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热点 | 复旦校友缪延亮、姬十三(嵇晓华)荣获2016年度“全球青年领袖”(Young Global Leaders)称号

2016-03-21 复旦研究生
我旦校友,中央外汇业务中心研究主管、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特邀研究员缪延亮,果壳网、在行创始人姬十三(嵇晓华)获得2016年度“全球青年领袖”(Young Global Leaders)称号,让我们在此热烈祝贺两位校友!




缪延亮,男,中央外汇业务中心研究主管,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特邀研究员,致力于打造一流的全球宏观和外汇储备经营管理研究团队。2001年获上海大学工学学士,机械电子工程系工业工程专业。2004年获复旦大学经济学硕士,企业管理系产业经济学专业。2004--2008年获普林斯顿大学MPA、硕士、博士,经济学和公共政策。




嵇晓华,男,网名姬十三,果壳网创始人兼CEO,2001年本科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1--2007年于复旦大学神经生物学研究所求学,获神经生物学博士学位。2010年创办果壳网和科学松鼠会,是活跃在国内的科学达人。


小编特意整理了嵇晓华校友的访谈录,让我们和嵇晓华校友一起回忆他在复旦青葱而思辨的求学岁月,艰难而快乐的创业之路。


BBS、FTP和歪酷博客的岁月


2015年春天,已经是两个网站CEO的姬十三,在微博上回忆在复旦读书的日子:“2007年前,那时候还没有微博,没有SNS,豆瓣也不多人玩。那个时候我花了大量时间在日月光华BBS上,当feelings版主参加版聚,在FTP上下电影……后来学校里有了歪酷博客,写博客让我从校园网看到了互联网里的世界。”当年为复旦BBS搭建歪酷博客的过智俊“@”姬十三道:“同学,你的歪酷凝结了很多人的青春啊”。姬十三的这份青春,因为在网络上的科学写作而变得与众不同。



让科学流行起来


姬十三认为,每个人都应该花很多时间找寻自己真正想要的东西。高考时姬十三报考生物系,因为当时觉得科研很重要,可以解决一些人类面临的大命题。在复旦念研究生时,他开始反思这条路是否真的适合自己:一方面觉得科研很重要,另一方面又发现自己并不适合。


后来他找到了科技写作这条路,从一个旁观者的角度重新考虑科学发展。姬十三写着写着,发现自己一个人一年也写不了多少东西,就想着能不能召集更多人一起来写呢?

  

“2007年11月,我们因为科学写作而彼此认识的一群人就想,为什么我们不聚在一起做一个线下论坛呢?我们可以建构一个平台把大家联系起来。这就有了‘科学松鼠会’(的雏形)。当时来的人很多,读者来自100多个国家,作者也是几大洲的都有。”

2008年,姬十三北上,同年4月创立了“科学松鼠会”。“其实它的架构很简单,就是一个群体博客。”“科学松鼠会”的愿景很简单,同时也很时尚,就是“让科学流行起来”。“科学如同一枚枚坚果,而科学作者如同擅长剥坚果的松鼠,剥出美味的果仁献给读者。”这是的“科学松鼠会”命名的来由,它的作者也因此被称为“松鼠”。




从科学松鼠会到果壳网,一路走来很不容易。做任何事情都会有坎坷。松鼠会的难点在于没有任何参照物。松鼠会是一个公益机构,开始大家都不理解不认同。姬十三花了两年时间才让公益圈认可果壳网是一个传播科技的平台,是一个创办不久的互联网公司。但果壳网究竟应该做成什么样子,他也是花了很多时间去摸索。姬十三说,创业开始虽然很艰难,不过也很快乐。
认准的事情 就一定要做好


2009年10月,受到英国爱丁堡科技节的启发,姬十三和他的小伙伴们在北京举办了一场科学嘉年华,这在当时的中国属于比较新潮的活动。一个星期内,打算做24场活动,几个人凑钱,活动快开始时才得到一点赞助。到11月1日,北京下了当年的第一场大雪,他当时想,完了肯定没有人会来的,没想到竟然去了很多人,现在回忆起来还是很感动。姬十三回忆说,能走到今天,还是因为自己比较能够坚持,认准一件事,就去认真做,力争把它做到最好。


“松鼠”们和粉丝们认同“科学松鼠会”的公益性质,然而科普是否算作公益的争议使它的NGO注册四处受挫。姬十三因此奔波辗转,通过成立起商业性的果壳互动科技来“反哺”松鼠会,并坚持将两者的运营截然分开,确保松鼠会的公益性质。“松鼠会本质上是青年科学传播者的俱乐部,除了网站上呈现严肃认真的科学讨论内容,背后还为这群人和整个科学传播事业做很多活动和服务。”



姬十三的执行团队基本靠志愿者,散了捏,捏了散。这一年多,经历了许多艰难时刻,服务器当机,活动遭遇暴雪、暴雨,就当被打一拳不算回事;更难的是新人培养不易,老作者退却,科学写作门槛太高而趣味太小众,团队组织不易……果壳网和科学松鼠会就在这条道路上艰难成长。


