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校风学风 | 一个课题组最朴素的坚守:安得千顷皆沃野,不教人间有馑荒

2017-08-23 复旦研究生

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董爱武教授实验室成立于2007年,沈文辉教授于2010年以“千人计划”的形式引进回国后加入了该团队。由两个导师主导的国际联合实验室是一个蓬勃发展,不断壮大的科研队伍。秉承着“敢为天下先”的精神,团队聚集了一批充满活力和进取精神的同学,一批目向星辰又脚踏实地的践行者。


董爱武教授、沈文辉教授课题组目前包括2位教授、3位副教授、2位科研助理、4位博士后、9名博士研究生以及4名硕士研究生共24人,大家各司其职又相互协作,为共同理想奋斗着。


团队导师

董爱武、沈文辉

 

副教授

俞瑜、朱炎、苏伟

 

科研助理

王笑春、马萌萌

 

博士后

刘坤朋、李泽鹏、李涵静、刘兵

 

博士研究生

马婧、蒋雯、刘雨豪、

安增选、郭智豪、罗强、

杜康兮、陈凯、周娜娜

 

硕士研究生

王百慧、石奕晨、康惠嘉、蔡茜茜



面向世界,硕果累累


课题组的主要研究方向是植物表观遗传学,研究对象包括模式植物拟南芥以及粮食作物水稻。作为表观遗传学联合实验室,团队拥有良好的合作基础,在满足人才培养需求的同时,充分整合了国内外资源,开展同领域及跨领域的广泛合作,及时掌握了科学发展的前沿方向,并保证了信息和技术的在交流中发展。“螺狮壳里作道场,染色体中成文章。安得千顷皆沃野,不教人间有馑荒。”是这个团队最朴素的坚守和愿景。


团队发展的脚步一路向前,2013年3月21日,由课题组董爱武教授实验室牵头,联合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CNRS),共同建立了中法植物表观遗传学国际联合实验室(LIA PER)。要知道,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CNRS)是法国最大的科研机构,该联合实验室的成立,一方面体现了团队的科研能力,同时也增加了团队的国际影响力。



多年来,团队基于自身研究成果先后在The Plant Cell、PLoS Genetics、The Plant Journal、Plant Physiology、New Phytologist等主流国际期刊发表科学论文60余篇,并得到学术界的广泛认可,团队成员每年都会受邀在国内、国际重要会议上作研究报告。注重学术交流的同时,团队也密切关注并致力于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保护和科研成果转化,近年来已申请了8项专利。


春风化雨,桃李满园


交流和分享是实验室的精神。在一个学术团队中,良好的经验交流和及时的学术成果对于提高团队的整体科研素养有莫大的帮助,课题组要求将实验资源,包括材料、技术、信息等均做到共享,整体氛围的提升有助于同学们在实验室得到充分的学习和交流。在课题组每周一次的例会上,经常可以看到工作情况和实验室管理情况的汇总和通报,或是工作中所遇到的问题的共同商讨和解决,或是头脑风暴、创新科研的激烈讨论,课题组的同学纷纷表示,两个小时的组会是每周大脑最兴奋也是最快乐的时刻。



董爱武教授深知,人的成长和培育均是立体的,除了关心大家的科研,她更注重学生们的心理健康。董老师定期会和课题组的成员谈心,在答疑解惑的过程中,同学们生活以及情感中的问题得到了解决,课题组的每个人更亲身感受到了一位师者的正气、谦卑与慈爱。而沈文辉教授除了帮助大家解决科研方面的问题外,还给热心地为大家提供海外交流的机会,如刘自强、卜中元、高娟、石金磊等人均曾在国外交流学习。而这样一个师生高度自律的环境中,却未见到签到等考勤制度。 


团队毕业的学生不但就业前景广泛多元,而且在各企事业、公司和科研院的岗位肩负重任。团队毕业的多名学子以副教授或讲师等身份任职于国内多所重点大学,例如俞瑜、朱炎现任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副教授、刘自强任华南农业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副教授,还有多名毕业生在国外研究机构攻读博士后,博士研究生隋鹏飞、张弛等人现于国际知名实验室继续从事博士后研究;而未从事基础研究的毕业生也多就职于跨国公司或国内知名企事业单位,或者自主创业,如李紫煜博士创立了上海越瀚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优秀毕业生的事例也不断激励着每一位团队成员,在校努力科研,奋发向上,可谓“聚似一团火,散似满天星”。


