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卷的饮料江湖中,新品牌如何突围破圈?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华映资本 Author 不断进取的
大约一万年前,新月沃地(今天埃及以北)的人们偶然开始用谷物做汤,发现了清水以外的饮品后,饮品就在人类历史变迁中扮演过各式各样的重要角色——葡萄酒曾是地中海文明的血液,以大规模海运贸易的方式将古希腊文明思想传播到世界各地;茶在欧洲的风靡,促使欧洲人开启了一条通往东方的财源滚滚的贸易航线;碳酸饮料的出现,让可口可乐随征战四海的美国大兵一起到访全球……..
图片来源:可口可乐
研究饮品,也是在研究我们的历史。它从何而得?谁喝了什么?为什么喝?这不仅关系到你我的日常生活,也折射出农业、医药、宗教、商业、哲学、科技等多个领域。饮品与历史的沉浮有着密切的关系,它的重要程度往往超过了大众的认知。这一期的华映消费研究所,我们聚焦中国饮料市场的研究,从饮料行业巨头的发展史,到饮料行业渠道特点,再到新品牌的经营路线做了具体分析,希望能对读者有所启发。欢迎大家在文末留言分享对饮品市场的思考和感受,我们将选出3位最走心的留言用户送出华映大礼包一份。
中国饮料市场是万亿级行业。2025年,我国功能性饮料规模将达至 658亿元, 2021-2025年 CAGR 约为 4.6%。2025年我国即饮茶、咖啡及运动饮料规模分别将达至 1372亿元、124亿元及 146亿元。2021-2025年 CAGR 分别为 2.8%、3.7%及2.9%。包装饮用水市场规模2000亿+。
包装饮用水虽然在直观的味觉体验上难以直接同比其他带有特殊风味的饮料,但确是人体正常代谢所必需的物质,正常情况下身体每天要通过皮肤、内脏、肺以及肾脏排出1.5L左右的水,以保证毒素从体内排出。仅从人体底层的生理需求逻辑而言,包装饮用水是所有饮料的直接竞争对手。
纵观全世界的饮料发展历史,能够成为年营收过20亿美元的公司,不管是30年前,20年前,甚至10年前再到今天,它们身上都有极强的相似性。这是一个典型的坡长雪厚的行业,回看这些企业的发展史,我们能够发现以下3个共性:
1、都是基于某一个品类做了一次食品科技的微创新,创造出了一个味觉体验感引领市场的大众产品。2、都是通过强有力的渠道能力与“宣传”能力,不断地让更多的人反复品尝产品,把该品类做大。3、都成为该品类的行业标杆与标准,形成了“垄断”。这个垄断或是口味垄断,或是渠道和消费场景垄断,也可能是功能垄断。
图片来源:华映资本
中国饮料渠道分类与特点
饮料的销售渠道在所有消费品中属于毛细血管级别最高的,网点众多,线上近年增速快,高达20%。然而线下渠道常年占据95%以上的市场份额。
线下总体分为三大类渠道:一、便利店;二、餐饮 三、大流通。
①便利店渠道:1、不同便利店连锁,不同的地区与门店数,饮料品牌单款SKU进入成本在20万-100万不等(含一次性进场费用,月冰道费用等)2、进入时间:15天-45天
②餐饮渠道:1、细分类别众多2、全国餐饮渠道点数超过1000万+
③大流通渠道:中国境内约超过600万个销售点位,包含众多夫妻老婆开的生活超市、连锁超市等。
基于笔者的观察,可以得出几个中国饮料行业的核心数据与现象:1、饮料行业巨头过去30年没有太大的变化;2、饮料销售在全国有近1700万+的终端点位,网络错综复杂;3、饮料的电商渠道过去5年CAGR近20%。然而,所有类型的饮料销量超过95%依然是在线下渠道完成的。
饮料的特性
饮料渠道力、产品力、品牌力分析
图片来源:华映资本
关键是,这些“大哥们”的定价也十分亲民,甚至往往比新品牌更优惠。
那么面对身边“处处是大哥”的激烈竞争环境,尤其是在进入高质量发展期后的中国市场,底层逻辑和当年高速红利发展期依然一致:通过资本的力量将心智击穿,“垄断”某个品类/某个甚至多个场景/某个甚至多个功能,让人一下就记住,才有可能在有限的2秒购买决策期中,抢占一部分的市场。
如果一个品牌成为了消费者心智中某个品类的标准,其品牌力层面就形成了核心壁垒,其他品牌只能采取跟随策略,想在同市场中反超,实属难事。
在中国市场中,最经典的案例可能是加多宝从独立后选择了和王老吉一样的配方,一样的味道。且不断地在广告中强调:“一样的配方,一样的口味,全国销量最大的凉茶改名加多宝。”
如果口味不重要的话,加多宝又有钱又有渠道,也有广告投放资源,为何不用一个新的配方来培养新的口味,还要坚持采用同样的配方呢?核心还是在于——王老吉的口味已经成为了中国大多数地区消费者心智中凉茶口味的标准,且王老吉的品牌力在所有凉茶品牌与“怕上火”的场景中最强。
对于渠道、资金、广告资源无法媲美加多宝的新品牌而言,在饮料市场高度饱和的今天,如果选择的品类/主原材料恰好本身就处在势能期,借助了一股强大的社会资本的助推,倒是能够用四两拨千斤的方式来增强品牌力。
