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制造”品牌:引领中国“智”造的新关口 | 社会科学报
点击上方“社会科学报”关注我们哦!
十九大报告提出,加快建设制造强国,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中国制造曾经以成本低廉、价格便宜畅销全球,但近年来,由于土地和人力成本不断上升、缺乏自主创新意识 、资本脱实向虚,中国制造的竞争优势正在被逐渐侵蚀,如今,发达国家制造业开始回归,发展中国家制造业也在奋起直追。
实现制造业由大转强更要把握住当前国际战略机遇期。2018年4月22日,上海市委、市政府印发了《全力打响“上海制造”品牌,加快迈向全球卓越制造基地2018—2020年行动计划》,一系列具体举措将引领“上海制造”再出发,擦亮新时代“上海制造”新名片。
原文 :《品质变革,迈向中国“智”造新关口》
本报记者 潘圳 实习生 李晶
图片 | 网络
发展:中国制造业的步伐正在加快
随着中国制造业供给侧改革的深入,中国制造从“低成本、低技术含量”转向“高科技、高质量”的转型过程。7月5日,《人民日报》要闻版核心位置报道百度“阿波龙”,这是我国首款全自动驾驶量产巴士,没有方向盘、制动驱动踏板,其智慧“汽车大脑”可实时感知环境信息、高精地图数据,规划路径,预测车辆、行人行为意图,从而控制车辆行驶。而把核心业务砍掉一半的家电企业“美的”,在2011年开工率不到50%,小家电产品大量积压。之后,把十九万员工减少到十万。从数据来看,2011年,一个人的产出67万,2016年上升到134万,效率大幅度提高,现在它并购了德国最好的工业机器人公司库卡。
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研究员张燕生告诉记者:“科技创新、制度创新和文化创新形成一个内升的动力,对中国企业制造业的转型是至关重要的。”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与先进制造技术深度融合所形成的新一代智能制造技术,成为了新一轮工业革命的核心驱动力。不久前发布的《新一代人工智能科技驱动的智能产业发展》报告显示,截至2017年6月,全球人工智能企业总数达到2542家,中国有592家,居世界第二位。中国累计获得1.57万项人工智能领域的专利,同样位居世界第二。
6月14日,国家统计局公布数据显示,2018年1—5月份,制造业投资增长5.2%,比1—4月份提高0.4个百分点,连续两个月出现回升势头。此外,以创新驱动为源动力的装备制造业、高技术产业发展势头稳健。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日前发布的5月份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为53%,较上月上升1.3个百分点,高于制造业整体水平1.1个百分点。高技术产业PMI为54.8%,高于制造业整体水平2.9个百分点。
毫无疑问,中国制造业发展的步伐一直在加快,程度也在逐渐深化,但存在的问题仍旧不容忽视。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辛国斌坦言:“改革开放四十年来,中国制造业积极融入全球经济体系,发挥自身优势,承接产业国际转移,发展取得长足进步,但距离制造强国还有很大差距。”我国制造业增加值全球第一的规模,主要得益于中低端产品的拉动,但我们依然要对中国制造的未来充满信心。
挑战:我国距离制造强国还有很大差距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与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形成历史性交汇,国际产业分工格局正在重塑。持续的技术创新,大大提高了我国制造业的综合竞争力,但我国仍处于工业化进程中,与先进国家相比还有较大差距。制造业大而不强,自主创新能力弱,是我国制造业面临的严峻挑战。
华东师范大学城市与区域科学学院院长杜德斌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提到,我国制造业关键核心技术与高端装备对外依存度高,缺乏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世界知名品牌。我国的很多高新技术产品都是国外跨国公司在中国生产的,属于“在中国制造”,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中国制造”。同时,当前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资源和环境约束不断强化,劳动力等生产要素成本不断上升,全球背景下的成本优势、人口红利下的规模优势消失,逐渐失却对外资企业的吸引力,向“中国智造”的转型之路更加不平坦。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我国制造业升级步伐不断加快,但发展不平衡、不充分,基础滞后的矛盾仍旧非常尖锐。工业和信息化部部长苗圩指出,在全球制造业的四级梯队中,中国还处于第三梯队,即中低端制造领域,而且这种格局在短时间内难有根本性改变,要成为制造强国至少要再努力30年。国务院国资委机械工业经济管理研究院院长徐东华谈到:“我国机械装备工业低端产品大量过剩,高端产品明显不足,尤其是高端基础机械和基础零部件的有效供给严重不足。与国外相比,不仅是产品和质量的差异,软件上也有差距。仪表、机床和农机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格外明显,汽车、仪表和机床是进出口逆差居于前三的薄弱行业。”因此,如何改善制造业发展不均衡局面,实现低端产品向高端产品的转变,是中国制造面临的棘手问题。
