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走在巴尔干,竟然有一种“甜蜜风味” | 社会科学报

2017-12-17 邓伟志 社会科学报

点击上方“社会科学报”关注我们哦!

今年十月,我与同济、上外友人一行10人去了巴尔干半岛三国:黑山、波黑、克罗地亚。说是半岛,沿途随时随地都能看到许多岛屿。巴尔干半岛怀抱着数以千计的小岛。克罗地亚的海岸线为国境线的好几倍。说是半岛也真是半岛,一边是亚得里亚大海,一边是崇山峻岭。黑山因山上树木茂盛得呈墨绿色而得名。“巴尔干”在土耳其语中就是“大山森林茂密”之意。也有人说,巴尔干的“巴”有蜂蜜之意。走在巴尔干半岛上确实能感觉出一种甜蜜之美味。

原文:《寻访巴尔干》

作者:邓伟志 上海大学


美得让人眼馋


一说大海有人就会想起海浪滔天,可是巴尔干半岛的海边却微风习习,微波涟漪。海水有深达14千米的,也有能见鱼翔浅底的。松鼠在身边蹦,海鸥在头上鸣。更逗人的是,在马斯克(Marsk)岛我们听见了酷似奏管风琴的海浪拍岸。亚得里亚海是平静的大海,水温有高有低,适于在不同的季节游泳。

 

 

正因为山水相连,这里最美的风景是瀑布群。“群”字意味着瀑布不是单一的。瀑布在山巅是“飞流直下三千尺”,泻进山腰立即变成百丈宽的飞瀑,再往下又变成千万条不规则的曲线,有时还会成为用流水绘成的漫画。你说线条画的是狮子,他说流水画得像海马。行云穿过瀑布,纵横交错,为飞瀑增色。

  


如此美好的地方千百年来让许多国家眼馋。巴尔干半岛的南部本是古希腊文化的发祥地,公元前2世纪以后,先后被罗马、拜占庭(东罗马帝国)、阿瓦尔(柔然)、奥斯曼土耳其等帝国所统治。公元4到7世纪,匈奴人、阿瓦尔人、伦巴第人、保加利亚人、罗马人以及斯拉夫各民族对半岛的统治权进行过激烈的争夺。奥斯曼帝国的统治长达500余年。从19世纪初期起,沙俄渴望打通南下地中海的通道,奥地利帝国企图向南扩张通向亚得里亚海,英、法则要保护通往印度洋和远东的交通命脉,因而半岛成为俄、奥、英、法激烈争夺的地区,多次发生战争,有“欧洲火药库”之称。1914年以奥匈帝国皇储弗兰茨·斐迪南在萨拉热窝被刺为导火线爆发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半岛各国都被卷入战争。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半岛曾被德、意法西斯占领。二战后期半岛诸国建有多处军事基地。1999年,因科索沃问题引发了美国为首的北约对南联盟的野蛮轰炸。细看一番,对半岛眼馋而伸手的有20国次。

  


幸运的是巴尔干半岛的人有去粗取精的慧眼,他们去占领者的殖民性,取各国之文明元素,从而造就了五彩缤纷的巴尔干半岛文化。这里的人在小学就要开始学两三门外语,这里的地名,乃至于广告都用几种文字标出。出租车司机、饭店服务员都会讲五六种甚至六七种语言。全球化在这里真正给人“化”起来的美感。


马可波罗魂归故里


在克罗地亚南部的海之角上有个小镇,人口只有三千多人。可是这小镇的街道有两点与别处不同:一是多呈“人”字形,这样可以把大风化成小风;二是山坡上的街道全是无障碍的斜坡,鲜有阶梯,不必担心绊倒。这在我这持杖老人眼里是最满意的,青年人就更不用说了,小镇把无障碍街面称作“思考之路”。这小镇的名字叫Kor ula,有的书上译为科尔丘拉,有的译为考楚拉。也许是当教师的缘故,我左听右听当地人对小镇的读音是“考取啦”。

  


“考取啦”最吸引人的是13世纪的旅行家马可波罗出生在这里。

  


不少书上都说马可波罗是意大利人。对不对?对!他的书是用意大利文写的。可是,他写书前,从东方旅游回来时的住地威尼斯当时还不属于意大利。他是在热那亚与威尼斯的战争中被俘后,在监狱里口述中国之行的。克罗地亚人认为,马可波罗出生于克罗地亚的“考取啦”,他去中国、去东方也是从“考取啦”出发的。

  


马可波罗是“考取啦”的骄傲。是他第一个把中国文明介绍给西方,让西方大吃一惊的。他的书有110种文字的版本,当时的发行量仅次于《圣经》,被人称为“亚圣”。

  


现在也有人批评《马可波罗游记》错误百出,甚至怀疑他没来过中国。这是对马氏的误解。马氏的书有差错是肯定的。想想看,在狱中无法查对资料,仅凭记忆说出的能不出错吗?再经记录者整理,二手货能不走样吗?再从意大利文翻译成中文等文字,堪称“再创造”,能不变形吗?

