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阅读 | 那些喜欢在晚上读书的人,他们有不一样的故事

2018-04-23 社会科学报

点击上方“社会科学报”关注我们哦!


真正的书籍应是黑夜和沉默的产物,而不是白昼和闲聊的果实。——马塞尔·普鲁斯特


世界读书日来临之际

记者于深夜

走访了几位热衷在月明星稀时分读书的人

听他们讲述人生和书的不解之缘。


这些人当中

有常年奔波各地的粮食仓储青年技术员

有在名校任职十余年的女教师

有已经成家立业的建筑设计师

还有种地几十载无奈进城务工的老农民

和为了未来不断奋斗的女孩……


1

何宗昆,单身粮食仓储技术员

与她的故事完结后,还有读书陪伴我。


23时50分,何宗昆终于起身准备离开。过去的几个小时,他端坐在桌前,桌上是一本书、一杯浓茶和一个被塞得鼓鼓的公文包,脚边是两大包行李。何宗昆常年奔波于全国各地,这是他刚回南宁的装扮。



1989年,我终于开始上学了。在农村,除了课本就没有其他书了。我们兄弟姐妹4个,父母虽都是农民,但也相信读书改变命运的说法。他们努力种地供我们读书,也算是竭尽全力了。


但我爱看书也是近两三年的事,大概是抱有一种补偿心理。因为我上学时候成绩并不好,毕业这么多年,才觉得对父母有点愧疚。以前错过了,现在我希望让他们感觉到:读书是好的。


我的阅读伴随着情感喜欢在深夜,在书店。


大学时候暗恋一个学姐。第一次遇见,是在深夜的图书馆,她看着书,笑得很可爱。此后,我们一起看书,我陪她做活动,她生日请我吃饭······但一直到毕业我都没敢表白。


对我来说,这一直是个遗憾。我和她断了所有联系,只知道她回了贵州。毕业后近十年,我恍惚间走进一家连锁书店——它起源于贵州,墨绿色的装修风格让我疯狂地想她。


我看了钱钟书和杨绛的书,关于他们的读书生活。我开始尝试寻找她。那时候校内网流行起来,我在网上又联系上了她。虽多年未见,仍相谈甚欢。


有段时间,她的感情出现波折。她便邀请我去贵州。我思考了很久,最后拒绝了她。对于这段暗恋,我有坚持也有理智。


最近看了钱钟书的《写在人生的边上》。人生虽不快乐,而仍能乐观。这段从未开始的爱情故事完结后,我再无那些遗憾了。现在,阅读依然陪伴着我。


2

苏利,名校资深语文老师

我带女儿去看“闲书”,还给她订了全套金庸


母女俩已经坐了好几个小时,读到兴奋时,会笑着读给对方听。苏利喜欢旅游,拿了本《行者无疆》细细品味;女儿西西上五年级,选了本《百兽越狱》,哗哗啦地翻动书页寻找有趣的章节。





西西五年级了,趁着“三月三”长假,我一连几天都带她来这儿(24小时不打烊书店)看书。在这里的氛围很好,总是一不小心就看到半夜。


西西看的书大多经过我筛选。信息大爆炸的时代,知识太繁杂了。她从小爱看书,我会在她不同的成长阶段,引导她看不同的书,当然也包括各类“闲书”。她喜欢武侠,我就给她买了金庸全套。


她很少看电视,说很难想象电视里的武侠小说怎么演的。因为她看得太“粗糙”了。她在一天天地长大,也许有一天,她会再拾起当初“没看上”和“没仔细看”的“遗珠”,细细品味,还能回味起成长岁月中,与我一同阅读的时光。


但是跟其他语文老师一样,我在班上“三令五申”不许学生在学校看“闲书”。西西的班主任也是一样,禁止同学们把课外书带到学校。


很愧疚和遗憾,囿于各种现实条件,我无法一对一地引导我的学生们看适合他们、对他们有帮助的“闲书”。但我知道,“闲书”在他们的求学生涯中从来没断过,希望他们都能在课外阅读中看好书,好好看书,有所思,有所得。


3

韦姨,24小时书店的守夜人

我陪着书里的人哭,书里的人陪着我笑


她让我们叫她韦姨,说自己已经56岁了。韦姨曾在村里种了几十年地,现在是24小时书店的守夜人。她鼻子上架着老花眼镜,围着红底黑点的丝巾、手里拿着《芳华》——十亩旱地八亩水田,岁月留给她的却是一身的书香气。





我偏科,就算语文成绩再好也考不上大学。1980年高中毕业后,就回家种地了,可我上学时偷看小说的习惯一直留下了。


我不靠看书写字吃饭,有人就问我:“这么喜欢看书干吗?又不挣钱!”