每年的9月10日,各位毕业生都会自发从四面八方赶回来,共同感谢恩师,互相交流职业发展,也向师弟师妹传授职场心得。这已然是实验室的一个传统。


锻体强身,亲如一家


一个在实验室专注团队的团队,在另一个场合中,也是和睦的“一家人”。团队多次组织各项文体活动,曾举办“文武杯篮球对抗赛”、“促进杯乒乓球赛”、“先锋杯羽毛球大赛”。实验室至今保持了每年两次大型团队活动的习惯。比如,2016年上半年集体去象山的户外游,锻炼体魄并亲近自然之美;下半年上海迪斯尼之行,使大家在梦幻中“重拾童心”。此外,实验室还组织过“黄山之行”、“首都北京之行”、“三亚之行”等远途活动以及“元旦一家亲包饺子活动”、“共青森林公园烧烤活动”、“梅花洲采摘之旅”、“野外真人CS”、“密室逃脱”等团建活动。



某次年末集体溜冰,出发前安增选师姐还不无担忧地说:“我觉得我去的话,摔一跤,冰就裂了,你们就没法滑了。”这几乎一语成谶。由于大家都没有经验,活动刚开始就出现了一群人排着队攀着溜冰场围栏漫步的滑稽场面,而在大家鼓起勇气松开手后,又在几秒钟之内接二连三地响起了“咚!”“啊!”“啪唧!”的声音,简直是“惨绝人寰”。每一次的活动中都充满着出其不意和欢声笑语,也都成为了师生情和同学情融汇的纽带。



董爱武教授、沈文辉教授课题组自成立10年来,栉风沐雨,韬光养晦,屡获佳绩。在未来,课题组也将抓住契机,团结一心,敢为人先,敦品励学,弘毅致远,开创更美好的未来。

对整个课题组的坚守和愿景,博士研究生郭智豪曾用一首诗记录下来:


“提笔破卷几万万,朝儒午释暮老庄。

十年一觉江湾梦,满园星河入花房。

螺狮壳里作道场,染色体中成文章。

安得千顷皆沃野,不教人间有馑荒。”



2017年5月,十佳“三好”研究生导学团队评选工作正式启动,由各院系推荐1支研究生导学团队参评,共有来自全校文、理、医21个院系的21支导学团队参评,各参评导学团队总结并提炼了各自导学团队在学术研究、人才培养、文化建设等方面好的做法,并集中展示。经过评委综合评定,共有10个导学团队荣获2017年复旦大学十佳“三好”研究生导学团队,11个导学团队荣获2017年复旦大学十佳“三好”研究生导学团队特色奖,3个导学团队荣获复旦大学十佳“三好”研究生导学团队评选学术海报展示活动最具人气海报奖。



导师与研究生所组成的导学团队在研究生培养和科研创新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好的导学团队,不仅有利于学术研究和创新实践,更能充分发挥立德树人的作用,促进学生的全面成长发展,并形成良好的导学团队文化传承与和谐的导学团队氛围,达到“教学相长”的良好局面。


往期文章:

复旦大学十佳“三好”研究生导学团队评选圆满结束

校风学风 | 一起变成大树: 复旦大学自然语言处理研究团队的成长姿态

校风学风 | 润物细无声、教学两相长:数学学院应用偏微分方程导学团队

校风学风 | 格物致理,大道至简: 物理学系低维复杂物理体系课题组

校风学风 | 像一支船队扬帆远航:化学系李富友教授课题组



猜你想看:

美图 | 忘不了的是复旦夏天那抹绿色

当我来到延安

除了蒸发,怎样机智应对假期在家妈妈的“嫌弃”?

烈日炎炎,这群复旦研究生在祖国大地如火如荼地做着什么?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