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 | 人才,为什么不愿意“回归乡村”?
点击上方“社会科学报”关注我们哦!
乡村振兴
2018年5月3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审议的《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和《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三年行动的指导意见》进一步擘画了“三农”发展新图景,更清晰地明确了细化实化乡村振兴战略的政策框架与实施重点。实施乡村振兴是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依循农业农村发展的短板线索、着眼于精准扶贫目标、促进城乡融合、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做出的战略安排,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关键一环。人才是乡村振兴目标实现的凭借载体和工作突破口,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农村工作队伍,是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保障。乡村振兴人才在理念认知、能力建设、组织强化和人才回流等方面的普遍乏力,是当前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亟待破解的瓶颈。
原文 :《乡村振兴战略中的人才瓶颈亟待破解》
作者 | 天津师范大学政行学院 陈桂生/教授 张跃蠙/研究生
图片 | 网络
乡村振兴人才支撑乏力的表现
一是基层干部对乡村振兴整体目标把握不全面,存在跑偏风险。对天津某街镇的调研发现,一些干部将实现乡村振兴主要聚焦于农民“富不富”上,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契机做了不少事,但是在农村“美不美”、农业“强不强”上关注度还不够,乡村发展新动能培育工作缺乏突破,农村环境风貌治理有畏难情绪,乡风文明和农村文化还需再着力,全方位协调并进的乡村振兴思路需突出。若“关键少数”和基层干部没有充分认识到乡村振兴的全局性,那么,认识跑偏将造成资源浪费并贻误乡村振兴事业发展进程。
二是基层干部业务能力不足,难以响应乡村振兴关于“懂农业”的较高要求。大多数干部欠缺对“互联网+”农村电商产业、农产品深度加工及包装、现代农业经营体系、乡村旅游与休闲康养等新业态的了解,对一些新的农科技术和方法理念虽不同程度知晓但缺乏实操,新农业发展态势的认识不够系统清晰。一方面,这难以有效应对市场风险,会错失农业现代化发展的选择机会,另一方面,技能不足滋生懈怠情绪,是基层干部安于现状、缺少担当作为的悲剧源头。
三是村支两委话语权式微,“爱农民”却动员乏力。“手里没有一把米、叫鸡都不来”。调研观察到,基层两委话语权式微至少存在两种情形:其一是村支两委资源供给的能量不济,沉睡的集体资产唤醒难,村经济状况捉襟见肘,凝聚力软化,“爱农民”却带不起想做的事;其二是部分村干部长期不合理、不公正地把控为数不多的资源分配权,乡村振兴的历史包袱重。孱弱的村支两委带动能力降低了其乡村振兴的组织动员作用,有效合力难以形成。若村支两委不能尽快扭转“没米又没柴”的局面,农村“野蛮生长”将有滑入浑浊无序状态的风险。
四是乡土人才外流,“爱农村”难以有效承载。“种粮食呢是饿不死,种其他的话风险高、投资大、周期长,也不愿意遭这个罪,还不如学点技术,去城里跟着理发赚钱多”,一位村民如是说。乡土人才匮乏背后折射出的是多重困境:受限于教育质量和交通条件,村里培养出来的大学生和职业技术人才屈指可数,且回乡者寥寥;乡村振兴机遇没有被本土人才认知并有效挖掘,新型职业农民成长空间受限;愿意留驻的本村青年不多,少数是给父母亲戚帮忙或赋闲啃老,乡村空心化严峻;人才统筹整合不均衡,乡村振兴目标领域的人才在规模、结构、配置等方面还存在不少难处。制约因素相互勾连,陷入内卷化循环,积重难返。土生土长的当地人才更熟悉乡村环境、也容易获得乡亲们的支持而更可能形成示范效应。但事实上,本土青年、经济能人、新乡贤频频割裂于乡村振兴系统,加剧了乡村的凋敝状况。
破解乡村振兴的人才瓶颈之路
