系,突出创新和数字技术的重要性;制定吸引全球顶尖人才的移民政策。
确保教育和培训体系与时俱进,支持劳动力大军的再培训。帮助受到人工智能冲击的行业劳动力重新适应并获得新技能,政府要及时识别哪些是最可能被自动化取代的工作,并为受到影响的劳动力提供再培训,比如与职业学校紧密合作,向工人提供免费教育的机会。与此同时,政府也应着力加强数据和人工智能在各个阶层的教育。
在国内及国际建立伦理和法律共识。在国内,应形成一套透明和广泛的质询程序来确保公众做好迎接变革的准备,待法律支架建立之后,政府就要成立监管机构负责人工智能的监督和管理。在国际方面,中国可以率先组建国际性的监管机构,以促进人工智能技术的和平、全面和可持续发展。中国还可以在全球经济发展中起到模范作用。
人工智能战略:CEO应回答的九个问题
传统行业的公司仍在挣扎,犹豫该如何应对这一技术进行投资。超过40%的受访者表示,公司CEO并没有将人工智能作为战略重点,60%以上的人认为,在过去一年中,公司在人工智能战略上并没有取得令人满意的进展。
人工智能的迅速发展可能更有利于科技板块,互联网公司和创业公司更易取得成功,而非现有的行业领军者。
而现有境况逼迫企业领导人制定人工智能战略。那么他们在制定战略时需要考虑:
我们应掌握何种技术,如何取得?
应着眼于哪些人工智能技术?
如何获得这些技术?购买、合作,还是自建?
如何利用这些技术打造一个持续创新的流程?
我们的现状如何?
目前本行业的人工智能应用水平如何?
谁是本行业人工智能的领导者?
我们的组织结构是否已经准备就绪,能够评估或采纳人工智能战略?
我们未来将扮演什么角色?
本行业有哪些潜在人工智能应用?
人工智能在短期和长期可能带来哪些业务成效?
人工智能可帮助我们如何进入或建立一个新行业?
对于传统行业的企业,问题不再是要不要考虑在自身的业务及战略流程中采用人工智能应用,而是要制定怎样的人工智能战略,以及如何去实施这一战略。中国的非科技类企业或者要么向国内高技术企业学习,要么甘拜下风。为避免落后或更糟的局面,CEO必须积极思考人工智能在其所在行业的现状以及未来的潜在发展,明确未来目标的重点,建立引擎以发现并捕提人工智能在本行业推广的效益。
人工智能如何为企业创造价值
调查中发现,先行企业技术团队中部署了人工智能,或者将人工智能应用于价值能的核心坏节,并且有些企业将强大的数字能力与积极主动的战略相结合,获得了更好的收益。
各国政府也应未雨绸缪,在不抑制企业创新能力的前提下,以监管手段促进市场公平,主动甄别最有可能被自动化技术替代的岗位,并向这些可能因人工智能的发展面危及生计的劳动者提供再培训,让其学习如何在工作中与人工智能协作,而非与之抗争。人工智能技术将迎来一个充满创新的未来,但发展程度未必均衡。
只有先具备了合适的数字化资产与技能,企业才能最有效地部署人工智能。
02
物流
探索数字货运平台新模式CONNECT®
找货难、找车难一直是货运市场的痛点。随着数字化技术的进步,大量基于互联网技术的车货匹配平台应运而生。然而,纵观整个市场,同质化竞争激烈,且多由独立互联网创业公司运营。其突出问题是缺乏基础货源,多数只能依靠大量现金补贴,来保证平台活跃度,商业模式不可持续。
相比之下,物流企业拥有得天独厚的基础货源优势和深厚的行业经验,却存在着高峰期运力不足和低谷期运力闲置的问题,导致整体运营成本较高。
为打造出最符合企业诉求和战略方向的数字化拼货解决方案,麦肯锡季刊列出了现有的独立平台与CONNECT®的差别:
与物流公司的关系:
现有的独立平台:补贴货主和司机,与物流公司构成竞争(而非互助)关系;平台白手起家,没有需求;
CONNECT®:协助物流公司众包运力和需求;平台订单作为填仓货,提高物流公司同城货车装载率;物流公司自身的货运需求放在平台上,确保吸引力。
业务模式复杂度:
现有的独立平台:简单的整车竞价机制;把中间商和物流公司排挤在价值链以外;
