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起10年前,E人E本刚成立,老杜是工作狂,经常开会到凌晨两三点,有一次我激情洋溢地讲完创意,手机忽然响了,于是晕晕乎乎往会议室外冲,只听Duang地一声,差点被玻璃门撞死!眼冒金星、鼻涕眼泪、脑袋瞬间长一个大包,手机也撞飞了,颜面尊严专业范尽失,会议室里的大佬小兵,所有人都哭笑不得地看着“涕泪纵横痛苦非常的陈先生”。嗯呀,要是能回到10年前,我宁可被玻璃门撞100次;当然,如果我能预测到这个20人的小团队,三年后会被清华同方14个亿收掉,我死活不会收杜总营销费,要点小股份就直接人生巅峰了。
这几天网上对杜国楹和小罐茶的质疑挺多,我想表达以下四点。杜国楹是相当重视产品的人
其实很简单,产品品质决定了创业营销的投资回报率。产品差,产品生命周期自然短,赚不到后面的钱,怎么发财。10年前就和杜总探讨过:他说:“别人都认为我是营销人,其实我真的是产品经理,产品是道,营销是术;产品是根,营销是叶,营销是好产品的放大器”。那时候正是E人E本上市前,他说完就从抽屉中拿出几十个平板电脑,如数家珍讲给我听,令我印象极为深刻。
其实创业者最大的能力,就是对需求的敏感和整合资源创造产品的能力,我们无法苛求创业者在任何领域都是专家,但客观讲:杜总在产品品质上,已经做到了一位负责任的创业者所能想到的一切了。比如2003年做好记星,他找的技术合伙人就是张雨南。张雨南是谁?中国第一代数码学习机创始人。好记星红透半边天,你以为只靠大山的广告?2010年做E人E本,技术用的是日本的WACOM手写板,设计请的是青蛙公司。比当时漫山遍野的山寨平板不知好哪里去了。E本能做到国产平板第一名,你以为只靠冯小刚和葛优的广告轰炸?现在做小罐茶,邀请到了中国八大名茶中最具代表性的8位泰斗级制茶大师,包括西湖龙井制茶大师戚国伟、黄山毛峰传统制作技艺第49代传承人谢四十、中国普洱茶终身成就大师邹炳良等。无论大师有多少水分,但大师就是大师,有这些专家中的专家的加入,小罐茶肯定比其他三无茶叶、渠道型品牌和地头蛇品牌,在品质上有更多保障。一年20多亿的销售,光靠专家露个脸,你觉得可能吗?你的iPhone是乔布斯亲手做的吗?
网上流传的“如果按销售额破20亿来算,小罐茶8位大师平均一年需要炒出8万斤茶叶”,以及漫山遍野的对小罐茶的质疑,我认为是可笑甚至不屑于回复。照这个逻辑,你的iPhone是乔布斯亲手做的吗?你去的711是铃木敏文亲自开业的吗?你吃的肯德基汉堡是山德士大叔亲自烤的吗?你开的特斯拉modelX是马斯克亲自组装的吗?科斯定律讲过,企业的使命就是用管理成本代替交易成本。好的企业都是做标准的。茶叶的交易成本极高。你去马连道,满大街都是卖树叶子的,你能告诉我哪一罐茶叶比哪一个茶叶更靠谱?2008年我做过茶叶的营销。当年的小企业年销售也就600多万,一罐茶最高298元,上个月转机去成都,发现涨价了,现在一罐2480元。你告诉我,10年前的298和今天的2480,区别究竟在哪里?中国茶叶一直被立顿摁着打,茶叶都是跳大神的民科。在这么下去全玩完。啥正山小种铁观音,90后认吗?00后认吗?连我这80后都不认。芝士茶的兴起,其实就是传统茶叶企业,故步自封导致需求崩溃的结果。再这样下去,中国茶叶更没戏!茶叶产业需要的就是杜国楹这样的创业者,重新破局,制定标准,从产品创新、品牌获客、产业布局的大格局,整合行业最优秀的资源,创造性地满足新一代年轻人消费升级后的审美偏好,帮助大家降低交易过程中的选择成本。促成消费者、从业者和茶叶产业三方得利。这不是大好事吗?一句毫无逻辑的话竟然成了全民攻击的由头。背后的原因值得玩味。但你的一句无心差评,对创业者,我认为极其不公平也不负责。到底什么是好茶叶?
我不懂茶,但贵的茶叶也喝过一些。如果贵的就是好的话。茶道那一套好是好,但不适合快消品。日式茶道的本质是禅宗,是视茶为法器,借茶修行的“做场”的玩法。品茶那一套不适合年轻人。快消品抓的是非顾客,是轻度消费者。也就是说,“好茶叶”的标准,在茶道、茶客和普通人的眼里是不一样的。但在营销人和产品人的眼中,标准却很简单:首先容易标准化,没有云里雾里那么玄乎。都跟老中医抓药一样,没法起规模。其次要保证品质,杜国楹也不是茶叶大师,他怎么保证品质,找茶叶大师呀。大师来把关,大师来负责,与大师利益绑定,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最后呢,要体面,体面就是颜值,颜值就是正义,就是公理啊,就是一切,不体面在这个时代都没法活下去。这就是产品定义、品牌塑造和包装创意的范畴。杜总干了几十年,手拿把攥。去好几位朋友家玩,都有小罐茶,或者是别人送的,或者是自己买的,评价都不错。从礼品场景切入,也是靠谱的打法。前期成本巨大,必须要平掉。做有钱人的生意,比伺候小某丝轻松多了。“小罐茶,大师作”的广告语有没有问题?
