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打造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家园,“中华民族文化大系”丛书第一辑出版 | 社会科学报

2017-10-23 方程 社会科学报

点击上方“社会科学报”关注我们哦!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一直高度重视和关心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发展。习近平同志强调,要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民族政策,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不断增强各族人民对伟大祖国的认同、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更好维护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国家统一。今夏,“中华民族文化大系”丛书第一辑在上海首发,丛书列入全国20种“迎接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重大出版工程”。


全文大约3400字,阅读时长约为9分钟。


报纸原文:《“中华民族文化大系”丛书第一辑出版——打造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家园》

本报记者 方程


民间团体的历史责任与文化担当


当丛书主编们纷纷感慨,上海出版界“啃”了一块难啃的骨头,“没有文化责任感,做不成这件事”时,我们遇到了上海市国际文化传播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俞惠煜先生,他是这套丛书的策划人之一。2009年,手头积累了大量民族文化资料的原上海文艺出版集团故事会文化传媒公司总经理何承伟找到他,邀请一起合作,组建团队,做成一个文化科研项目,然后把科研成果编撰成书。当时协会也刚好进行了整整一年多的实地采风拍摄,积累了丰富的民族文化的影像资料。二人殊途同归,一拍即合。不久,俞又邀请泰凌医药集团总经理吴铁先生加盟。共同的文化责任与追求,相互的鼓励与支持,终使“一念成真”。“可以这样说,这套书最初是由民间策划酝酿,几年来,经过众多部门、单位努力,邀集全国的许多专家学者,聚全国各民族之力,逐渐成为国家级的重点出版项目。”俞秘书长话语中掩饰不住自豪。

  


据俞秘书长介绍,该项目自创立以来,得到上海市委宣传部历任领导:王仲伟、杨振武、徐麟,以及现任领导董云虎部长一以贯之的支持。原上海市委宣传部部长王仲伟同志对丛书寄以“五十六个民族是一家,中华各民族文化交相辉映、共同繁荣”的设想与创作思路;在《大系》第一次编纂工作会议上,时任上海市委宣传部部长的杨振武同志也指出,要以“为每一个民族做一张文化名片”的编辑思路,精益求精,确保把好的选题做成一流精品。上海故事会文化传媒有限公司编辑团队在前期做了广泛调研和学术研讨。短时间内即组建起由著名学者乌丙安、郝苏民、葛剑雄担任总主编,50多位各民族学科带头人担任分卷主编,400多位学者参与撰稿的一流作者队伍。

  

这一民族文化出版工程,显示出上海海纳百川、追求卓越的城市精神,也展示出民间团体的文化担当。蒙古族卷主编齐木德道尔吉说,把蒙古文化的灵魂和精髓向全国乃至世界推广,使之得以被真正了解,是他早已有之的梦想,《大系》的编纂出版为他圆了梦。《大系》总主编、中国民俗学会荣誉会长乌丙安先生说,全国各民族的专家学者为一部书聚集在一起,这本身就是一个了不起的创举。因此,在新书首发式上,上海市委宣传部副部长燕爽用“有利于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有利于促进各民族之间的团结、有利于坚定我们的文化自信”三个“有利于”,高度评价了丛书的意义。他认为“中华民族文化大系”第一辑的出版,将促使上海在民族文化领域成为学术、理论和作品的集聚地,提升上海与兄弟省市尤其是民族地区在文化领域的合作水平。


中华民族文化在不断融合凝聚


中华文化多元一体。在960万平方公里的锦绣大地上,56个民族创造了无数神秘美丽的人文奇迹,它们共同构成壮丽多姿的中华人文世界,丰富丰满了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内涵。《大系》有声有色地诉说了异彩纷呈的民族文化。

  


语言的接触中,最为常见的是词汇的相互借用现象。鄂温克族分布地域广阔,与不同民族之间的接触与往来历史很长,所以他们从蒙古语、满语、汉语、达斡尔语等语言中借入大量畜牧业、农业、工业方面的词汇。黑龙江省民族研究所特聘研究员刘玉亮说,鄂温克借词告诉你民族间的融合。云南社科院研究员杨福泉认为,丽江古城在20世纪50年代初就有150多种姓氏,有很多居民的祖先是明清时期来自中原的移民……土著和移民相互学习,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的多元一体格局。今天,独特的丽江古城文化,某种程度上正好诠释了千百年来中华民族文化的不断融合、凝聚。

  

敬畏自然、天人合一是很多民族共同的生态伦理观念。内蒙古大学教授恩和讲述蒙古族的古老传说:孩子问母亲,我们为什么总是不停地搬家?母亲说,我们要是总固定一地,大地母亲就会疼痛,我们不停地移动,就像血液在流动,大地母亲就会感到舒服。内蒙古大学生物学系教授刘钟龄与草原人接触交谈,发现他们一直强调一种价值观:保持原样、不留痕迹。纳西族认为人类与大自然是“同父异母的兄弟”。东巴经中常见的禁律有:不得在水源之地杀牲宰兽,不得随意丢弃死禽死畜于野外;不得随意挖土采石;不得在生活用水区洗涤污物……正因为他们的生态伦理中心是一个“爱”字,今天当人们走进根河,才有幸发现“最大的‘污染’是松香,最大的‘噪音’是鸟鸣,根河的黄昏,纯净是它唯一的名字。”

