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观点 | 口头、文字与生活的三大传统,造就了独一无二的中国文化

高有鹏 社会科学报 2019-12-11

点击上方“社会科学报”关注我们哦!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在历史发展中一直没有中断文明传承。这在古老的文明国家中,是一个非常独特的现象。与其他古老的文明国家相比较,中国文化有三个非常重要的传承方式:口头传统、文字传统、生活传统,三种形式的文化传统相互独立,又相互关联,构成中国文化的整体,成为人类文明的一个典型。

原文 :《三大独特传统塑造中国文化》

作者 | 上海交通大学  高有鹏

图片 | 网络


口头传统


口头语言是最原始的文明形态。语言是人类思维的物质外壳,是用来交际的工具。各民族在社会历史发展中,形成不同的文明形态,也形成不同的口头语言。当文化被选择与认同的时候,就有了方言的概念。语言的不同,构成人类交际的障碍和标志,形成不同的文化共同体。因而,在不同的族群中,口头语言成为文化记忆的重要载体。审美体现为一种本能的时候,就有了口头文学;当社会分层形成的时候,也就有了以广大民众为主体的民间文学。

  


民间文学包揽了历史文化的所有内容,在中华民族的发展中,形成了波澜壮阔的神话传说。诸如中国古代神话,在口头传承中,形成一个层次分明的神谱,阐释出中国原始文明发展中文化构成的不同阶段。

  

神话的每一次口头讲述,都是一次文化重构。其讲述的目的,应该是体现文化认同,所以具有寻根的意义。神话具有民族性、地域性和时代性,其每一次传播都被赋予新的文化价值。其普遍性意义能够引起不同时代、不同群体的共鸣与认同,但是,其标志性意义从来都不是无根无蒂的。神话是特殊的历史,其历史文化意义是多方面的。神话时代在社会大众群体的记忆中是真实存在的,所有的怪异都被合理阐释、演绎为具有特定含义的故事。

  


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的民间文学蕴藏最为丰富的是史诗和歌谣,特别是民族史诗,具有非凡的意义和价值,是中华民族对人类文明的重要贡献。在西方文明中心论的影响下,一些学者极力声称中国文学缺少史诗,而没有看到闻名世界的三大英雄史诗——藏族的《格萨尔》、柯尔克孜族的《玛纳斯》、蒙古族的《江格尔》,都是长期在民间以口头形式流传而成为民族神圣的经典的。汉民族中流传着许多长歌,从盘古开天辟地唱起,一直述说到眼前,事实上也可以看作史诗。再其次是传说故事,诸如《牛郎织女》《孟姜女》《梁山伯与祝英台》《白蛇传》,以及各地的机智人物传说、风物传说,数不胜数。更不用说中国谚语,每一句谚语都可以看作一部文化宝库。


文字传统


中国的文明是以文字的产生作为重要标志的。那么,文字的形态,仅仅是从甲骨文开始的吗?之前的陶文,包括岩画上的一些符号,就不是文字吗?应该说,文明是以器物为标志的,8000年前的河南舞阳贾湖遗址出土的骨笛,就是文明的典型标志物。

 

 

文字的出现,是以仓颉造字“天雨粟,鬼夜哭”为标志,而后出现各种文字形态与文字系统。诸如甲骨文、金文、各种石刻,特别是中国历史上的书法家群体,形成中华文明传承的独特形态。尤其是中国历史上形成以文字为载体的各种经典,诸子百家著作,屈原、陶渊明、李白、杜甫到曹雪芹等文学家的作品,形成四书五经、《二十四史》和《四库全书》等文化品牌。

  

中国典籍,形成独具特色的中国文化和中国思想,除了儒释道不同的文化精神形态,还形成了官修史书、个人写作、地方志写作等不同的文献形式。人们把文字作为自己的信仰,讲究名号,讲究门厅,把文献视作无价的财富。这也是中华民族特有的文明形态。