CONNECT®:除整车竞价外,为零担和快递众包运力;以同城拼货为核心抓手,提高自有同城货车装载率。
按客户与地区定制化:
现有的独立平台:“一款APP走天下”战略,试图一刀切拿下所有市场和区域;
CONNECT®:为物流公司提供定制化解决方案,聚焦区域内和同城货运,而不仅仅是长途货运。
麦肯锡设计了数字化货运解决方案CONNECT®, 旨在帮助物流企业,结合自身资源建立数字货运匹配平台,低价获取社会运力,对于区域内非整车市场,整合自有货量和货运平台上的社会订单,提高拼货成功率和车辆装载率,使得车源和货源可以在自有资源和社会资源之间高效分配,提高同城配送的成本优势。
CONNECT®以物流企业自身货运需求为基础,平台活跃度有保证,平台上的外部订单还可以提高同城货车的装载率;其次,CONNECT®既有整车竞价又包括为零担以及快递众包运力的功能,可以解决物流企业在不同场景下的需求;最后,不同于市面上同质化竞争的诸多APP, CONNECT®的核心算法加上麦肯锡团队精心设计的定制化解决方案,能够打造出最符合企业诉求和战略方向的数字化拼货解决方案。
针对物流企业在货运各个环节中面临的车辆装载率低和高峰期自有运力不足的痛点, CONNECT®有利于低价获取社会运力(司机/快递员),同时作为新的集货渠道吸引各类社会订单,提高自有车辆载运率。具体对于传统货运和快递业的影响有如下体现:
货运平台的价值:
快递寄收件:利用兼职人员完成最后一公里配送,补充现有运力的不足和波动;
同城货运分拨:利用兼职人员完成最后一公里配送,补充现有运力的不足和波动;建立运力共享基地;减少运力浪费,加快同城货运速度;
城际运输:吸引返程货源;确保运价透明,运力采购价格合理;更灵活地调配社会闲置运力。
货运企业的痛点:
快递收寄件:偏远地区快递员不足;“双十一”等高峰期缺少快递员;最后一公里配送难题;
同城货运分拨:同城货运配送车辆普遍面临载运率低的问题;
城际运输:返程运载率低;运价波动,不透明;高峰期运力严重不足。
除了平台优势之外,CONNECT®的算法显示出三大优势:
价格最优。基于货物以及车辆的稀缺程度定价,实时考虑货量、车辆数量、车辆利用率、路线多方面因素,给出对货主和承运商最合适的价格;
无缝衔接。实现与物流企业现有IT系统的无缝连接,使车源和货源可以在自有资源和社会资源之间高效分配;
资源整合。将物流企业自身订单与平台吸引的外部订单根据属性“拼”在一起,提高资源利用率。
综上所述,物流企业由于拥有基础资源和行业经验的优势,具备了打造车货匹配平台的先天条件。CONNECT®可帮助拥有货源的物流企业打造数字车货匹配平台,从而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在细分市场的选择上,我们建议物流企业以竞争者较少的同城拼货细分市场为切入点,再逐步撬动更庞大的市场。
跨境物流新模式:一单到底
各类跨境电商零售物流普遍存在着时效、服务、价格等痛点,大大影响了消费者的体验。这背后的深层原因在于跨境物流环节多、参与企业多,大大增加了各环节的衔接难度和复杂性,且信息传递也不透明。物流企业应准确把握趋势,与价值性上其他环节的企业展开深度合作,全力打造“一单到底”的标准化海外专线产品。
标准化跨境专线产品可解决当前跨境零售物流的痛点,即细化每个环节的服务标准,并对合作企业进行监督考核,确保产品标准严格执行。
这样的标准化跨境专线产品具备三大优势:
时效性强:物流配送的各个环节连接更为紧密,并通过时效标准以及监督考核机制来约束和确保各环节准时交付,提升整体配送的效率;
经济性好:基于“一单到底”的产品模式,推广与电商平台或海外品牌的合作,开发并聚集货量,可降低单票运输成本。同时各环节核心企业“强强联合”,也将形成该条线路上具备明显优势的物流产品,以良好的经济性脱颖而出。
除此之外,“一单到底”所提倡的深度合作模式,其各环节有以下成功要素:
“主动寻找”合作伙伴:主动寻找有能力且有意愿共同开发专线产品的合作伙伴;
