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开启中国经济“新周期”,创新和产业融合发展是关键 | 社会科学报

2018-01-04 张杰 社会科学报

点击上方“社会科学报”关注我们哦!

1


创新和产业融合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全面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打造制造强国、质量强国、创新型国家,着力加快建设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今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工作重点将落在创新和产业深度融合发展方面。创新和产业融合发展的速度、广度和深度,既是中国壮大新动能和塑造新结构的核心途径,也是开启中国经济“新周期”的关键钥匙,又是影响中国潜在增长率结构性变化趋势的决定性因素,更是将中国今后一段时期内GDP增速维持在6%-8%高位水平运行的重要支撑因素。但是,当前创新和产业融合发展格局尚未全面有效形成,创新和产业融合发展正处于极为重要的爬坡期,处于全面推进“大破大立”式机制体制改革的临界点,迫切需要找准深化改革的突破口,制定相应的有效政策措施。

原文:《加快创新和产业融合发展是关键》

作者: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研究员    张杰


创新和产业融合发展对中国全面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决定性作用


当前,全球国家之间的经济竞争,不仅仅表现在自主创新能力体系的打造方面,更体现在创新和产业融合发展体系的构建方面。既有的发达国家发展经验和教训表明,如果仅仅强调创新方面的改革和提升,或者是简单强调产业结构方面的调整和优化,忽略了创新和产业深度融合发展对中国经济发展的极端重要性,特别是忽略了将创新转化为制造业部门为主的实体经济部门可持续发展能力,这会对中国今后经济发展道路的选择以及机制体制的改革思路,造成极大干扰效应及误导效应。



1. 创新和产业融合发展是影响中国潜在增长率结构性变化趋势的关键因素

  

中国当前潜在增长率的下降趋势,并不具有理论逻辑上的必然性和合理性,也不符合中国仍然是发展中国家的基本事实。特别是在中国人均真实GDP只有美国等发达国家四分之一的特定发展阶段中。随着中国各项改革的深入推进,创新和产业融合发展的速度、广度和深度,就必然会通过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新旧动能的转换及新动能的壮大、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等重要渠道,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将中国经济潜在增长率维持在7%-8%的高水平,从而保证中国真实GDP增速仍有在6%-8%高位水平运行的空间。



2. 创新和产业融合发展将决定中国新经济新动能的转化速度以及形成规模

  

从中国当前阶段新经济新动能形成的特点来看,既体现在以产品质量和全要素生产率提升为主的传统制造业部门转型升级活动方面,也体现在以打造精益生产体系和自主创新能力体系为主的高端生产装备以及关键原材料、核心零配件制造部门的协同体系方面,又体现在以原始创新、基础创新和应用创新相衔接相贯通的自主创新能力体系主导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部门的培育壮大方面。而这些形态的新动能能否实现,关键就在于科学研究和基础创新的融合发展,在于基础创新和应用创新的融合发展,更在于科学研究、基础创新、应用创新和产业的深度融合发展方面。因此,创新和产业融合发展的速度、广度和深度,既是今后一段时期内中国经济新旧动能的转化速度以及新动能的形成机制的决定性因素,也是中国经济能否实现从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增长转变的基础性因素。



3. 创新和产业融合发展模式将是促进中国投资和消费平衡增长路径形成的决定性因素

  

创新和产业融合发展模式的形成和强化,是化解当前中国经济发展进程中“投资-消费不可兼得”两难困局的重要突破口,也是促进中国今后投资和消费平衡增长路径形成的决定性因素。当前容易产生的误判是,中国可能逐步脱离了投资驱动增长模式,摆脱了对投资的依赖症,进入消费主导的增长模式。然而,在我们看来,这种认知或判断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并没有充分认识到创新和产业融合发展所蕴含和释放的巨额高质量投资,对替代和对冲房地产和基础设施投资下滑等方面等投资缺口所具有的主要作用,对促进中国今后投资结构的转换和投资效率的改善所具有的基础性作用,对提升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所具有的决定性作用。在今后相当长一段时期内,要清醒认识中国经济仍然必须依靠投资驱动增长模式的必然性以及极端重要性。



4. 加快创新和产业的融合发展是振兴实体经济,解决中国经济“脱实向虚”困局的根本性手段


要使“脱实向虚”的资金重回以服务制造业为主的实体经济的发展轨道,为中国经济“稳中向好”提供了有力支撑,唯一性且根本性的解决方法就是将这些社会资金和金融资金,通过各种金融体系间接渠道和资本市场直接渠道,引导到满足创新和产业融合发展所内涵的巨额高质量投资融资需求方面,满足中国经济新旧动能转换和培育壮大新动能的巨大新投资需求。这已成为中国当前金融体制改革的最为核心问题。


现阶段促进产业和创新深度融合发展的突出问题及相关建议


1. 高度重视地方政府在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中的模式固化和偏离现象

  