我就是喜欢看,现在孩子们的课本我都爱看。他们的课本跟我读书时候完全不一样,对我来说都很新鲜。


因为老伴身体不好,今年没法种地了。我们上南宁做工,跟着大儿子和小女儿租房住。年过半百却离开了耕作半辈子的红土地,城市太大了,感觉压力比在家种地还大——毕竟现在种田都机械化了。


可现在农村也不像以前了,大家平时也不怎么串门了,闲的时候也不聚了,各家各户在家里看电视,其实和城市也差不多。


刚来南宁我还做了5天服务员,后来听说这个书店找守夜人,我放着5天的工钱不要就来了。南宁还是很陌生,地铁我也不敢坐,但是在这里守夜,我可以看书。我泪点低,经常陪着书里的人哭,书里的人也常陪着我笑。


4

卢靖,不油腻的中年设计师

“中年”等于各种琐事,阅读能让我平静


卢靖有自己的“阅读专区”——自家小区地下停车场某角落。等孩子睡下了,他就穿着拖鞋下到车库。他说车库特别清净,拐角的地方还特别暖和。





每晚11点,孩子入睡了,我提上我的阅读装备:渔夫水箱,小小四方箱,带个盖,正好当板凳;在箱子里装好书、水瓶、记号笔还有家门钥匙,就来到了我的“阅读专区”。


我是五年前有了深夜读书的习惯。家里人多,加上小孩子的吵闹,免不了各种纷纷扰扰的琐事。有幸寻得楼下车库一角,这个转角特别清净、特别暖和,还有免费的灯光。


中年等于各种琐事,工作和家庭几乎能占去我所有的时间,但我依然坚持阅读,因为它能让我平静,带给我力量。我在读建筑学期刊的时候,了解到有前辈在中医理论的基础上,开始了对中国古代建筑的研究,还有人从自然科学的角度去分析古代建筑的选址和规划原理。


纸在手中的感觉和手机是完全不一样的。虽然我读的比以前慢一些,但每次拿起书翻阅的感觉都很好。


5

李玥,奋斗的白领

毕业后,读书也可以有“二场”


身着公司制服、保持着精致妆容的李玥还在灯火通明的书店里奋笔疾书。桌面上散落的是几本中英文课本。她说,虽然早已离开校园,但考试在职场上仍是进步的阶梯之一。





前段时间,我经常深夜还在这里(24小时不打烊书店)看书。但我主要看的不是书架上的书。那时我在备考银行风险与监管国际证书,书店也成了我的自习室。


有一天晚上,我和同事下班后留在公司的会议室看书复习。晚上十点,我开车送她回家的路上,不约而同地提出去新开的24小时书店看“二场”。


这里跟大学里的自习室挺像的,复习看书看累了,可以从书架上随手拿出一本感兴趣的书翻看,放松一下。旅行和美食的主题最吸引力,那段时间我都在陆续翻看一本关于各国早餐文化的书。


研究生毕业后,进入职场已有六年,结婚两年。上进心从未止步,总想着趁年轻多进步,多实现自己的价值。


我觉得生活除了事业,诗和远方也是必不可少的。这几年来,工作时在无尽的加班中拼搏,休假时也曾经跨过山和大海,除了祖国的大好河山,泰国、缅甸、斯里兰卡、澳大利亚等等,都已从书中的描绘化为眼前的美景。


现在考试通过了,毕竟上班需要早起,深夜读书的日子可能比较少有了。但有那本没看完的书,还是会在空闲时回到书店里,与它“再续前缘”。


文章来源于新华网,记者:黄凯莹、赵刚,文中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报立场。


今日

关注

读书 | 跨国诗学:诗歌单一的民族性将不复存在!

读书 | 莫迪亚诺:我们是,且一直是“战争的孩子”

读书 | 黄荭:边游边学,让心灵在路上

社会科学报

做优质的思想产品

官网

http://www.shekebao.com.cn/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