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国医说养生 | 远离骨质疏松,这是最经济实惠简单易学的方法,赶紧学起来
学,老中医养生保健、疾病防治、健康长寿方法
听,国医大师济世救人的亲身经历、经典案例、养生保健技巧
点击音频听全文
我去澳门讲学,讲座结束后,有一位妇女颤颤巍巍地向我走来,看样子应该有60多岁了。她一开口就说:“沈大夫,我不怕花钱,只要你能治好我的病,要多少钱都行。”
我一听,忍不住笑了:“照你这说法,钱是万能的,只要有钱,什么病都能治,就连那些绝症见到钱也要绕弯而过,是吗?”
她沉默了一会儿说:“我也没这么说。沈大夫,我得了骨质疏松,经常腰背痛得不得了,不论是坐着、躺着、站着,都抵挡不住疼痛袭来。白天虽没那么疼,但一到晚上疼痛就加剧了,还感到胸闷、气短、呼吸困难。因为这些难受的症状,我晚上睡不好觉,而且也怕自己这种情况会一觉就睡过去了。”
骨质疏松的主要原因是缺钙,缺钙会使骨头变脆,夜间经常小腿抽筋,影响睡眠,所以中老年朋友切勿跌倒,否则容易骨折。缺钙应当补钙,现在有许多补钙制剂,但是人体对外补的钙质很难吸收,长期食用,血钙不但升高不明显,反而影响食欲,得不偿失。
人为什么要补钙呢?
补钙,就是补充人体内的钙元素。在我们中国,由于饮食习惯的原因,百姓每日膳食中谷类和蔬菜类占食物的90%左右,而这些食物中含有大量的植物酸,这些植物酸会阻止钙的吸收,因此,需要额外地补充钙元素。
中医讲,肾在体合骨,主骨生髓。
肾,主身之骨髓。
——《素问·四时刺逆从论》
骨的生长发育,有赖于骨髓的充盈及其所提供的营养,而骨髓的化生作用又依赖肾中精气。所以,肾之精气盛衰决定人体骨骼的强健与否。
中医的调肾法,自然是首选的效法和最好的补钙方法了。
我用沈氏女科的调肾方法治疗她的骨质疏松。老太太心中的顾虑多,并且她的脾气不是特别好,患了骨质疏松之后心里特别烦躁,也特别着急,导致她阴虚火旺,所以我就给她用温润的药,平衡她体内的阴阳。
我给的这个方子主要有:
枸杞子 骨碎补 山萸肉
生杜仲 桑寄生 何首乌
生地 黄精 川断
像附子、肉桂、仙茅、鹿茸等温燥伤阴的药不用,而多用那些温润的药,像是补骨脂、蛇床子、菟丝子、金樱子、肉苁蓉、仙灵脾。
另外,我再给她加了三个补钙的药,分别是生龙骨、生牡蛎、海蛤壳,这些都是动物介质类富含钙质(如磷酸钙、碳酸钙)的补钙中药。
(以上这些食物都是补钙的)
她把药方拿回去吃了大概一个月,血钙就慢慢上升了。
她觉得特别神奇,因为自己花重金买的美国进口的钙片都不管用,可是这价格比较便宜的中药却取得了如此好的疗效。
这又是为啥???
中医治病是把人体五脏和体表各部的组织、器官看成一个有机整体,同时还要兼顾四时气候、周围环境等因素对人体不同程度的影响。治疗骨质疏松也是如此,从调肾来治是根本之法,但同时也不能忽视健脾。
脾为脏腑后天之本,脾胃气血生化之源,而骨的正常生长也离不开后天气血的荣润。如果脾不好了,运行则无力,那么四肢肌肉会缺乏气血的滋养而软弱无力,肌肉消瘦,导致骨质失养而出现骨头萎缩,加重骨质疏松。
调肾又健脾,才能防止骨质进一步流失。
最后,我跟老太太说,吃药还不是最根本的解决办法,药吃这段时间,同时可以采取两个措施,让你的骨质疏松彻底好起来。
一是你买一个电动按摩座椅,就是按摩肾腰部位的,每天早晚各十分钟,按摩两次。
二是我给她一个家传的补钙方子,就是通过食疗来辅助治疗骨质疏松。这个食疗方子的名字叫龙骨煲。
这里的“龙骨”并不是上面提到的中药龙骨,而是猪的脊骨,南方许多地方形象地把它称为“龙骨”。试想用龙的骨头煲汤调理,一听龙骨就有好感,这也是沈氏女科意疗取效的方法之一。
龙骨煲
猪脊骨500克
黑木耳100克
薏仁米200克
虾皮100克
补骨脂10克
先将猪脊骨切块,加水煮熟,再放入葱姜和补骨脂;
薏仁米和黑木耳分别泡水一小时,然后放入锅中与猪脊骨同煮半四,放入虾皮,加适量盐和料酒调味,出锅即可。
每天早晚各喝1小碗。黑木耳有补肾、降血压、减肥的功效,而虾米皮则是补钙的,薏仁米是健脾的,简单经济实惠。
另外,还有一道汤也是可以补钙的,就是紫菜蛋花汤。
紫菜蛋花汤
紫菜、虾米皮、鸡蛋煮汤。
中午吃一点,晚上也吃一点,补钙的效果不低于市场上销售的钙片。
我说的这两个食疗方,可以搁盐,但是少放一点,不要放糖,也千万不要放辣椒。因为辣椒上火,尤其是阴虚的病人,本身水分就不够,这岂不是更雪上加霜。如果喜欢吃辣的病人,可以加一些胡椒,吃胡椒不上火,它有暖胃的作用。
坐按摩椅、喝龙骨煲和紫菜蛋花汤,不但经济实惠,简单易学,而且还可以补钙调肾,有益无害,有骨质疏松问题的中老年朋友可以尝试一下。
注意
有些不良的饮食习惯也会造成缺钙。比如说抽烟、喝酒和常喝碳酸饮料等,这些也会造成人体中钙的流失。尤其现在的年轻人,千万不要仗着自己年轻就可以为所欲为,不管是年轻人也好,老年人也好,都有缺钙的烦恼,所以我们要有正确合理的饮食搭配,这样才能让我们的身体越来越好。
本文摘自:沈绍功的行医笔记《六百年沈氏祛病绝学》。
为您
推荐
本文来源:老年之声俱乐部
编辑:李玲燕、关键 // 责编:李雨楠 // 监制:曹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