2009年最后一个夜晚,果壳网的技术和编辑们在办公室度过新年,忙碌到2010年凌晨3点才回家。出门的时候,大家喜悦非凡。网站换了新貌,内容也脱胎换骨。
与科学相遇的另一种选择

  

对青年来说,科学意味着什么?松鼠会这群人,在少年童年时代,多半曾立志要成为伟大科学家,这些读者,恐怕也多半曾立志要亲近科学。但是多半的人,与科学渐行渐远,面目陌生,甚至反目成仇,连“嫁给科学家”听起来都那么荒诞。科学家?“多奇怪的一群人”,是像The  Big Bang Theory里让人发笑的一群人。



 

姬十三说他前些天读到篇文章《千万别成为科学家》,作者是一个“有终身职位的物理学教授”。作者教诲说,科学界不好混了,读了博士出来很难找到教职,趁早改行吧。类似的言论,自打他念了博士以后就不绝于耳,那时学校bbs流行“劝退贴”,反复说的是同一个意思。理想艰难,很可能头破血流。研习科学之余,曾经热血沸腾想拿科学做终身职业的青年们,需要停下来想一想,职业科学家,能不能成为你最终选择的道路?你和科学,是一时亲热的恋人,还是终身伴侣?

  

因此他一直希望松鼠会的出现,能够引领大家看到另一种选择。成不了伴侣,也不必相忘于江湖,距离不妨不远不近,感情不妨不浓不疏。和科学暧昧,进可攻,退可守。曾经朝着伟大科学家之路狂奔的青年们,或许停下脚步,想想自己是不是可以仅仅做一个“科学的释道者”,不必非得生死相许;曾经立志爱科学而今恋上别家的青年们,或许可以回过头来,重新打量下科学这张多姿的脸,抽空谈点小感情,不必非得割席断交。

而姬十三,作为一个科学青年,用自己的思考和行动,与科学和世界执手相看未来。





全球青年领袖(Young Global Leaders),又叫世界青年领袖,是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组织的重要奖项。该奖项由世界经济论坛执行主席克劳斯·施瓦布创建于2004年。每年全世界都有约4000名40岁以下杰出的各行各业的代表人物被列入候选人名单,由34名国际知名媒体人士组成的评委会评选出200-300名本年度的“世界青年领袖”。


全球青年领袖不仅需要候选人有被广泛认知的业绩和社会责任感,更要求候选人有高瞻远瞩的眼光,对世界宏观格局的认识和判断。获选“世界青年领袖”的人应与世界经济论坛组织合作,创新并且使一些对未来世界有重大影响的全球战略尽早实施,提高决策者对全球关键议题的认识并采取切实行动,为世界争取一个更加光明的未来 。 


附:2016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全球青年领袖”大中国区的13位获选者完整名单:



· 方爱之,真格基金合伙人兼首席执行官,知名投资人,积极推动中国创新创业事业发展。

· 傅盛,猎豹移动公司首席执行官,中国互联网企业家的领军人物之一。

· 嵇晓华,笔名姬十三,果壳网、“在行”平台创始人,神经生物学博士,长期致力于推动知识传播及知识获取模式的革命。

· 李恩祐 (Carol Li Rafferty),耶鲁北京中心董事总经理, 致力于促进中外决策者和领袖开展对话,为社会各界和全球各地区培养领导者。

· 李一诺,盖茨基金会北京代表处首席代表,公众号“奴隶社会”共同创办人,关注人类健康挑战,积极推动慈善公益领域的国际合作。

· 缪延亮,中央外汇业务中心研究主管,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特邀研究员,致力于打造一流的全球宏观和外汇储备经营管理研究团队。

· 石嫣,“分享收获”农场场主,“国际社区支持农业联盟”副主席,她在全国最早建立农户与消费者直接对接模式,积极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与健康饮食。

· 史玮,外交部国际经济司处长,致力于推动“一带一路”国际交流与合作,服务中国企业参与全球经济合作。

· 唐堂(Donald Tang),德劭集团(亚太)首席执行官,董事总经理,并活跃于教育及健康等社会慈善领域。

· 王庶,中国国家发改委气候司国内处副处长,积极推进中国碳市场建设和绿色低碳发展政策。

· 杨媛草,IPCN国际传媒首席执行官,《中国达人秀》和《中国好声音》等现象级优质节目的版权引入者和幕后推手,被称为中国的电视娱乐女王。

· 姚晨,知名演员,联合国难民署中国亲善大使,首位获得世界经济论坛“水晶奖”的华人文化女性,中国社交媒体时代的里程碑式人物。

· 游直翰,台湾人工智能创新企业Appier公司联合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人工智能专家,创新成果有跨屏分析平台、自动驾驶汽车系统、机器狗和变形机器人等。


来源:部分来源复旦大学校友会以及网络整理

猜你想看:

风采 | 高素养,高学历,高颜值,这就是复旦的专职辅导员!

毕业倒计时100天 | 告别复旦前,再听一次辅导员的话

热点 | 全球招募!两万名粉丝翘首以盼,复旦研究生等你发声!

招募令 | 亦教亦学,亦师亦友,“人才工程”预备队(二期)等你来报名!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