  

“解放以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西藏和其他藏族地区的发展变化的确是很大的,不是一两个方面,而是全面的。”中国社科院藏族学者降边嘉措回忆道,他感受最深的是教育和交通事业。他曾亲眼见证西藏历史上第一所现代意义上的学校——拉萨小学的成立。1950年参加解放军的降边嘉措参加了和平解放西藏的全过程。他说解放前的西藏,没有一公里公路。他们随军进军西藏到拉萨,是背着小背包行军。“现在北京到拉萨,只要4个多小时。要说当年解放军进军西藏,从巴塘,从康定到拉萨,整整走了一年。现在听起来,就像听神话故事。”


实现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新常态”


不可否认,目前的民族文化发展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不少优秀文化遗产的传承危机尤其让人触目惊心。黑龙江省民族事务委员会主任、省宗教局局长刘明指出,尽管国家给予赫哲族全力帮助,但仍然阻止不了赫哲族传统文化的加速消失。首先是民族语言消失了,赫哲族最重要的精神载体“伊玛堪”就失去了传承的基础。随着民族语言交流功能的消失,民族文化的核心萨满教的消失,许多传统技艺也消失了。近年来,由于旅游业的发展,出现了复制传统技艺文化的现象,但复制文化不是传承文化,因为其功能变了,变成了完全的商品。海南大学副教授孙海兰调研发现,机纺纱线日益取代传统手纺纱线,化工染料日益取代天然染料,整个手工织造面临被机器织造全面取代的生存危机;母女传承、没有文字、口头传授同样给黎锦工艺的传承带来巨大挑战。云南大学教授张锦鹏、昆明学院讲师熊开万都表示,随着火塘文化的逐渐衰落,拉祜族传统文化的源头《牡帕密帕》也遭遇着现代化的冲击而濒临失传,《牡帕密帕》的吟唱逐渐淡出拉祜族的日常生活,会唱的“嘎木巴”多已是古稀之年且不断减少……很明显,文化遗产的消逝是一个比较普遍的难题。

  


乌丙安先生在不久前的一个圆桌讨论中指出,“我们国家在走向现代化的过程当中,有些方面还是走得有点急了。”“本土人”观念是复旦大学民族研究中心主任纳日碧力戈教授在采访中一直强调的。他认为,民族文化遗产重在“活态传承”,重在主体操演、主体发声。此外,在少数民族参与现代化过程中,各民族内部都有不同的“发展”程度,不可笼统地说。从人类学的基本立场出发,无论是“跨越式”发展,还是“参与式”发展,都不能忽略从本土人观点看问题。本土人的幸福感、本土人的切身利益、本土人的自信心、自豪感,都是需要高度重视的方面。

  

然而,当今世界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化。目前全世界3000多个民族分布在200多个国家和地区,绝大部分国家都是多民族国家。民族问题依然是制约、困扰世界和平与发展的热点和难点。上海社科院宗教所宗教学研究室主任邱文平表示,费孝通先生在80寿辰上意味深长的16字箴言:“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不仅仅只是一种愿景,而且是实现“多元一体”中华民族“新常态”格局的手段。最核心的一点,法律范围内的民族性是多元一体“美美与共”的前提。我们首先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公民,其次才是哪种信仰,哪个民族的身份,而不能本末倒置。

  


“致中和”反映了中国人的生存智慧:人与人要协商,人与社会要协商,人与自然也要协商,礼让才能双赢,互敬才能共生。尽管民族政策还有需要完善之处,但在民族团结的价值取向下,中国特色的民族政策取得的成功非常显著。突尼斯民主统一联盟政治局委员阿卜杜·卡里姆在接受新华社采访时说,全世界都知道,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中国选择了正确的发展道路,是世界各民族和睦相处的典范。中国民族政策“令人赞赏,值得世界上许多别的国家借鉴”,长期在中国考察研究的澳大利亚学者尼古拉斯·泰普如此赞叹。

  

“观之上古,验之当世,参以人事”。各族人民不断增强文化认同,建设各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积极培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华民族文化复兴就不止是一个梦想。降边嘉措研究员说得好:“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一带一路’构想,激活了民族、民间文化遗产,从边缘化走向核心地段,给民族民间文化的保护和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契机。作为一个藏族文化工作者,我对十九大之后,民族民间文化的发展充满信心,抱着乐观精神。”


文章原载于社会科学报第1579期第1版,文中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报立场。


大家都在看

创世神话:探寻中华民族的精神之源 | 社会科学报

民族复兴的精神生产力得益于文化产业的发展 | 社会科学报

优秀传统文化如何真正成为大学生的“精神路标”? | 社会科学报

长按二维码关注

做优质的思想产品





社会科学报


微信号:shehuikexuebao

社会科学报官网:http://www.shekebao.com.cn/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