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人物 | 周羚君:在压力中找到最好的平衡

2016-02-24 复旦研究生



周羚君,复旦大学人才工程预备队(二期)2批队员,人才工程岗职位为数学学院03级硕士研究生辅导员,现为同济大学数学系副教授、系主任助理。

人才工程已经走过了十年的光阴,在这十年间为社会输送了大批的高学历高素质人才。作为人才工程其中的一员,今天有幸能够采访同济大学的周羚君老师,让我站在过去和未来的交接处,回首过去的成果并且展望美好的未来,体悟人才工程一路走来,并相信人才工程将会迎来更好的未来,带给每一个参与人才工程的学子不一样的人生历练,并且也将会有更多的东西反馈给社会。

忙,并快乐着

周羚君师兄毕业以后一直在同济大学数学系工作,从06年到现在。周羚君师兄亦是谷超豪老师的学生,而谷超豪老师从对学生要求是很严格的,学业上不能有任何的马虎。

当问及当时在人才工程中时是如何可以平衡好自己的学业和学生工作的时候,周羚君向我如实说到:“从自己的角度来说,做这样的工作,受到了锻炼。但学业上与工作上的矛盾也会遇到的。”他说到,数学研究需要长时间的专注,一旦出现突发事情要中断研究,再回去接上的话要花费额外的时间重新梳理思路。


当我让周羚君师兄分享下在学术和工作上合理分配时间的经验时,周羚君师兄把他的经验浓缩为一句话, “就是平时能抓紧就抓紧,如果这段时间工作少,就在学业上多下功夫”。



周羚君老师主编教材《简明复变函数与积分变换》(朱经浩、李雨生、周羚君著,同济大学出版社,2011年)


他还想起了之前在做报告的时候有很大压力,但这样的压力在后面会好一点。原因之一是随着学习,随着自己的知识面越来越宽,心里就会比较自信了。原因之二是在人才工程中历练了之后,很多事情就能比较好掌握了,能在自己的学生工作和学习之间找到一个较好的平衡点。

周羚君师兄还说,人才工程的成员之间联系也是很多的,而且自己很希望能经常和大家坐在一起吃个饭,特别是像他这样离开复旦的人,有时同期的人才工程的人打电话给自己的时候,就会觉得复旦还有人记得自己,心里也很感动。周羚君师兄讲到此,嘴角不禁带着淡淡的微笑。

除了人才工程内部的成员之间的联系与有趣的事情以外,他还和当时带班的班级学生保持联系,跟自己的学生见面也不少。这是因为数学的这个圈子不是很大,中国做数学的人比较集中,在一些学术会议上,经常会碰到以前带班的学生或者同学。

学术和学生并重

当时周羚君师兄带的班人不多,那届是六十几个人,研究生的人数没有增加,而且第三年,有部分学生转博士了,人就更少了。

谈到带班的经验时,周羚君师兄针对数学系谈到,要针对不同的专业做有针对性的管理。学生都是成年人,他们应该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作为辅导员,要引导他们对自己做出的事情自己能负责,不做对他人做出伤害的行为。




在周羚君师兄管理学生时,也有一些比较有借鉴意义的经验和插曲。他谈到,对于数学系的学生,他还是担心学生的心理。他常会主动和学生取得联系,和学生聊天、谈话。他还举了一个例子,在其中,他不但安慰了当事人,同时也和很多机构交涉,发动各种方式进行协调,有效地解决了问题。

周羚君师兄在学生工作中慢慢地有了自己的风格,除了在学术上潜心钻研,在数学领域中有所建树以外,在学生工作中也能随时应对各类问题。他还依托了专职老师,当时和他在工作上联系比较多的是顾建弘老师。顾老师做事很细心的,小事也会很仔细地做,同时也给到周羚君师兄很多工作上的建议和帮助。例如,有一个学生同时得了皮肌炎和乙肝,在暑假期间发病了,也是老师告诉他的,顾老师不但为他分担了很多工作,也教会了他很多。

十年路,是体验者也是见证者

人才工程作为复旦大学学工队伍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但随着复旦大学研究生人数的逐步增加,研究生的培养制度也需要面临着新的挑战。

对于人才工程,周羚君师兄指出,人才工程类似的形式虽然很多高校都在做,但是复旦却在这方面的探索进行得比较早。同济大学的模式和目前复旦做的相仿,都是由研究生先做学生工作。比如学工,本系的学生是要较其他专业的学生更了解一些的,既能合适各学科有不同的特点,也能适应学生的特点。但是当被问及为什么没有让专职的辅导员来担任这份工作时候,周羚君师兄说,这样的专职辅导员机制是难度很大,反而如果在学生中找愿意做这样工作的人来做,从人才工程做了这么多年来看,从这实践层面上来讲是便是可行的。



他还肯定了复旦的人才工程管理制度,人才工程是一个不断前进不断完善的工程,许多都在改进,目前也发展很不错。他还针对自己数学专业的人才工程项目谈到,自己一直坚持的就是:要达到转博士的条件。他说这条不能放松,可以拿到博士学位这件事是硬性要求。理科学生发文章的压力很大的,发文章的周期特别长,等半年几个月是很普通的,能写得出文章是不能含糊的。

访问结束,周羚君师兄严谨的思维、淡泊的性格和朴实的言语给了我很深刻的印象。作为数学领域的学者,同时也是人才工程的前辈,在和他的谈话中,我能感受到他在工作中踏实的作风,无论对待学术还是学生都能尽心尽责。虽然师兄的言语并不华丽,但是却是真挚和受用的。从他的话语中我也更能体悟人才工程中每一个人的甜酸苦辣,其中有辛劳,但更多的是美好和历练,是一段难忘的成长经历。


最后他寄语人才工程项目,希望人才工程能够越来越好,大家毕业后有个好的去向,希望这个岗位能给予参与的人帮助。他也希望人才工程的成员进行定期的聚会活动,加强彼此的纽带。我也坚信并祝福,人才工程将更好地走向未来。


(注:本次访问完成于2012年11月,时逢复旦大学“人才工程”二期十周年)


猜你想看:

人物 | 周葆华:一份真心,六十三份牵挂,十年记忆

新学期 | 2016告别拖延症!手把手教你时间管理

热点 | 城市:农村,你是我上辈子的情人

陪你过年|复旦版《南山南》 吟唱复旦人的故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