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 | 《大雅》,实际上它是距离人民群众最近的作品
点击上方“社会科学报”关注我们哦!
书屋笔记
“大雅”一词在现代汉语中可以指称德高才大、学识渊博的人,也可以指某种高尚雅正的价值和风格等,然而该词的最初起源无疑是《诗经》组成部分之一的《大雅》。
原文 :《诗·大雅》中“人民”意识溯源
作者 | 陆晓光(华东师范大学)
图片 | 网络
整部《诗经》是中国文化的最初经典,它在春秋时代就被推重为“义之府”。儒家“四书”之首的《大学》开篇曰:“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其中将“亲民”推重为高明学问之道的核心价值。毛泽东最深入人心的话是“为人民服务”,中共十八大以来提出“以人民为中心”的执政理念(习近平“7·26”讲话),其文化渊源可以追溯到《诗·大雅》的“人民”意识。
《诗·大雅》最重视“民”
现代汉语的“人民”是对应西语people的新词,它由古汉语“人”与“民”两个词连缀而成。在现代中文语境中,它通常指以劳动群众为主体的社会基本成员。相关辞书句例有引《诗·大雅·抑》:“质尔人民,谨尔侯度,用戒不虞。”然而古汉语的“民”与“人”分别有所特指。在《诗经》中,“民”大体是指社会下层民众,故有“下民”、“庶民”、“黎民”等用语。“人”则可特指受过文化教育的社会中上层人士,故有“作人”、“成人有德”,以及吉人、善人、良人、恭人、淑人、富人、文人、武人、哲人、圣人,乃至愚人、贪人、谮人等特称。因此,现代汉语“人民”(people)一词,如果是指谓包括“庶民”在内的社会全体成员的话,那么它与古汉语的“民”之所指似更接近。
通常认为《大雅》是《诗经》中距离人民群众距离最远的作品,因为其三十一篇“都是王公贵族的创作,没有平民的作品。”然而我们考察发现,《大雅》中的“民”字凡61出,其中以“民”为诗题者有《生民》、《民劳》、《烝民》三篇;而“人”字明显为少,计45处。这意味着《大雅》的“民”意识有甚于“人”意识。
通常还认为《小雅》较之《大雅》更具“人民”性,因为其作者多为社会中下层从事公役者。缘此《毛诗·序》曰:“雅者,正也,言王政之所由废兴也。政有大小,故有小雅焉,有大雅焉。”然而,《小雅》(74篇)中“民”字31出,“人”字90出,前者为后者的1/3。这意味着《小雅》与《大雅》相反,其“民”意识明显薄弱于“人”意识。
通常又认为,《国风》是下层人民的“民歌”,因而最具“民”性。然而《国风》(160篇)中“民”字仅现两处,“人”字则出现135处,两者悬殊极大。这又意味着《国风》虽为“民歌”,其作者及叙事对象却多自觉为“人”。在这个意义上,所谓《国风》“民歌”者,实可称之为“人歌”。
《颂》就其内容性质而言与《大雅》同为“王政”类,其“民”字计7出,这意味着《颂》的“民”意识至少不亚于《国风》;“人”字于《颂》中计5出,少于“民”字的7出,可见《颂》整体的“民”意识也是有甚于“人”意识。
《国风》、《小雅》、《大雅》、《颂》的“民”字依次为2出、31出、61出、7出。可见就“民”字出现的绝对数而言,《大雅》是显然最多的。 《诗经》各部的构成历来被认为是中国文化的“四始”。整部《诗经》频繁的“人民”叙事表征了一种重视下层劳动者的价值观。而“大雅”一词之所以成为后人指称中国文化核心价值的代名词,原因当也在于《诗·大雅》尤其鲜明自觉厚重的“民”(people)意识。
“宜民宜人”与“厥初生民”
《诗·大雅》“民”意识内涵,至少包括如下数端。
其一,亲民宜民的思想(of the people)
岂弟君子,民之父母。……岂弟君子,民之攸归。(《泂酌》)
大意为:君子和乐又平易,为民父母好榜样;君子和乐又平易,人民都来归附你。此诗中的“君子”是为政者,衡量“君子”美德的尺度是能否得民心。
假乐君子,显显令德,宜民宜人,受禄于天。(《假乐》)
“假乐”同“嘉乐”,意谓赞美、喜爱。该诗歌颂周天子有美德,政通人和。《毛传》:“宜民宜人,宜安民,宜官人也。”如果说“宜民”的尺度是能否胜任“民之父母”,则“宜人”的尺度应该是“凯第君子”。换言之,“宜民”是“宜人”的前提,也是衡量“君子”为政善否的基本尺度。
有觉德行,四国顺之。訏谟定命,远犹辰告。敬慎威仪,维民之则。(《抑》)
《抑》篇为周王朝老臣卫武公藉自警来劝告周平王。“敬慎威仪,维民之则”两句大意是:仪容举止要谨慎,人民效法把你尊。诸句讲治国者要做人民的榜样,这也是“民之父母”的题中之义。
其二,依靠人民的思想(by the people)
经始灵台,经之营之。庶民攻之,不日成之。经始勿亟,庶民子来。(《灵台》)
诸句大意谓:灵台开始来建造,认真设计巧经营。百姓一起动手干,几日不到就落成。工程本来不急迫,百姓踊跃更有劲。该诗歌颂周文王建造灵台是依靠“庶民攻之”的力量,可谓卓有成效地“by the people”了。
我言维服,勿以为笑。先民有言:“询于刍荛”。(《板》)