杜总喜欢用对比式广告,既令人印象深刻,容易记忆,又能很自然地突出卖点。如E本的“小身材,大智慧”;如好记星的“一台好记星,天下父母情”;比如小罐茶的“小罐茶,大师作”。这个解释起来有一个角度,就是品牌定位和产品定位的关系问题。也是学定位中最常犯的错误。与本主题无关,就不展开了
在广告语创意方面,我不如杜总。记得当年杜国楹找我,是看了我刚做的一个营销案例。2008我做了一个饮料营销,将一个叫做“野果王”的蓝莓饮料,重新起了名字“北纬53”。重新制定了品牌策略,砍掉了13个卖点,只留一个“保护眼睛”,传播语调性指向年轻化和情侣化,定为“北纬53,爱恋你的眼”。
他十分欣赏,才辗转邮件找的我。那年我25岁。年轻瘦弱愣头青。杜总很谦虚,叫我“陈先生”,即使我鼻青脸肿撞了玻璃墙。也是一见如故,见面时晚上9点,一口气聊到了凌晨两点。小罐茶从包装创新的方式切入,达到了90分的产品策略。铝罐小包装,精致卫生方便快捷。是真正的差异化。而且和品牌名、LOGO三位一体,创造了产品策划新的经典案例。相信无论对茶叶行业、对营销人士、对产品经理们都有启发和借鉴。图片来源:小罐茶官网
中国的广告法我就不评价了。中国产业链化的所谓“职业勒索打假人”我也不评价了。中国企业之间无底线的竞争伎俩我也不评价了。“小罐茶,大师作”有没有问题,我也不屑于评价。我只评价杜国楹的知识技能和性格。知识方面,杜国楹博览群书,通读西方营销管理设计和产品学的理论,坚决地做中国的本土化实践。他对营销、传播、产品、招商、广告方面的理解,一个人顶的上1000个MBA教授,一定也不夸张。技能方面,产品策划、品牌定位、营销管理、传播推广、招商加盟,这五班斧,国内我没有看过比他更强的。除了技术出身的段永平等。他也是策略和细节都极其苛刻的人。小罐茶的广告片,改了5次,没出街之前,就已经花了1000多万。说明什么,说明他要做100分的广告,而不是80分的。对于玩了30年营销的老手,一个广告要改5次,说明他在不断推翻和挑战自己,他要最好的。性格方面,刚柔相济,待人仗义。跟着他的兄弟,没有不赚钱的。跟着他的代理商,一跟都是几十年,基本上是他做什么,大家就接货。死心塌地鼎力支持。跟着他的广告媒体,也都赚到大钱。给他的折扣,也都是行业中没有的价格。也就是说,他不是一个人在战斗,而是一个团队,一个生态体系在战斗。当然也是一位拼命三郎,记得当年帮他做营销,几个月下来,我脸都黄了。能做成事的,没有容易的。对于真心想做事的,大家不帮忙也就算了,就不要帮倒忙了。
技能是从懂到会做,十分艰难,要从市场从消费者从实践中一点一滴去体悟,去打磨自己的算法和套路。专业是从会做到做好。极其艰难。有些可疑的专家,不过是知识层面和卖知识层面做的好罢了。格物致知、知行合一是最大的修行,值得高兴的是,我确实离指手画脚的层面越来越远了。营销入门容易,精通极难,营销本身无非模型和定理,但对周边学科如统计学、数学、设计学、统筹学、广告学、传播学、管理学、心理学等要求极高。杜总是我的创业启蒙人。2008年三个人创业,每人33%的股份,也是撞了玻璃墙。所以2010年做E本的营销过程中,我的收获要比杜总从我身上的收获多得多。现在每次遇到一些决策,也会复盘,如果杜总遇到这类问题,会怎么解决?不懂技术的创业者,能对标的人,中国市场上也只有杜总了吧。来源:病毒营销陈轩
作者:陈轩
提示:
* 本文经病毒营销陈轩(ID:bdyxcx)授权转载,转载请联系出处。
* FBIF投稿与商务合作,联系Bobo(微信:fbifmedia1)
长按识别二维码,后台回复“2”加入全球最大食品微信群(7万+食品人已加入)!微信群包括:CEO、食品综合、乳品、饮料、素食、酒、咖啡、酸奶、烘焙、茶饮料、啤酒、零食、方便面、新零售、功能性食品、特医食品、调味品、餐饮、代工、营销、研发、设计、包装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