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读书 | 莫迪亚诺:我们是,且一直是“战争的孩子”

2017-12-20 黄荭 社会科学报

点击上方“社会科学报”关注我们哦!

身份的游离和不确定使莫迪亚诺的小说始终围绕着“寻根”与“记忆”展开。


原文:《莫迪亚诺:我们是,且一直是“战争的孩子”

作者:黄荭 南京大学



2014年,帕特里克·莫迪亚诺(Patrick Modiano)获诺贝尔文学奖之后,立刻成了举世瞩目的焦点,其作品更是凭借独特的风格,在世界各地有了越来越多的拥趸。



出生于1945年纳粹德国铁蹄之下的法国,莫迪亚诺经常称自己是“战争的孩子”,是一个“没有土地,也没有根基”的人。他母亲是一名演员,曾为德军效劳,经常要进行世界巡演;而他父亲也和盖世太保从事着某种神秘的勾当,身份不明。由于父母二人常年行踪不定、没时间照顾他,打很小起,莫迪亚诺就经常被寄养在父母的朋友家,犹如一条“丧家犬”。因此,莫迪亚诺出生的时代环境以及这段童年经历深深影响了他的写作与生活。



正如莫迪亚诺在诺贝尔文学奖获奖致辞中所言:“这个占领时期的巴黎一直纠缠着我,我的书都沉浸在它那被遮蔽的光中。这也证明了一个作家一出生就被打上了时代不可磨灭的印记”。正因为这个印记,莫迪亚诺笔下的故事经常发生在德占时期的法国,特别是他早期的“寻根三部曲”——《星形广场》、《夜巡》、《环城大道》,作品通过营造神秘的氛围,表达了德占时期下法国犹太人的身份迷失。从1968年至今,帕特里克·莫迪亚诺已经出版近三十部小说。进入新世纪,莫迪亚诺的创作主题并没有太大改变,关键词依旧是“遗忘”与“寻找”,虽然故事背景中的“历史感”已经开始弱化,小说中的主人公多数生活在当代,但他们常常都因一些意外出现的人或物而唤醒对过去的记忆,自觉或不自觉地想要去探究被时光打湿,开始发黄、残缺甚至湮灭的真相。

 

2001年出版的《小珍宝》(La Petite Bijou),讲述了女主人公偶然间在地铁口遇到了一位穿黄大衣的女人,她一路追随,试图弄清楚这个人是不是自己的母亲。在对过去的种种回忆中,她记起自己青少年的岁月,记起曾有一个男人告诉她,要找到一个“固定点”,她深陷在过去的漩涡之中不能自拔。



2003年出版的《夜半撞车》(Accident nocturne)剧讲述了男主人公被车撞倒后,和肇事女车主一起坐上警车,被送往医院。醒来后,女车主留了一笔钱便不见了踪影。为了弄清事实,他开始调查这位女子,期待再次见到她。在寻找的过程中,他联想到另一个人,由此陷入对过去的回忆。2005年出版的《家谱》(Un pedigree)在莫迪亚诺的所有作品中占据着独特的位置。在这部自传体小说中,作家回顾了自己前二十几年的生活,包括他父母相识的经过,他和父母亲的关系,他的寄养、寄宿经历,弟弟鲁迪的死亡,甚至包括他篡改自己出生日期的缘由,等等。对于莫迪亚诺的研究者而言,这本书无疑成了最好的佐证,让读者有机会洞悉莫迪亚诺的个人经历和少年心事。



2007年出版的《青春咖啡馆》(Dans le café de la jeunesse perdue)从不同视角出发,讲述了一个名叫露姬的女孩的故事。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巴黎,偶然一天,她出现在孔岱咖啡馆。她的父亲不详,母亲在红磨坊工作,她有过婚姻,却从婚姻中出走,最终以放弃生命而告终。小说用四个视角展开叙事:一个巴黎矿业大学的大学生,一个私家侦探,露姬和露姬的情人罗兰。即便如此,大家依旧无法得知真相,探究露姬的秘密。


2010年,莫迪亚诺出版了《地平线》(L'Horizon),古稀之年的博斯曼斯开始回忆过往的生活,一天,他偶然想到了在40年前自己曾经交往过的一个女孩,她叫玛格丽特·勒科兹。虽然40年过去了,博斯曼斯决定重新找到玛格丽特,于是他前往柏林,踏上了寻找之旅。2012年出版的《夜的草》(L'Herbe des nuits),以及2014年,《这样你就不会迷路》(Pour que tu ne perdes pas dans le quartier),故事的主题还是一如从前。

  

可以说,莫迪亚诺全部的创作总会回到德国占领时期巴黎那种阴鸷、潮湿、幽暗、模糊却挥之不去的记忆。“作家和其他艺术家一样,和时代的联系是那么紧密,以至于无法摆脱他所处的时代,他所呼吸的空气也只能是人们所谓的‘时代的气息’”。对帕特里克·莫迪亚诺而言,“时代气息”一方面是其出生和成长的大时代环境,“我和所有那些出生在1945年的男男女女一样,是战争的孩子,更确切地说,因为我出生在巴黎,我的生命属于占领区的巴黎。”另一方面,则与他个人的家庭环境和童年居无定所的经历有关,“阅读作家传记,有时候我们会发现他童年经历过的某个事件就像是他日后作品的雏形,作家自己对此可能也不总有清醒的认识,这个事件会以不同的方式在他的书中萦绕不去。”在这两方面的作用下,帕特里克·莫迪亚诺一直处于失根状态,形成了他独特的写作主题与风格。身份的游离和不确定使莫迪亚诺的小说始终围绕着“寻根”与“记忆”展开,仿佛写作可以帮助他重构身份,减少童年时期留下的创伤。他一遍遍编织大同小异的故事,开启一段段重返过去的找寻之旅。


-The end-


文章原载于社会科学报第1587期第8版,转载请注明出处,文中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报立场。


-大家都在看-

诺贝尔文学奖应该是“纯文学”的最高奖 | 社会科学报

经济学诺奖 | 塞勒:不懂心理学的行为经济学教授不是一个好演员!

诺兰在《敦刻尔克》中给出的“多项选择题”,答案似乎只有一个选项!

长按二维码关注

做优质的思想产品





社会科学报


微信号:shehuikexuebao

社会科学报官网:http://www.shekebao.com.cn/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