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从5大消费趋势说起,寻找功能性饮料的创新发展机遇
点击上方FBIF食品饮料创新,关注公众号
提起功能饮料,人们脑中首先想起的可能是红牛、魔爪,还有些人会想到脉动、尖叫,但其实功能饮料并不限于此,这个市场大有潜力可挖。
5月下旬在曼谷举行了THAIFEX-世界食品亚洲展览会,会上三得利(Suntory)的Alexandre Nicolau针对功能性食品现状,探讨了功能饮料这一品类的五大消费趋势。
三得利在日本功能性食品领域的地位举足轻重,日本约50%的功能饮料来自该公司,其大部分产品可帮助解决体重问题以及血压问题。
图片来源:Suntory
三得利成功推出的第一款FOSHU(Foods for Special Health Uses)认证产品是乌龙茶,其2017年销售额已达2.8亿美元。它含有乌龙茶聚合多酚(OTPPs),相比绿茶能够更有效地抑制脂肪酶活性,促使人体内甘油三酯水平降低20%。
图片来源:Suntory
之后,该公司又凭借特茶(lyemon Tokucha tea)再一次取得成功,该产品在三年内达到了5亿美元的销售额。茶内含槲皮素葡萄糖苷,有助于分解体内储存的脂肪,槲皮素葡萄糖苷是蔬菜和水果中常见的一种多酚,例如洋葱、西兰花和苹果。
以下列出了Nicolau强调的五个功能饮料领域的消费趋势,对中国功能饮料产业发展或有借鉴意义。
功能性饮料五大趋势:醋类饮料,助眠饮料,美容饮料...
1、醋类饮料,“酸”脂肪掉
各大公司正在推出醋类饮料,该产品中的醋酸成分可以帮助减少人体内脏脂肪。随着这些饮料的兴起,制醋企业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日本“饭前URURU”果醋
图片来源:Japholic
Nicolau同时指出,日本醋饮料销售的主要动力其实是人们对糖尿病的担忧,而非体重控制。
需要注意的是,并无科学证据表明醋类饮料对糖尿病有治疗作用,但其调节血糖的功效还是有据可查的。《华盛顿邮报》曾采访营养学领域的专家Carol S. Johnston,她说:“醋之所以能够调节血糖,因为它可以抑制肠道中消化酶活动,从而延缓消化的时间,让血糖上升的速度变慢。在健康的人身体中,适量的醋可以让高淀粉含量的一餐消化过程放缓20%到40%。”
图片来源:天地壹号天猫旗舰店
在中国醋类饮料最流行的要属苹果醋,其中天地壹号的苹果醋产品尤为知名,但它目前仍是一个区域性品牌。有分析认为,苹果醋长期定位于佐餐饮料,难以日常饮品产生大量市场需求。
另一方面,在欧美、日本等发达国家,果醋饮料已占到醋类消费总量的50%。日本人均醋类消费是1.8公斤/年,美国为1.4公斤/年,而中国醋类的人均年消费量仅为0.2公斤。而这一点既可以说是“消费需求不足”,也可以说是“市场空间很大”。
2、美容饮料,胶原蛋白一口闷
美容饮料中使用的常见成分有红豆多酚,柿子,胶原蛋白,III型胶原蛋白和糙米黑醋。它通常不以普通瓶装的形式生产,而是以一口杯(shot)甚至啤酒的形式出现。
比如三得利的“All Free Collagen Rich”,这是世界上第一个针对女性市场的无酒精胶原蛋白啤酒。
图片来源:Suntory
三得利这款啤酒是“All Free”啤酒的特别款,在“无酒精”基础上,每罐还加入了200mg胶原蛋白,定位为“美容饮料”,直指女性市场。
越南公司Only Nature还曾推出过一款含胶原蛋白的咖啡。
图片来源:Winemart
Only Nature在包装盒上清晰地标出了“胶原蛋白(collagen)”关键词,同时标榜自家产品是“唯一”的胶原蛋白咖啡。
在中国目前并不常见定位于“美容”的日常饮料,更常见的是“太太乐美容口服液”这种形式的产品。但随着中国女性消费能力增长,针对女性市场的产品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2017年8月的《中国女性消费调查报告》显示,近半数女性个人消费占家庭收入的三分之一以上。因此在“她经济”蓬勃发展的背景下,“美容饮料”这一品类还是很值得关注的。
3、老年人蛋白质饮料,您老慢用
Nicolau指出,在日本蛋白质的使用尚未达到与其他市场相同的重要性。他的原话是:“奇怪的是,在日本,蛋白质并没有引发'热潮',它的发展非常缓慢。这可能是因为日本人的饮食主要由鱼类组成,鱼类蛋白质含量很高。”
味之素Knorr玉米浓汤
图片来源:Ajinomoto Direct
尽管如此,由于人们对少肌症(肌肉减少症)的认识不断提高,他预计基于蛋白质的补充剂在老年群体中的使用将越来越普遍,因为增加蛋白质和维生素的摄入,可以预防并缓解肌肉减少。
澳大利亚统计局2002-2011年人口推算数据显示,小于70岁的人群中,肌肉减少症的发生率还不到20%,到了70~80岁,发生率就已经达到了30%,而超过80岁,这一情况更是达到了近五成的比例。
这样的预测也是基于日本严峻的老龄化形势,日本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约27%,老龄化程度高居世界第一。
而中国“银发一族”的数量也在逐年增长,现在中国60岁以上的老人占总人口的17.9%,另据预测,再过6年会到中国人口的四分之一,这是一个很庞大的数字,庞大的数字背后又是一个庞大的市场。
4、肠道健康饮料,不止酸奶
肠道健康产品出现在日本市场上后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市场逐渐趋于成熟。
图片来源:Suntory
三得利的“美味肠道活茶”是一种清新爽口的茶叶,由轻微发酵的茶叶(乌龙茶)制成。它含有水溶性植物纤维“菊粉”,这种成分也包含在牛蒡等蔬菜中,它可以使肠道运动活跃,改善肠道环境。这款乌龙茶卡路里和咖啡因含量也都很低,糖和脂质则为零。
而身为三得利开放性创新经理的Nicolau也坚信,鉴于中国、美国和欧洲对该市场表现出巨大的兴趣,这一领域在日本也会有新的机遇。
的确,肠道健康的理念在中国确实深入人心, 但提到有益肠道健康的饮品,相必很多中国消费者第一个想到的还是酸奶以及铺天盖地的宣传,如“乳酸菌发酵”、“益生菌发酵”等。那么这类功能的饮料,是否能发掘更多品类呢?