诸句大意为:我的话儿是事实,不要以为开玩笑。古人有话讲得好:要向樵夫多请教。《板》是宫廷老臣对周王的劝谏诗。“询于刍荛”是强调,不仅要关心“下民卒瘅”问题,还必须直接向底层劳动者们调查咨询。
天生烝民,有物有则。民之秉彝,好是懿德。(《烝民》)
诸句大意为:上天生下众百姓,事物一定有法则。人人保持为善性,就是爱好这美德。意味着对民众“好是懿德”的信念。《烝民》篇同时强调“民”需要“凯第君子”类的“人”加以引导,正如明君需要贤臣辅助一样,此亦可见“人”与“民”是相辅相成之关系。
以上三例分别赞扬了民力巨大、民言可采,以及民性向善,当可视为今人所谓“依靠人民”思想的滥觞。
其三,服务人民的思想(for the people)
皇矣上帝,临下有赫。监观四方,求民之莫(安)。(《皇矣》)
《皇矣》是周族史诗之一,从先祖大王开辟歧山,大伯王季德行美好,写到文王伐密伐崇取得胜利。上引是该诗首章,“监观四方,求民之莫”句,意味着周朝初期历代领袖都自觉以四方人民安居为追求目标。
民亦劳止,汔可小休。惠此中国,以为民逑(合)。……式遏寇虐,无俾民忧。无弃尔劳,以为王休。(《民劳》)
《民劳》篇全诗五章皆以“民亦劳止”起句,又反复出现“惠此中国,无俾民忧”、“惠此中国,以为民逑”、“惠此中国,俾民忧泄”。可谓其忧国之首务在忧民,其忧民之首务则在关心体恤民间劳苦。
夙兴夜寐,洒扫庭内,维民之章。(《抑》)
《抑》篇为周王朝老臣劝告讽刺周平王而作。余冠英先生译上引诸句为“应当早起晚睡觉,洒扫堂屋要讲求,为民表率须带头。”
其四,来自人民的思想(from the people)
厥初生民,时维姜嫄。……时维后稷。(《生民》)
《生民》篇是纪录周人始祖后稷并歌咏其功德的诗。姜嫄是后稷之母,称姜嫄生后稷为“厥初生民”,而非“厥初生人”,当可表明周人及《大雅》最初就有来自人民的意识。
绵绵瓜瓞,民之初生。自土沮漆。古公亶父,陶复陶穴,未有家室。(《绵》)
《绵》篇是周人记述其祖先古公亶父事迹的诗,古公亶父是后稷之孙。上引为首章,开始就强调古公亶父也是“初生”于“民”。古公亶父是周民族祖谱中的开国奠基人,也同时具有“民”、“人”、“君”三者特征。
上面两例中的“厥初生民”与“民之初生”,都是讲周始祖后稷与先人古公亶父最初来自于“民”。“后稷之穑,有相之道”,可谓擅长农耕的祖先;古公亶父的“陶复陶穴”,则可谓最初挖窑洞居住的劳动模范。
荡荡上帝,下民之辟。疾威上帝,其命多辟。天生烝民,其命匪谌。靡不有初,鲜克有终。……颠沛之揭,枝叶未有害,本实先拨。殷鉴不远,在夏后之世!(《荡》)
该诗为哀伤周厉王无道,周室将亡而作。 “颠沛之揭”诸句是以树根脱离泥土必将枝叶全毁为比喻,说明忘却“本根”必将亡国的道理。“靡不有初”所指涉的亦即周朝“厥初生民”和“民之初生”的根基。
“from the people”与“三民主义”
美国前总统林肯1863年的著名演说中提出过美国特色的“人民”政府观:“the government of the people, by the people, for the people”。该语的定语被汉译为 “民有、民治、民享”,并对孙中山的“三民主义”产生过影响。如果说林肯的“ people”与古汉语的“民”之所指相通的话,那么由此回瞻《诗·大雅》“人民”观,可以认为两者间是类似而有重要差异。其类似在于:
“of the people”——“岂弟君子,民之父母”(《泂酌》)、“显显令德,宜民宜人”(《假乐》)、“敬慎威仪,维民之则”(《抑》)
“by the people”——“先民有言:询于刍荛”(《板》)、“庶民攻之,不日成之”(《灵台》)、“民之秉彝,好是懿德”(《烝民》)
“for the people”——“惠此中国,以为民逑”(《民劳》)、“监观四方,求民之莫(安定)”(《皇矣》)、“夙兴夜寐,维民之章”(《抑》)
以上三项对应之间虽然也不无差异(例如“民之父母”的比喻乃为中国特色),但更重要的差异在于林肯该演说中未提及“from the people”,而这一点却是《诗·大雅》追述祖先英雄时所强调的:“厥初生民,……时维后稷”(《生民》篇)、“绵绵瓜瓞,民之初生。自土沮漆。古公亶父”(《绵》)、“靡不有初,鲜克有终”(《荡》)。如果说《诗·大雅》中鲜明自觉厚重的“民”意识是源起并根基于“厥初生民”(来自人民)的自觉理念,那么林肯该演说中“from the people”义项的缺失,应该可谓耐人寻思。
“大雅”一词之所以成为后人指称中国文化核心价值的代名词,原因当也在于《诗·大雅》尤其鲜明自觉厚重的“民”(people)意识。
文章原载于社会科学报第1610期第8版,未经允许禁止转载,文中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报立场。
相关文章
社会科学报
做优质的思想产品
官网
http://www.shekebao.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