“共同开发”专线产品:共同参与产品标准设计,通过全流程优化,推出定位精准、优势突出的专线产品;
“口碑企业”负责销售:由客户所在地更具口碑的企业出面销售,充分发挥各方品牌影响力及客户资源,全球获客;
“联合团队”负责销售:各方组成联合运营团队,负责跨企业协调订单跟踪、售后服务等等;
“内部结算”利益分享:根据共同协定的结算价格进行内部结算,实现利益分享。
物流企业若能实现强强联手、通力合作,率头打造“一单到底”、定位精准、优势明显的标准化物流产品,发挥各方影响力进行全球获客,井通过联合团队做好运营及售后,那么这一套“组合拳”势必能让物流企业成为跨境物流市场上的领导者。
03
供应链金融:物流企业的下一个风口
真正的供应链金融是以供应链上所沉淀信息为风控核心手段,以真实贸易为基础,利用交易自偿性构建资金流闭环,最终针对供应链上的单笔融资需求,提供精准的资金支持。它可以充分满足中小企业的融资需求,并具备四大优势:
利息是合理的。供应链金融产品的利率一般在10%左右,远远低于小货和多数类供应链金融产品;产品的期限与企业融资需求完全匹配,所以中小企业可以最小化实际的利息支出。
风控是严格的。所有的货款都是基于实际交易开展,贷款方可以通过交易信息,有效评估风险;同时以交易本身涉及的应收账款或者货权作为抵押,风险更加可控。
金额是精准的。供应链产品的贷款金额以实际交易产生的资金需求为准,小则几万,大则几百万,完全与企业需求相匹配。
审批是灵活高效的。供应链金融企业审核的重点是交易信息,而不再是企业整体信用评价,审批条件相对灵活很多:贷款申请、审批、放贷可在一个工作日内完成。
物流企业开展供应链金融具有先天的优势。物流企业在开展未来货权类业务时,可根据中小企业的交易和物流信息来实现良好的风险管理。同时,由于物流企业掌握了货物的流转,一旦中小企业违约而无法还贷款,物流企业可以对货权进行处置。
开展供应链金融业务,需要改变整个组织的思维与能力,并将此转变上升到公司战略的高度。同时应充分借鉴外部金融机构的良好实践,适时引入第三方专业机构。
麦肯锡季刊认为,物流企业成功开展供应链金融的关键在于全力做好销售、产品、风控等几件事:
销售要从自己的优质物流客户出发,通过有效的客户开发手段将其转化为金融客户。
产品指收账款类、存货融资类以及未来货权类。物流企业可结合自身主营业务进行细化开发。当落实到具体的客户服务时,可紧扣客户需求、开发定制化产品,提升灵活性,确保良好的客户体验。
风控关键在于数据、风控模型以及操作流程。数据是物流企业能够开展供应链金融业务的根本。其次,建立适用于供应链金融的风控模型,其核心是基于交易信息及数据进行交易层面的风控。最后,必须设计一套严密的审批和操作流程并严格执行,这是有效风控的根本保障,把控的核心在于单据真实性以及对质押物的有效监管。
随着我国金融坏境逐步成熟,真正的供应链金融产品将逐步形成,更好地服务于我国中小企业的融资需求。由于物流企业掌握着大量物流信息,能够有效管理风控,具备开展供应链金融业务的能力优势。
04
消费
重新定义新零售时代的客户体验
中国电商市场在全球一马当先,其规模约为紧随其后的六大电商市场的总和。在持续6年的快速增长后,中国电子商务总交易量增长放缓:从2011年74%的增速下降至2017年的19%预计值。
消费者对全渠道基本服务(如线上购买线下取货、线上査询线下店铺存货等)的需求越来越普遍,而这在过去几年并未得到很好解决。
品牌商可以通过提升全渠道体验的交互感和满意度来产生更高价值。
更高级的全渠道体验也开始触发消费者更强烈的需求。购物者对全渠道服务的高期望和低采用率说明零售商应两手抓,一方面完善基本的全渠道服务,另一方面提供店内的虚拟现实体验、线上产品定制等高级服务。
消费者期待随时随地随性进行“场景触发式购物”。中国消费者不仅看重全渠道购物的灵活性,还希望能乘兴之所至,随时随地随性购物。