  


记得四十前我从《马可波罗游记》中读到“黑齿国”,说那里的人牙齿都是黑色的,我将信将疑:动物的牙齿都不黑,人的牙齿怎么会是黑的?后来去了云南东南部,见成年人的牙齿确实是黑的,疑问解决了。他们那里气候炎热,下地劳动时需要嚼槟榔加石灰,用来避暑,久而久之玉齿变成黑齿。牙齿越黑,说明劳动越好。于是,我确切地知道《马可波罗游记》在这一点上的记录是可贵的。


两进铁托图片展


到巴尔干半岛不管走到哪里都有人议论铁托。在导游指给我们看铁托时代为普通劳动者建的小楼时,大家议论铁托;走在以铁托名字命名的铁托大道上时,游客之间对铁托发表截然不同的看法;在黑山科托尔(Kotor)老城区看到铁托的名言:“别人的一分一厘不要, 我们的一寸一土不给”,大家一致称赞。

  


在游客自由活动那天,我们去了被人认为铁托私人度假地的大布里俄尼(Veli Brijun)岛,参观了岛上的动物园、植物园和铁托图片展馆。在展馆大门外,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那部被人认为奢侈的凯迪拉克轿车。可是仔细一打听,铁托会开汽车、开飞机,他驾驶这部车在所谓私人度假地里接待过90多个国家的首脑。这让我对那个“私”字和“奢”字打了个问号。总统兼司机,是什么“奢”?与90多个国家的首脑在这里会谈,从图片上看出,在岛上参加会谈的有很多南斯拉夫部长们,这算什么“私”?在他手头有数不尽的宝贝,他只给一个儿子一只鹦鹉,给另一个儿子一块木偶,发人深思噢!

  


在讲解员带领下,我们看到了华国锋主席与铁托在岛上会谈的照片,想起华国锋在1977年考察了南斯拉夫等国以后发表“非改革不可”的感慨,我兴奋得立即拍下展出的这张照片。讲解员看我们对这张照片如此关注,又补充一句:“华国锋进岛时,铁托亲自到码头迎接。”在走出展馆去别处参观时,我们问讲解员展馆里还有没有其他中国人的照片。她说:“还有一张,好像是经济代表团……”我记得李一氓、乔石、于光远在1978年3月率团来过南斯拉夫。我对李、乔、于三位很崇敬,便想再回到图片展馆拍照。讲解员说:“参观植物园后还有一个半小时吃饭的时间,你们再回来参观也来得及。”在植物园,我们看到中国赠南的枣树,结满了小红枣,还看见了中国赠南的那种大风吹不倒的红草。我暗暗自喜:我们学人需要的就是这般风吹不倒的坚定信念。

  


我们推迟吃饭连忙回到展馆,结果找到的不是李、乔、于的照片,是1957年中国农业代表团的。喜出望外,照片上有60年代担任华东局农委副主任的、我很熟悉的董加邦同志的头像。他1957年在中央农村工作部任局长。

  


回到驻地,编了首顺口溜《叹铁托——2017年10月游克罗地亚等三国有感》


  一喊南修皆曰修,改说不修雷厉纠。

  生前未及管身后,一国顷刻化作六。

  国小力微人外流,仇来恨去几时休?

  山呼铁公重抖擞,功大过大任人吼。


文章原载于社会科学报第1587期第8版,转载请注明出处,文中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报立场。


-大家都在看-

陆克文:新汉学,让世界读懂“学术的中国” | 社会科学报

观点 | 中国学难出“学术大家”?我在这群年轻人身上看到了希望!

展览 | 你有一份来自上海博物馆的礼物,请注意查收!

长按二维码关注

做优质的思想产品





社会科学报


微信号:shehuikexuebao

社会科学报官网:http://www.shekebao.com.cn/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