中国不少地方政府在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过程中,所采取的各种产业政策和招商引资优惠政策措施,本质上仍然是沿袭经济开发区的老思维老模式老办法,来推进高新技术开发区的运行和升级,推进本地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体系的打造,偏离了创新和产业融合发展的基本方向和高质量发展要求。要真正改变和扭转中国地方政府以财政资金补贴扶持和优惠政策刺激型为主导的经济发展模式,必须回归企业在创新和产业融合发展中的主导地位,必须回归市场机制作为激发创新和产业融合发展动力活力的基础性地位。同时,不可忽略政府的应有作用,找准政府在创新和产业融合发展中具有外部性的关键共性薄弱环节的发力点,鼓励地方政府在加快推进创新和产业融合发展中,重新认识和协调好“国家规划”和“地方特色”之间的承接关系,依据地区自身要素禀赋条件、经济发展阶段水平、市场机制发育程度的差异,鼓励探索政府和市场有机结合的新经验、新模式、新机制。


2. 加快化解地方政府专业技术型干部短缺的困局

  


当前中国不少地方政府在有效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切实推进创新和产业融合发展的进程中,一个突出的制约和阻碍因素是官员能力的全面滞后以及各类型专业官员和专业人才的全面短缺。这就导致了不少地方政府的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及推进地区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实际工作中,只是简单照搬照抄上一级政府的产业政策目录,简单模仿其他地区的产业选择和发展模式,忽略了地区要素禀赋条件、既有产业基础以及经济发展水平差异性。

  


面对基层地方政府的专业人才短缺困局,我们的建议是,一是要将乡镇和县市政府以及中西部地区地级市政府的公务员招聘名额,向地区特色创新和产业融合发展所急需的各类特定专业和复合型人才分配和倾斜,可以考虑将特定的关键专业人才和复合型专业人才,通过规范的“绿色”通道直接吸收和补充到相关地方政府机构,特别是优先充实到基层政府机构;二是主动加快实施大规模的发达地区到发展中地区、中央到地方的官员交流交换任职工作,特别是要考虑加大将中央各部委的基层技术人员,向基层政府相关机构交流交换任职的力度,弥补地方政府官员的能力差距,通过示范效应和“传帮带”途径带动基层官员能力提升。



3. 主动发展与制造业自主创新能力体系构建和提升相适应的现代金融服务体系

  

当前中国以遵循自身利益最大化原则为主的银行体系与制造业可持续发展之间的矛盾,已经到了一个即将爆发的临界点,中国到了对金融体系实施“大破大立”式改革的特定阶段。针对十九大所提出的发展现代金融体系以及深化金融体制改革的总体要求,改革的立足点应该落在发展与制造业自主创新能力体系构建与提升相适宜、相匹配的多层次金融体系,要将是否满足以制造业为主的实体经济部门转型升级的各种内在需求,作为检验中国金融体制改革成效和导向的唯一标准。



4. 稳步改革银行机构直接融资限制,提升和强化银行体系的直接融资功能

 

当前要真正落实十九大提出的发展提高直接融资比重金融体系的目标,改革突破口应该落在突破银行机构的直接融资法律限制,提升和强化银行体系的直接融资功能,特别是要将改革重点落在稳步提升地区性中小银行机构的直接融资功能方面。金融体制的改革方向应该是:一是着力推进银行体系混业经营法律限制的突破,通过释放商业银行体系的直接融资功能。形成对制造业部门长期融资需求的有效内在支撑,以匹配和满足制造业企业自主创新研发投入、技术改造以及高质量新投资对长期期限资金的外部融资需求。



二是高度重视金融和科技创新融合导向的金融发展模式和金融制度设计,全面强化和提升科技金融在中国现阶段金融体制改革中的基础性地位。既要鼓励银行体系在科技金融导向方面的大胆尝试和体制突破,也要强化资本市场和科技金融的新型融合发展模式的形成,全面构建与制造业为主的实体经济部门的内在需求相适宜、相匹配的新型金融体系。



三是加快与地方经济特色相结合的地区性中小商业银行的批准设立,鼓励中小商业银行发展直接融资功能的大胆尝试。要着重激发本地小银行根植和深耕服务本地中小微企业的核心功能,适度限制地方商业银行异地设立支行的行为,设置本地中小商业银行将存款资金供给本地发展需求的最低比例。


文章原载于社会科学报第1589期第2版,转载请注明出处,文中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报立场。


-大家都在看-

创新中国:我们经历了世界上规模最大、速度最快的城镇化之路 | 社会科学报

人文 | 创新与奢华、低调与张扬,爱上了阿联酋

观点 | 郭田勇:银行服务实体经济要不断推进产品创新

长按二维码关注

做优质的思想产品





社会科学报


微信号:shehuikexuebao

社会科学报官网:http://www.shekebao.com.cn/

61 33891 61 20647 0 0 4102 0 0:00:08 0:00:05 0:00:03 4103n>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