场景式购物的一个关键特征是顾客能即时买到心仪的商品。购物的冲动来去如风,零售商必须在消费者改变主意前打动他们,才能增加销量。我们的研究显示,1小时内送达货品不但能增加销量,还能大幅提高客户满意度。
三大重新定义塑造数字零售时代的消费者体验
重新定义渠道:提供愉悦的全渠道体验,塑造便利、透明、个性化的购物全过程;
重新定义生活方式:鼓励消费者更好地使用产品,积极探寻提升生活质量的方法,以此提高消费者参与度,加大他们对品类的需求;
重新定义产品和服务:提供精准、灵活的产品和服务模式,提升消费者对品牌服务的满意度。
05
中国数字经济如何引领全球新趋势
中国现已在多个领域成为全球数字经济引领者。数字化转型已对中国的经济产生深远影响,对全球数字化格局的影响也与日俱增。过去几十年中,中国在全球价值链的作用下变成世界经济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未来将是数字全球化的时代,而非实体贸易一统天下,越来越多的中国数字企业通过并购、商业模式拓展、技术供给这三种方式努力拓展全球业务,这也许意味着中国即将来到全球数字化发展的最前沿。同时,中国在世界数字化舞台上的地位愈发突出,这说明中国可以更广泛地参与全球治理,为解决国际竞争、互恵互利、数字主权等挑战做出进一步贡献。
中国的数字生态系统已经能够对全球跨境商品、服务、 金融和数据流动产生明显影响。 中国的数字商品和服务进出口进一步推动了这些流动。
随着中国对技术、人才、产品和服务的渴求越来越强烈,中国对于全球初创企业市场的影响显然也在迅速扩大。
过去两年间,中国的三大互联网巨头达成了35笔跨国交易。
中国的数字企业也在纷纷向海外拓展商业模式。无桩共享单车企业OFO和摩拜现已进军新加坡、英国和美国,单车上装有GPS系统,可使用手机APP定位并开锁。
中国的数字科技也让国外合作伙伴受益。领先的数字化企业为全球合作伙伴提供技术。
中国现已成为世界公认的数字化大国。作为数字技术的主要投资国、此类技术的先行者,中国正在改写全球数字化的格局,并为远在海外的创业公司提供支持。不过,接下来还有更多的变化值得期待。随着中国的数字化进程逐步推进,各个行业的价值链都将经历营收和利润的变革。虽然这种创造性变革将发生在世界每一个角落,但由于中国的传统行业效率低下、拥有巨大的商业化潜能,因此这一变化在中国将尤为迅猛和激烈。经历这次转变脱颖而出的企业很有可能拥有庞大体量,足以影响全球数字化格局,并且能够帯动中国境外的创业者。
*本文来源数据观综合自「麦肯锡McKinsey」。
来源:麦肯锡McKinsey
编辑:Fynlch王培
提示:
* 本文经麦肯锡McKinsey授权转载,转载请联系出处。原文标题:麦肯锡70页特辑报告论述《人工智能的未来之路》
* 投稿与商务合作,联系Wilbur(微信:aotokuer)
/ 更多文章 /
FBIF2018
全球力量,领变未来——FBIF2018食品饮料创新论坛(点击查看)将于2018年4月18日-20日在上海举行。FBIF2018以“新品类崛起”为主题,FBIF2018论坛共三天,将包含全体大会、研发创新A(乳制品、饮料)、研发创新B(特医食品、零食)、营销创新和包装创新四个分论坛。往届FBIF吸引了包括可口可乐,百事,亿滋国际,中粮,康师傅,统一,菲仕兰,达能,星巴克,帝亚吉欧,蒙牛,伊利,利乐,雅培,农夫山泉,雀巢,嘉吉,三只松鼠,来伊份,良品铺子,东鹏特饮等企业参与,预计1800位食品业界人士将出席FBIF2018论坛。更多信息,请在后台回复“FBIF”。
/ 微信群 /
加王淼(Bill Wang)微信:FBIFwang(或扫描下方二维码),加入全球最大食品微信群(2万+食品人已加入)!微信群包括:CEO、乳品、饮料、休闲食品、特医食品、调味品、营销、研发、包装、代工、食品综合等,关注订阅号回复“2”可了解群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