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 | 郭田勇:银行服务实体经济要不断推进产品创新
点击上方“社会科学报”关注我们哦!
时评
10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所作的十九大报告针对金融工作方面明确提出“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提高直接融资比重,促进多层次资本市场健康发展。健全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政策双支柱调控框架,深化利率和汇率市场化改革。健全金融监管体系,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为在新的历史时期做好金融工作指明了方向。
全文大约2000字,阅读时长约为4分钟。
报纸原文:《银行服务实体经济要不断推进产品创新》
作者:中央财经大学中国银行业研究中心主任 郭田勇
中小银行具有创造价值的能力,创造价值的能力能不能长期可持续的存在,或者说未来会不会越来越强,这些问题的确还是有待思考。我们也看到,最近几年,整个银行业经营压力越来越大,最好的日子已经过去,最坏的日子可能还没有到来。从银行业的盈利能力来看,现在面临很大的考验。我想从几方面阐释一下中小银行的发展趋势。
强化监管防控系统性风险
全国金融工作会议提出,金融业要回归本源,什么是回归本源?有一些文章表示,要简约化、透明化,才能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不要搞花里胡哨的创新。回归本源到底是不是这样?我们现在的银行是商业银行,不是上世纪80年代的国有专业银行,我们以盈利最大化、给股东创造最大价值为经营目标。商业银行要对各种资本开放,各类民间资本开始进入银行业,大家要进行竞争,竞争的结果肯定是这个业务很难简约下去了,这是一条悖论。合规比挣钱更重要,这个说法是没有问题的,但是如果都不挣钱了,还享受到合规吗?合规恐怕也就成了无源之水。
全国金融工作会议提出了四个关键词:回归本源、优化结构、强化监管、市场导向。回归本源讲的是切实服务实体性经济,但是仍然要以市场为导向,要鼓励创新,要鼓励竞争。竞争中出现问题怎么办?依靠强化监管的方式来防控系统性风险,维持金融业的稳定。面向未来的发展,各类中小银行、农商行、城商行还是要紧紧抓住服务实体经济这条主线,不断推动业务创新、产品创新,来提高自身的运营水平。
创新肯定要有重点的,业务发展也是要有重点的,重点放在哪儿?银行为实体经济服务,我们要研究银行的发展趋势,一定要看到未来整个的增长趋势是怎么样的。我们看到中国经济转型的方向,已经从过去依靠高投入、高出口的外延性的增长方式不断地进行转换。从GDP的构成来看,有两个数字很亮丽,一个是消费在构成中的比例不断提升,现在已经占到了76%,另外一个是第三产业在整个产业中的占比也在不断上涨,现在已超过50%。这两个数字向大家昭示了未来中国经济的转型方向,我们以后若继续依靠投资重化工性的企业去拉动经济,它还是有动力的,但是动力是不断衰弱的。
在公司业务上,重要的投资项目中,高科技类的企业不断兴起,在公司业务上一定要朝着轻型化、投行化的方向转变。我们有两方面的解释,第一,轻型化和投行化的业务,工具和产品更多,通过创新,更多的产品和工具能够为企业服务,发债或者设计一些金融产品,针对不同的企业衡量,能配置各种类型的产品,提供全方位的服务,不是单调的发债,服务能力会大大提高。另一方面,可能这种资本的消耗也会不断减少。现在中小银行的资本压力普遍非常大,按照传统方式走,资金的压力会变得越来越大。公司进行业务调整,资金的压力也会慢慢地降低。从零售端,一定要线上线下相结合,要重视互联网技术的应用。
传统的模式可以搞,也要继续搞,我们通过社区银行、社区金融的方式,一样可以更好地服务客户,更好地来增强客户的黏性,线下这条道路也要搞,特别是对于中小型银行,跟大行相比,去争夺大城市的业务,我们是力不从心的。三到五线城市,要农村包围城市。从金融趋势上来看,中国金融服务的短板也是它的发展空间,其实是在地市级以下或者是县市市场,城商行或者是农商行要对这块市场高度重视。
争取多种资源提高综合应用服务能力
可以积极争取多种资源,一些中小银行搞金融资源,搞消费金融机构,有了这样一些机构以后,可以跟传统的银行业务形成互动,提高综合应用服务能力,这是非常重要的。从中小银行未来发展来看,给它营造一个好的外部环境,特别是监管环境,同样非常重要。在中国经济下行时期,中小银行的风险偏好也在降低,但跟国有大行相比,中小银行放贷业务的积极性非常强。
全国金融工作会议提出要强化监管,审慎监管。我们知道宏观审慎监管这个词,2008年金融危机以后提出来,主要是对大型金融机构大而不能倒的问题,倒了以后,对整个社会的冲击非常大。因此,前置性给它各方面的指标,给它更高的监管标准,保证它不出问题。而对于中小金融机构,我们本来有一个假设,存款保险制度,金融机构破产退出制度,之所以搞这些,有一个基本前提和假设是,一些中小商业银行一旦出问题之后,把存款人的钱该赔的赔,该倒闭就倒闭。一些大行,比如工农中建不能倒,保险公司赔不起,系统性和重要性要单独纳入到宏观审慎监管方向中。
对于中小银行,假设它出问题不会发生系统性的金融风险,为什么一定要在宏观审慎的指标里把它捆绑得那么严呢?我个人认为,未来还是要把宏观审慎和微观审慎真正地分开。一些中小商业银行未纳入宏观审慎的范畴里,已经有了保险,就放手让他干,干好了可以快速发展,干不好有这一套体系保障。政策环境能够进行优化和改善的话,中小银行的发展会形成更大的空间。
文章原载于社会科学报第1581期第1版,文中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报立场。
大家都在看
长按二维码关注
做优质的思想产品
社会科学报
微信号:shehuikexuebao
社会科学报官网:http://www.shekebao.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