最终,品牌力体现在两个指标上:1、心智占据的深度 2、品牌知名度。如果用一句话总结品牌力落实到定量上的结果:在相对自由的渠道与市场中,让品牌成为一部分人日常饮料选择的大部分(占据一部分人每年饮料消费20%以上的份额),以及大部分人饮料选择的一小部分(占据人口基数14亿人的中国市场的一小部分)。
新品牌选择经营的路线
作为投资者,我们一直有非常强的创业者意识。在投资之前,我们时常问自己一个问题——这家企业如果交给我来经营,应该怎么办?因为抱着这种实际拥有公司的的心态,往往才能够在行业中遇到那位志同道合的企业家,并更加坚定果断地和他并肩作战。
如果是由笔者来经营一家饮料新品牌,会采取下面的步骤作为大方向,当然了,具体情况具体调整: 1、基于某一类有营养/功能价值的品类做RTD包装上的突破,打造一个全新的品类。建立尽可能高的产品研发壁垒,尽可能不要让更多后来者很快就效仿出味道过于相似的产品,为建立口味标准争取足够多的时间。
2、优先奖励终端网点。在一个相对自由的市场中,无论是哪个渠道,终端的推荐与销售往往会大幅提升产品动销。因此,再有壁垒的产品也需要在经济结构上满足饮料的基本市场利益体系。如果市场愿意持续接受一个有更高溢价的产品,终端和经销商将会更加“卖力地”推销:大多数终端面对的消费者是相对固定的,如果有新品牌的产品能够做到提高成交价,降低库存,必然会代替掉动销与势能在下降,且价格更低的同类型产品。
3、渠道方面,条条大路通罗马,最终目标是和可口可乐一样,尽可能做到无处不在。创业者可以考虑在初期用便利店测试自己的模型,核心原因如下:
1) 便利店主要覆盖的城市为全国一、二、三线城市的优质社区/商圈,属于社群模型,人群相对稳定。
2) 便利店服务的人群广泛,以年轻群体为主,意见领袖属性高。
3) 便利店系统化运营、商品淘汰机制、以及对商品的监控远比夫妻老婆店成熟且高效。
便利店是直接印证上述提到的“三力”(渠道力,产品力,品牌力)的渠道,最直接的结果就体现在PSD值与销售点位数。
第一,便利店首先可以反映渠道能力——新品牌能够进入,进入了多少点位,成本是多少,花了多少时间进入,直接反映了渠道资源,持续卖得好/更好折射出渠道管理能力,这是饮料品牌做大/活下来的基本要求;
第二,反映复购,复购验证的是产品力,也就是消费体验。在一、二线城市,半径600米内,通常会有多个便利店存在。便利店主要服务的人群:住在社区内附近的人/路过的人。因此,一个新品能够连续2-3个月完成PSD在1以上,意味着这个产品已经形成稳定的复购,已经融入到这间便利店所覆盖的社区中,并且成为社区日常消费的一部分。同时,便利店根据细分品类进行末位5%淘汰(淘汰参考指标:PSD & 销售价)。当然,对于不同细分品类、不同价格段、甚至不同区域的饮料,PSD的数值是有不同考核区间范围的,需要case by case来考察,这里就不展开进行说明了。
第三,品牌影响力,反映心智占据的深度和品牌知名度。同样的品类,接近的口感,在便利店中除了价格相差在2元以上,否则往往是品牌力更强的品牌,动销更好。
环环相扣的正向飞轮效应
图片来源:华映资本
投资人观察一个项目可以等一年,甚至两年,但是便利店一般只有3个月。大多数便利店在选品过程中,追求的是利益最大化,鲜有战略性的无限支持(除非该便利店拥有某个饮料品牌的股份,甚至控股)。因此一个新品牌如果在考察期下架,可能反映了该品牌的“三力”无法支撑其在当地社区生存下来。
在便利店验证产品是市场真实需要后,新品牌便可逐步进入餐饮渠道。通过店内营销手段,沉淀出优质的渠道管理能力。如果能够实现独家合作,与优质的餐饮连锁品牌共同成长,对品牌培养市场和扩大销售是一件非常利好的方法,且在配餐时,饮料消耗更快更大。
最终一步,进入KA流通市场:夫妻老婆店、烟酒店、百货、超市等等。此类销售点数基数够多 ,意味着覆盖的人群基数足够多 ,同时也意味着店外营销成本大幅度降低,能够引爆主流大众。但是同样,此类渠道终端动销数据较难统计与估算,销售额带有“黑匣子”属性,即难以精准了解具体市场/社区对于产品的真实需求。目前市面中,这类渠道的数据收集公司和工具也较少。
基于一个有势能的原材料,微创新出一个风味宜人、具有较高研发壁垒的大众产品,且能够在众多社区中得到初步验证,这是第一阶段的成功。有了这个产品以后,还需要在后续巷战中成功突围,成为一个大众品类的标准,占据某一个/多个消费的场景,甚至陆续推出基于同一个或者更多原材料做出的饮品抢占更多市场份额,最终成为一个家喻户晓的品牌。
最后,用一句诗总结笔者对饮料行业的看法——遥望寒山雪漫漫, 唯有松楠含香散!在这个竞争激烈的市场,只有真正的好产品和好企业才能在漫山厚雪的环境中活下来。
提示:
/ FBIF食品微信群 /
让专业的人聚在一起,15w+食品人已加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