5、助眠饮料,少一些“辗转反侧”
此类产品中常用的成分是褪黑素、GABA(氨基丁酸)、L-茶氨酸等、鸟氨酸,包括一系列帮助人们放松,改善睡眠和血液流动的饮料。
图片来源:日本可口可乐
日本可口可乐在2016年就曾推出过一款名为Glaceau Sleep Water的功能饮料,一瓶含有200毫克的L-茶氨酸成分,起到睡前放松、起床后缓解疲劳和困倦感的功效。
日本酒水饮料公司麒麟在2017年推出名为“快眠”的功能饮料。这款助眠饮料0卡路里、0蛋白质、0碳水化合物、0脂肪。它的助眠功效来源于鸟氨酸,通过消除疲劳感和压力从而实现助眠效果。此外,SUPLI快眠还具有维持体温和血液流通的成分,可以起到保持安稳睡眠的作用。
关于更多助眠产品介绍,可查阅千亿级“睡眠经济”,夜间食品能分到一杯羹吗?
02
还有哪些趋势值得关注?
除了Nicolau指出的五大趋势外,功能饮料仍有其他值得关注的方面。
1、益智功能饮料
益智饮料有助于改善大脑表现,常以营养素或补充剂。流行的天然益智成分包括葡萄籽提取物、人参和卡瓦卡瓦等。随着消费者对功能性食品和饮料的兴趣增加,益智饮料有望在未来收获更多增长。
图片来源:Brain Juice
Brain Juice就是一个定位于益脑产品的品牌,主打液体补充饮品,补充维生素、营养和抗氧化剂。上图产品以“一口杯”形式生产,每瓶仅77ml。产品原料包含高品质的有机巴西莓、有机蓝莓、针叶樱桃,维生素B5、B6、B12 、维生素C以及绿茶提取物。
图片来源:Brainiac Kids
此外还有针对儿童市场的益智功能饮料。Ingenuity Brands今年二月推出过一款儿童益智酸奶Brainic Kids,并号称是“全球首款”。这款产品含有Omega-3s DHA和ALA,以及胆碱。 同时这款酸奶相比主流儿童酸奶含糖量少40%,同时含蛋白质多50%。
2、植物功能饮料
市场上出现了越来越多植物原料的功能饮料,目前添加于饮料中的植物萃取物来自姜黄、人参、圣罗勒、黄芪等。
姜黄,能够帮助身体缓解压力,还有降血脂、抗肿瘤等功效。
ARYA Cucumin+ 姜黄气泡水
图片来源:ARYA
人参,被研究的最多的草药之一,其抗疲劳作用的机制可能与其升高血脂和促进蛋白质、RNA合成有关。
红参饮料“晨之水”
图片来源:恩珍源
圣罗勒,帮助机体排毒、调节压力、减缓衰老。
Paper Boat 圣罗勒茶
图片来源:亚马逊
03
结语
在Nicolau提出的日本功能饮料五大趋势中,谈及了醋类饮料、美容饮料、老年人蛋白质饮料、肠道健康饮料以及助眠饮料,除此之外,益智功能饮料与植物功能饮料同样值得关注。这些品类在中国都还有开拓市场的潜力。但行业需要面对的问题除了内部因素之外,来自外部的竞争压力同样很大。
同中国品牌一样,日本功能饮料面对的国际竞争也很激烈。一些成熟的国际品牌也在争夺功能饮料市场。比如可口可乐和雪碧。Nicolau解释说,这些品牌通常会推出其饮料产品的增强版,来获得FOSHU资格。这些品牌具有一定的优势,因为消费者已经足够了解它们,而且也已经养成了消费习惯。
不过,Nicolau也强调,虽然知名品牌产品会占一些优势,但在日本,产品背后的科学技术才是消费者的“信任核心”。
参考来源:Nutra Ingredients
中文编辑:Steve、Wilbur
提示:
* 本文FBIF原创首发,欢迎无条件转发朋友圈。转载请在后台回复“转载”了解规则。
* FBIF投稿与商务合作,联系Wilbur(微信:aotokuer)
/ 更多文章 /
/ FBIF食品微信群 /
让专业的人聚在一起
长按识别二维码,后台回复“1”加入全球最大食品微信群(4万+食品人已加入)!微信群包括:CEO、食品综合、乳品、饮料、素食、酒、咖啡、酸奶、烘焙、茶饮料、啤酒、零食、冰淇淋、方便面、新零售、保健品、特医食品、调味品、餐饮、代工、营销、研发、设计、包装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