颁奖现场速递 | 复旦大学博士生讲师团荣获“基层理论宣讲先进集体”
由中宣部主办的2017年基层理论宣讲先进评选结果揭晓,复旦大学博士生讲师团荣获“基层理论宣讲先进集体”。
博士生讲师团作为获奖单位代表进行大会交流发言
学以致用服务基层 星星之火正在燎原
我是复旦大学博士生讲师团的代表、复旦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博士研究生杜玉春。我今天发言的题目是:学以致用服务基层、星星之火正在燎原。
博士生讲师团十九大精神主题宣讲第一次集体备课
2002年,为了充分发挥研究生的专业特长,满足基层群众理论需求的需要,使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深入群众,复旦大学博士生讲师团成立了。作为全国高校中最早成立的学生理论宣讲团体之一,博讲团秉持着“学以致用双向增进,宣传理论服务社会”的宗旨,深入社区、企业、学校、军营、政府机关等宣讲党的理论,累计超过1700场,听众超过63000人次,曾获得“全国‘四个100’最佳志愿服务组织”荣誉称号。
中国教育报《复旦大学博士生讲师团10年不辍宣讲党的理论》
2014年9月,刚开始研究生学习的我,看到博讲团的介绍就深深地被吸引。经过选题备课、专业教师指导、专项培训、集体备课、多轮试讲、讲课效果评估等环节,如愿以偿加入了博讲团。上述每一环节,都是为了保证讲座质量,为听众负责;另外一方面,为培养讲师,为我们学生负责所设计的制度化、标准化的培养过程。15年来,先后有700多位讲师在博讲团的平台上得到锻炼和成长。
在博讲团,我一共赴基层宣讲过59场。虽然经历过层层筛选与考核达到了上讲台标准。但真正的炼丹炉、试金石是宣讲台。宣讲服务中,有过许多困难和挑战。青年人来讲理论问题,能不能讲得通、讲得好?面对这些挑战和困难,博讲团坚持用不断学习和反复实践来应对。博讲团定期举行集体备课加强学习,聘请各院系骨干青年教师担任指导,打造“博讲堂”讲师高端培训平台,举办理论政策训练营、组织讲师参与中国研究院的高端论坛等,在理论前沿、人文素养、专业技能等方面为我们提供个性化指导。博讲团所提供的平台让讲师们将理论学习和社会实践有机结合起来,把基层一线作为主要的活动舞台,在以理论服务群众的同时,拜群众为师,认真了解群众的所思所想,增进了对群众的感情,深化了对民情、国情的认识,使理论学习更加有生气、接地气。
10月26日晚,为准备好学习十九大精神系列讲座,博士生讲师团进行第二次集体备课
党的十八大以来,博讲团先后组织十八大精神、中国梦、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毛泽东诞辰120周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十八届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中国道路等专题宣讲,宣讲范围覆盖上海所有区,正成为上海市有影响力的群众性宣讲团体。听完讲座听众曾经写信跟我们说,“复旦能够派出高学历的博士,与社区市民近距离接触沟通,这是我们的幸运,许多人都是冲着这个而来。博士生到社区讲课是一种锻炼,使博士生多了一次跳出精深书本的机会,更真切的听到大众的声音,我们特别欢迎。”
博士生讲师团副团长、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博士研究生杜玉春 (右一)接受颁奖
在上海柴油机公司装配车间向一线工人宣讲
博讲团也一直努力为讲师们提供各种宣讲锻炼机会。2016年7月博讲团就曾受邀到四川省雅安市宣讲,雅安市各职能部门负责人累计近1880人到场听报告。博讲团还通过学校在欧洲举办的“中国日”活动,选派讲师赴西班牙、丹麦、比利时的高校进行演讲,讲好中国故事,传递中国声音。15年来,博讲团的平台培养出众多青年才俊,其中很多成为了清华、复旦、同济等高校的学术新秀和党政管理队伍的佼佼者,他们都说博讲团的经历影响和支撑了他们现在的职业选择。
2016年赴四川省雅安市为区县中心组学习作报告
11月1日晚,为准备好学习十九大精神系列讲座,博士生讲师团进行第三次集体备课
2016年,在上海市教卫党委指导下博讲团牵头成立了上海市高校学生理论社团联盟,期望依靠自身发展经验示范和带动一批高校学生理论社团的发展,营造大学生马克思主义自主学习氛围与环境。博讲团接下来的重点任务是开展十九大精神主题宣讲,希望在做好排头兵的同时,发动高校学生理论社团联盟各成员高校力量,全市高校协同联动,共同学习、研究和宣讲十九大精神,推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系列讲座,打造全市学生理论宣讲的高地,让基层群众听得懂、记得牢、用得上。
高校理论社团建设研讨会
最后,真诚期待以博士生讲师团为土壤,继续扎根理论和实践的土壤培养青年马克思主义者,让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什么,还没看够博士生讲师团的故事?依然对这个组织充满好奇?
点击这里,让你更加了解博士生讲师团!
点击以下二维码关注博士生讲师团微信
【十九大专题系列】
热议 | 复旦研究生热议习近平总书记带领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赴上海瞻仰中共一大会址
喜迎十九大 复旦新变化 | 扎根基层,奉献时代,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贡献复旦力量
喜迎十九大 复旦新变化 | 社会实践是一场接力 我们用脚步丈量祖国的大地
喜迎十九大 复旦新变化 | 我们都是“满天星”,照亮更多需要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