  


中华文明的文化形态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常常贯穿一条主线,而形成不同的叙说方式。这在事实上也形成中国文化发展的生机,形成中华文明独特的文化魅力。此外,诸如大山石壁上的书写,神圣庙宇的匾额与对联,更不用说无数的碑石,成为人们对天地的誓言。这既是一种文献的存在,也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生活。


生活传统


生活传统作为中国文化的传承,既有原始文明的遗存,又有文字产生以来各种文明的融合。生活与文明的合体,在中国文化发展中,形成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一个十分突出的现象就是文明的物象与精神共存,一方面表现为传统节日,一方面表现为各种文化生活的文物。

  


传统节日是文化选择与文化认同的产物。节日即对历史特殊时刻的述说和信仰,可以被称为时间的美学。它在每一个时代都会存在,而传统节日,贯穿于不同时代,为不同时代所接受。在历史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自己的节日系统,国家有全体社会成员的节日,诸如国家、民族所纪念的特殊日期;地方社会有区域性的节日,诸如庙会、火把节、泼水节等群体性节日;各个阶层,也有自己的节日,如王羲之《兰亭序》提到的曲水流觞;家庭或家族有个体性的节日,诸如家族迁徙、重大声誉等事件的纪念。传统节日超越国家政治,除了日常的初一和十五成为特殊的节日之外,在每一个月都会有多个节日,成为文明传承的独特方式。

  


神话主义认为,节日就是神话。神话传说形成节日发生的文化空间,节日的叙事结构,始终伴随着神话传说。或者由于时间的久远,我们已经忘记节日发生的神话传说内容。但是,节日的功能保留下来,提醒人们注意时令,催促人们按照时令的指示,进行有目的的文化实践。同时,节日的信仰结构没有改变,在信仰得到传承的时候,其发生的神话传说于此时形成新的故事模式。因此,节日成为特殊的历史记忆,作为鲜活的文化遗产,存在于当下和未来。其包含着民族的文化记忆方式与文化体现方式,是承载民间文学的文化空间。节日是人们感情世界重要的驿站,是人们认识自我、强壮自我、把握自我,不可缺失、不可替代的精神家园。

  


文物表现为这样一些基本形式:出土文物、岩画,又如民间木刻、版画、编织、装饰和古玩等图案,还有壁画以及被赋予独特历史文化意义的自然景观。从物质显示的意义上讲,图绘的意义是不可替代的。

  


文物是生活传统的物质形态,是历史文化的物质化遗产,是有形的器具(图案记载具体的故事),是无言的传说。许多文物所表现的历史文化内容并不仅仅为了记载一定的传说故事或歌谣、戏曲,而是服务于一定的节庆、仪式等社会性的生活需要,具有实用性特征。诸如汉画像石中的神话情景,是古人为逝者设置的美好、理想的天国,表达衷心的希望和祝愿;古庙会上的古玩具,像布老虎、泥泥狗等物品是服务于傩的内容,即驱邪、避灾、逐疫、纳祥;民间剪纸更是为了突出喜庆的内容,而且包含着求子(高禖)和图腾等古老的信仰。但无论出于何种目的,它们在事实上保存了具体形象的历史文化的艺术图案,成为我们认识和理解历史文化的感性材料。特别是其中包含的口头文学即民间文学,形成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文化符号。影响中华民族文化传统与民族精神的形成与发展。

  

总之,口头传统、文字传统和生活传统,共同构成中华文明的传承形态,融入中华民族的精神世界,使得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充满无穷的魅力。


文章原载于社会科学报第1620期第8版,未经允许禁止转载,文中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报立场。


相关文章

文化寻根:从民心到人性…… | 社会科学报

读懂“历史意识”:以过去定位现在 | 社会科学报

观点 | 不过20年,女性从被看的对象变成观看的主体!

社会科学报

做优质的思想产品

官网

http://www.shekebao.com.cn/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