这两年,智能制造、工业互联网/物联网、两化深度融合成为热门话题,智能制造工程通过“综合示范应用”和“新模式”,带动了一批数字工厂的建设,但可喜变化的背后也有着人们的担忧。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产业经济研究部主任王晓明向记者建议,互联网转型要基于制造业本身的发展规律和特点。制造业具有复杂性、封闭性,资产的专有性、长周期性的特点,同时数字化转型过程中还有基础设施支撑、知识产权安全等问题,需要在国家战略、行业战略和企业战略上进行协同,是一个长期过程。北京联讯动力咨询有限公司总经理林雪萍对本报直言,除了技术上的导入以及产品的优化、改造,对企业而言,更重要的是思想突破和组织的变革。智能化改造,如果没有管理上和组织上的革新,将见效甚微,难以享受到智能制造的红利。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德毅在中国制造业峰会上也谈到:“目前我国人工智能产业超七成分布在应用层,而不是在技术层。如果要在2020年实现核心智能产业总产值达到1500亿元的目标,整个行业就需要有大幅增长。因此,智能制造产业的爆发期还远未到来。”
目标:向中国“智”造迈进
推进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的转型升级是一项长期工程和系统工程。“目前,我国在智能制造、自主制造上的问题,表面看是核心技术支撑的生产制造能力不足造成的,但从深层次来看,是包括配套、制度、文化在内的系统性支撑不足。这就决定了改变也必须是系统性的,依靠单一技术、单一产品的突破短期有效,但长期还是难预见中国制造业持续创新发展的生态系统。”上海临港经济发展集团董事长刘家平这样强调。
“上海制造”是上海的基因,在历史上也是声名远播,拥有“上海货”那是最为时尚的。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进入中国千家万户的凤凰牌自行车、金星牌电视机、海鸥牌照相机等,到大飞机、运载火箭、北斗导航、振华港机等大国重器,“上海制造”开始成为掌握产业链价值链核心环节的高端制造,满足市场多元化需求的品质制造,融合人工智能和互联网因子的智能制造,体现资源高效集约利用的绿色制造。
不久前,上海市委、市政府印发了《全力打响“上海制造”品牌,加快迈向全球卓越制造基地2018—2020年行动计划》。《计划》提出三个分目标:一是初步建成世界级新兴产业发展策源地之一,掌握一批产业核心技术,到2020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制造业产值占全市制造业总产值比重达到1/3左右。二是初步建成若干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推动长三角产业一体化发展,全力打造2个、培育4个世界级产业集群。三是初步建成世界级制造品牌汇聚地,打造一批名品、名企、名家、名园,彰显“上海制造”品牌美誉度。
“上海有强大的产业基础优势,也有配置国内外资源的优势,还有科创和人才优势,因此有能力实现建成全球卓越制造基地的总目标。”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副主任吴金城告诉记者,上海应该着力在攻克一批关键的核心技术、解决一批“卡脖子”的技术,要打造一批世界级的产业集群,也要塑造上海过硬的产品品质、质量,彰显上海制造的美誉度,让上海制造能够代表国家的形象、实力和水平。
既要保持制造业高端化发展方向,也要抵住比重继续下滑态势,成为上海制造业发展的底线,而中国制造发展整体不均衡的状态也需改观。徐东华进一步指出,我国智能制造应改变侧重于技术追踪及技术引进的现状,而转向在高端电子装备制造、极限制造、生物制造和芯片制造等基础研究和共性技术研究领域增加投入,增加原始创新成果。要想实现这一转变,制造业对高端人才及复合型人才的需求就显得尤为迫切。各级政府要实施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和先进制造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在高等学校建设一批工程创新训练中心,打造高素质专业技术人才队伍。
实现制造业由大转强更要把握住当前国际战略机遇期,继续推进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制造业的深度融合,深化体制改革,营造良好营商环境。相信未来,中国秉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继续扎实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不断贡献中国智慧和力量,与各国人民一道,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共同创造人类繁荣和美好未来。
文章原载于社会科学报第1618期第1版,未经允许禁止转载,文中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报立场。
相关文章
社会科学报
做优质的思想产品
官网
http://www.shekebao.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