全面把握乡村振兴战略,应当以人才支撑为切入的总抓手。要统筹干部人才需求配置,用新发展理念贯彻乡村振兴在产业布局、生产经营、生态保护、利益分配等的机制完善;要视距前移,兼顾各领域人才缺口;要积极推进各单位、社会力量协同参与乡村振兴的人才体制探索;要凸显人才创新活力,培养乡土人才梯队。确保乡村振兴释放的红利成色足,持续增加农民获得感。
一是夯实基层人才对乡村振兴战略的全面认知,一张蓝图绘到底。除了紧紧围绕“富起来”,乡村振兴人才建设还应扭转观念,聚焦于落实农村“美”、农业“强”等维度的目标。要推动人才分类管理,跨部门联合制订专项人才扶持计划,有步骤地培育在城乡规划、农创产品开发、生态环境保护、农村公共服务、乡村文化宣传、乡贤乡风、文化传承等领域有工作实效和潜在带动能力的人才;要详实统计基层乡村振兴各业务岗位的人才缺口,精细化、持续化的配备、使用、管理农村人才;要加大实施大学生村官、“三支一扶”志愿者、“第一书记”等人才计划的支持力度,完善考核监督评估机制,形成以乡村振兴各子系统为一体的人事考评制度。
二是通过“课本新”、“教法实”使基层干部更“懂农业”。吃透乡村振兴的具体部署,切实提升基层干部的综合能力是“懂农业”的基本保证。把握新时代社会特征,围绕绿色产业链、环保价值链、循环创新链来谋划布局乡村振兴人才链;编写涵盖农业网店运营、现代物流管理、农业产业链延伸与市场营销、旅游服务标准化等急需科目的培训“新课本”;以“教法实”提升基层干部业务能力,请既了解农业新业态又擅长讲解传授的业内能手担任主讲老师;在村镇大棚、农产品市场、农技展会、网络教室、多媒体课堂展开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的教学指导,多措并举提升基层干部业务能力使其更“懂农业”。
三是为村支两委“爱农民”创设政策红利。适当的政策加持能助力村支两委营造利于“爱农民”的内、外部环境。配齐配强村支两委班子,推动新型农村合作组织形态探索,鼓励经济能手和乡贤乡绅发挥带动作用,加大金融信贷业务的优惠力度,塑造组织有力、保障齐全、功能完备的灵活结构;借鉴山东经验,做好确认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身份、启动农村集体资产全面核算工作,健全农民集体资源所有权行使机制,破除集体经济发展的体制机制阻碍;搭建基层新型农村合作组织同农业科研单位和农业企业的接洽网络,在市县乡的多级推动下,吸纳城市专业人才投身乡村振兴战略;建立科研院所的专技人员到乡村和企业兼职和离岗创新创业制度,保障其在职称评定、工资福利、社会保障等方面的权益;村支两委与业务主管部门搭建农业市场信息流通的“高速路”,就大城市菜篮子供给、农业对外合作、农产品物流等重点农业项目进行对接,让符合条件的村镇搭上新农业发展的列车。
四是推动人才回流,扎实“爱农村”的乡村振兴局面。凝聚乡土人才到乡村振兴行动上来,需要理顺回流的内在逻辑。保证人才回流农村的根本前提是确立城乡公共权益趋向一体化的制度安排,实现城乡基础服务设施和社会保障福利大致相等。同时,要试点城市户籍向农村户籍转变,给予其同等权利,营造“有恒产者有恒心”的氛围。人才梯队建设是人才回流的必然要求,应整合农民夜校、社区培训、村镇课堂的叠冗资源,充分发挥各级各类职业教育机构作用,培育会经营、懂技术、有文化的新型职业农民。进言之,就人才缺口较大的专业方向进行订单式培养,实施本土青年返乡创业就业的政策倾斜,建立本土人才留乡工作的考评通道和奖励机制,确保培养梯队人才能用得上、留得住、管得好。政策张力是人才回流的外在条件,鼓励社会资本参与探索盘活利用农村闲置农房和宅基地、稳定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的机制,扩大探索基于用途管制、规划管制的宅基地“三权分置”具体实现形式,重点先行先试乡村旅游发展、返乡下乡人员创新创业。此外,加大文化宣教人才支持力度是人才回乡的题中之意,要播撒乡愁乡情的筑梦希望,积极传递新乡贤乡绅正能量,让乡村振兴真正实现凤来雁归。
[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14BZZ050)]
文章原载于社会科学报第1621期第2版,未经允许禁止转载,文中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报立场。
相关文章
社会科学报
做优质的思想产品
官网
http://www.shekebao.com.cn/